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 药疹是以周身皮肤弥漫坏死松解为特征,是严重的药物反应,不仅皮损严重、广泛,且常伴有内脏损害及全身中毒症状,极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本文回顾性总结近 30 年在我院救治的 79 例 TEN 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73 年 1 月至 2010 年 5 月在中国医大附属一院皮肤科住院 TEN 患者 79 例,男 48 例、女 31 例,平均年龄(29. 44 ±21. 78) 岁,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 22 例; 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用药史且有一定的潜伏期,其中应用解热镇痛药物 40 例、抗生素17 例、抗癫痫药 8 例、磺胺类4 例、异种血清制剂 4 例、疫苗 2 例、抗痛风药 2 例、中药 1 例、抗甲状腺功能药物 1 例,平均潜伏期为(3. 98 ± 5. 66) 天,均符合 TEN 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黏膜损害 70 例(其中病损 2 处以上者 51 例) 、高热 52 例,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异常 40 例、肝功损害 38 例、肾功损害 27 例、电解质紊乱 15 例; 并发症肺内感染 20 例、败血症 3 例、皮肤黏膜感染 15 例、失明 1 例。
2、 治疗及结果
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 3 例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初始剂量(相当于醋酸泼尼松) 为(74. 15 ±29. 66)mg。治疗后皮疹控制时间为 (5. 55 ± 3. 36 ) 天,平均住院(17. 74 ± 13. 87) 天,治愈 62 例、死亡 17 例,死亡患者均伴有高热。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造成本组患者发生 TEN 的主要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癫痫药,且尤以解热镇痛药为首,其与以往报道的 TEN 致敏药物以青霉素、头孢占首位不一致。笔者认为,其可能与各地区用药习惯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各地区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关。本组死亡的 17 例患者多为中老年,不仅皮肤损害表现重,而且多伴有内脏损害及全身中毒症状,且患者多为头痛、感冒等常见病而用药,其提示临床医师用药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注意避免交叉敏感和多元敏感情况的发生。
TEN 型药疹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达 30% ,迅速控制免疫反应、防止免疫性损伤及继发感染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法首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休克、抗渗出等作用,故早期、足量、短程使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 TEN 的重要手段之一,且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TEN 的效果与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本资料中仅有 3 例患者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但仍有 2 例死亡。
TEN 常可同时造成人体内脏损害,而白细胞减低、肾功异常、电解质紊乱、肺内感染、败血症等均为其常见的并发症。本组死亡患者中就有 15 例死于重症感染或败血症,其表明由TEN 引起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李和莲等就认为影响 TEN 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并发症,而不是药物过敏本身,应值得临床注意; 而 TEN 还可造成后遗症,且最严重的后遗症是下呼吸道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也应引起业界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辩 . 临床皮肤病学[M]. 3 版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20.
[2] 刘冬先,周礼仪,李慎秋 . 重症药疹死亡病例分析[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7,3(4) : 169-170.
[3] 李和莲,陈志强,林彤,等. 重症药疹68 例临床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17(3) : 164-167.
陆德铭教授是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前校长,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着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师从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先生,得其真传,在中医药治疗疮疡、乳腺...
近年来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了西咪替丁在病毒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其中以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传染性软疣的疗效最为显着。...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