农业推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3-23 共3228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农业经济也从计划经济走向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结构也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逐步推广应用而不断向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转变。在此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暴露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潜在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积极转化,落实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运用,继续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这是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新挑战与新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庞杂、机制僵化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把农业技术推广定义为:

  把应用于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实用生产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咨询、培训还有指导等各种推广手段与服务设施,使其科技成果普及应用于农林牧渔各行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示范、培训等各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方法组织与指导广大农民朋友,使其增进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改变农业生产观念与态度,顺利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积极传播高效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学术界更倾向于把其向“激励行为理论”定义,是农民朋友获得能解决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活动各种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激励行为人的活动。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这样一种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激励行为中,农民才应该是整个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行为主体。

  然而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总体看来还是按照行政等级从上至下的庞大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从国家、省市依次到县乡各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传播方式也是按照传播体系从上至下进行的单向的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推广机构决策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本应该作为主体的农民反而没有话语权,甚至很少有参与权,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方。在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实际运用中,政府和研究所等决策单位和科研机关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农民参与”和“供给农业技术”,只要是为了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科学技术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创造更便捷的途径。在推广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推广活动绩效及科学技术运用可能性的根本。正是因为农业推广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地位的农民群众的受众特点及主观想法,农民群众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范围小、程度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慢,农业推广体系的效率才没有预期中的高,农业技术推广困难。现实生活中难免出现有些掌握了新技术、高成果的科研单位一心想把技术网络覆盖到农村地区,却受到当地农业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些组织和部门的限制甚至是阻挠等让农民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网络的覆盖,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打击当地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限制了一些先进个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角度上看,推广过程层级繁多,忽略农民主体的作用,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递减与成果层层流失。

  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缺乏,配置不合理

  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全国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地区没有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六分之一的乡镇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从这些数据大体上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村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技术人员也有待加强建设和开发。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数量不足,甚至有些还形同虚设,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多而且专业分布不平衡,农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县乡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心,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往往没有直接服务于村镇级的农民群众,而且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于农学专业、植物保护等种植相关专业,畜牧养殖专业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人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供不应求,当然这也与现今高等教育农学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就业情况有关。从政策性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一些行政机关庞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置与经费层层递减而不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待遇吸引不了相关人才,进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手段与途径落后。

  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的新观念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然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另谋出路,人才流失是导致农民难以转变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时的“科技下乡”活动往往成效不大,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送下乡的科学技术成果不符合现实农业发展需求,虽然一开始轰轰烈烈,但最终农民群众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会减弱。这样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农民群众这一重要接受方产生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所以政府部门不仅要了解农村地区缺少科学技术,更要究其根本了解清楚具体哪些农村地区缺少什么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行政部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切实把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地区。

  三、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

  目前,农业研究机构中的研究者、推广机构中的推广员,以及技术的终极用户农民这三大角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使得这“三大角色”的关系出现了脱节现象。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推广活动效率有限,但是作为最终接受方的农民群众接受新兴科技成果的程度,才是最终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益的直接原因。在我国,农民群众数量庞大但是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空间。正是因为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农民对新兴农业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和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从根本上就很难有大的突破,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的新时期,通过各级行政机关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努力,各行业各品种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已经深入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批积极接受新技术新资源的先进农民分子,农民群众也越来越意识到农业科学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品质和效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而忽略其期待农业科学技术的态度。怎样克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特点,培养具有高生产积极性和高科学技术接受度的新型农民,使其不再成为阻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质量低

  现代农业已经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在我国目前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没有加入任何形式与种类的产业化组织,还保持着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传统产业模式。农民群众只能根据自己对市场供需变化等有限的信息作出主观上的判断,不能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也不能享受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获得更大的利益。很多农村基层组织也没有发挥带头领导作用,没有建立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或者就算有、数量也很少,规模也不大,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依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农民群众分散种植,独立经营,对各种有关农业种植与经营的新兴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信息和资源的了解也就十分有限,没有龙头企业和当地产业化组织的牵头,农民就倾向于只相信自己收集的信息,对其他各种渠道的来源信息和资源不感兴趣甚至不信任。正是因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受众群体———农民群体主观能动性不强,没有渠道进行产业化生产,最后导致了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十分困难。

  由于面临着农业推广体系、农业推广队伍、农业推广受众这三个方面的困境,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取得突破,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最终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佳荣.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
  [2]崔静.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完善[J].时代金融,2008,(08).
  [3]彭兵.农业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0,(06).
  [4]顾世能.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J].上海蔬菜,2013,(03).
  [5]王一尘.豫东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3,(07).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返回: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