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铭教授是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前校长,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着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师从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先生,得其真传,在中医药治疗疮疡、乳腺病、甲状腺病、肛肠病、皮肤病等方面享有盛名。笔者有幸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 5 届全国名老中医师承班的学员跟师学习,现将陆德铭教授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的独到经验特色总结一二。
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皮肤疾病,变化多样。例如热疮、蛇串疮等起病急,千日疮、扁平疣等迁延日久,病势缠绵;蛇串疮往往有较明显的后遗神经痛;水痘多发于儿童,起病急,病情重。陆德铭教授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病证合参,疗效显着。
1 清热为先,祛邪不忘扶正
陆德铭教授认为,病毒性皮肤疾病急性起病与慢性起病(或病势迁延日久)病因虽同,病机各异,故治疗上也有异同。急性起病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毒,与卫气相搏,郁于肌表,壅滞气血,临床表现局部可见红斑、水疱、赘生物等,甚则可见发热等全身症状,均为邪实正不虚的表现。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热”,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临证常用大青叶、板蓝根、马齿苋、紫草、蛇舌草之品清热凉血解毒,清外邪、去病因。慢性起病者,虽亦毒邪外侵,但患者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衰,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势迁延日久者多为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故慢性起病或病势迁延日久者表现为邪实正虚(卫表不固)。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陆师常用生黄芪益气固表托毒,而且认为剂量宜大,可用 30~60g,方能起到重剂起沉疴的作用。
黄芪是益气固表名方玉屏风散的主药,《本草汇言》认为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惟黄芪能补三焦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陆师临床遣方用药不仅基于辨证论治,而且也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认为中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有着疗效确切、广谱低毒、耐药性低的特点。中药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杀伤病毒、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还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既可杀伤病毒,又可保护机体,减轻病毒所产生的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以及镇痛抗炎等综合功效。陆师临床常用的中药亦被证明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具有内外双重抑杀人侵病毒功效。既可直接阻断病毒的核酸合成,从而杀灭病毒;也可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进而杀灭病原体,其治疗指数为阿昔洛韦的 2~4 倍。马齿苋与黄芪合剂的水提液体外有明显的抗疱疹病毒作用,对病毒有直接杀伤作用。
2 先明病,再明证,病证合参
陆德铭教授在治疗病毒性皮肤疾病时常常病证合参,认为皮肤病大多以外在的病变来表现,可以直接观察,不同疾病的局部表现有所异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也表现不一,这样就需要综合望、闻、问、切,根据临床的特点,并对相关疾病进行类症鉴别,先明病、后明证,才能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明确理、法、方、药。所谓“见此症便与此方”。陆师非常推崇清代医家徐灵胎的观点,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和《医学源流论》中分别谈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陆师常常根据不同病毒性皮肤病的特点,在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毒固表的基础上病证合参,遣方用药。
热疮发于上者常为外感风热,所谓“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治疗宜合疏风清热之药物,如黄芩、苍耳草等。热疮发于下者,常见发于外阴,为肝胆二经湿毒下注,毒邪外窜,因此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还宜增加利湿解毒之品,常用土茯苓、黄柏、鹿衔草等。陆师认为,对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病人也可采用类似的治疗方法。
千日疮和扁平疣的患者常见气血不和,在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的基础上,还可酌加丹参、莪术等理气活血散结之品。治疗时还应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在服用头煎和二煎后,陆师常嘱咐患者煎第三煎,用纱布蘸湿擦患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加治疗作用。
水痘起病较急,常常伴有发热烦躁、舌绛脉数等血热的症状,叶天士云: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此时生黄芪不宜使用,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还增加川石斛、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紫地丁等清热凉血的药物。
蛇串疮在躯干部多发于肝经循行部位,常伴肝郁气滞,因此陆师在临床上往往增加疏肝理气之品,如制香附、延胡索、广郁金等。蛇串疮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神经痛,中医辨证属络病范畴,宜以活血止痛及虫类药物通络止痛,如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生蒲黄、炙乳香、炙没药、全蝎、蜈蚣等,此外也可酌加灵磁石、石决明等重镇安神止痛。
参考文献:
[1] 明·倪朱谟. 本草汇言[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4.
[2] 清·吴谦. 医宗金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67.
[3] 王玮,高永翔.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7):2753-2754.
[4] 江岚. 简述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J].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60.
[5] 王志浩,黄铁牛,刘焱文,等. 黄芪总多糖抗 HSV-2 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24-36.
[6] 刘建国,喻国华,廖燕,等. 马齿苋合剂水提液抗单纯疽疹病毒 2 型的实验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37-1438.
[7] 清·徐大椿. 兰台轨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8] 刘洋. 徐灵胎医学全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9-130.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蔟集性水疱,呈单侧带状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的皮肤...
成肇仁教授是全国着名的伤寒学者,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成教授精究方术,博采众长,笔者有幸随诊于旁,受益匪浅,今将成老治疗痤疮的经验整理于下,以飨同道...
1、引言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病,约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2%。临床主要表现为快速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片状毛发脱失,多见于头皮、胡须、眉毛等处,以头皮最多见,大多无自觉症状。轻者多为一个或数个脱发斑;重者可出现头发全部脱落,即全秃;更为严...
褥疮(Pressuresore;bedsore)是发生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因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以局限性浅表皮肤破损,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疮疡类疾...
扁平疣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3、10、28和41感染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多为骤然出现,临床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扁平隆起性丘疹,表面光滑,质硬,呈浅褐色或正常肤色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皮损,数量较多,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长期存在的扁平疣还可融合成片状...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是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风热疮范畴。常见于中青年,多在春秋季节发生,病程一般4周左右,少数患者可以迁延到半年以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常予对症处理。笔者于2009年6月~2013...
接触性皮炎在临床并不少见,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痒、灼痛感等局部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另外,本类患者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血清指标的异常,而这均由本病的应激反应所导致,因此其也是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中作者就咪唑斯汀在接触性皮...
中医学认为荨麻疹属顽固性、过敏性皮疹。临床表现为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起病急;具有时隐时现、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赤曰赤游风,白曰白游风。白属气,赤属血,得风则游行。凡从背腹游散四肢者顺,从四肢游入背腹者逆。1、发病机理初起皮肤作痒,...
脚湿气是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足部的皮肤病,以足趾白斑湿烂或足跖、趾间起水泡为特征。根据脚湿气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湿热下注证和血虚风燥证,临床尤以湿热下注证居多。笔者运用透灸法治疗湿热下注证脚湿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湿疹中医叫湿疮,是临床最常见皮肤病,易反复发作或演变为慢性湿疹而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紫外线除了能增强皮肤的屏障作用,防止外源性物质(如酸、碱、病原体等),还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愈合[1].本文研究紫外线结合中西医治疗湿疹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