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

李松柏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2-02 共2680字
论文摘要

  脂溢性皮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头部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多脂、油腻发亮、脱屑较多,在皮脂发达部位较易发生,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炎症,损害为鲜红或黄红色斑片,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成年人多见,亦可见于新生儿.头部轻型损害为片状灰白色糠租状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严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有脱发、渗出和厚痂,脂溢部位均可发生,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我院资深医师李松柏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长期浸淫于中医典籍,对于经方的使用得心应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就其使用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方 法

  1.1 从本院 2010 年 12 月~2013 年 9 月门诊病历随机共抽取病例50 例,其中,男性 32 人,女性 18 人;年龄最大 67 岁,最小 23 岁,平均年龄(42±2.6)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皮瘙痒,头屑增多,脱发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取中药桑白皮、五倍子、蔓荆子、山豆根 4 味各 30g,用水煎煮后放温,待患者洗净头后用药汁浸泡头皮 10min,不用清洗,自然干即可.2 次/周,连续用 4 周为 1 疗程.

  2 结 果

  观察及疗效的判定方法:以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对患者治疗前后医生检查的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见表 1).

论文摘要

  3 讨 论

  脂溢性头皮炎是一种常见慢性且容易复发的皮肤病,西医对本病治疗一般采用抗真菌药、局部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疗效不肯定,且容易复发.中医通过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研究存在中医辨证分型复杂,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临床疗效缺少回访资料,机理研究的报道极其缺乏等问题,李松柏教授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路及今后研究方向.

  3.1 古代医学对头部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脂溢性皮炎"这一病名,发生于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的白屑风.唐·孙思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沐头汤:"治肺劳热,不问冬夏老少,头生白屑搔痒不堪,然肺为五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人多患此,皆从肺来,世呼为头风也".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1].《医碥·须发》:"年少发白早脱,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素体血热,复感风邪,以致腠里不固,毛窍张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燥伤阴,阴血不能上潮巅顶荣养毛发,则毛根干涸,发焦脱落[2].宋·徽宗年间《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 面体门》谓:"论曰头风白屑,不问冬夏,令人瘤痒,世呼为头风,此本于肺热也".肺为五脏之盖,其气上冲头项,肺寒则脑液下而多鼻涕,肺热则熏蒸而多白屑"复以风热鼓作,故痒而喜搔".清·邹岳《外科真诠》曰:"白屑风初生发内,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

  3.2 当代中医对头部脂溢性皮炎的认识: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当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对本病进行了辨证分型.葛正义[3]将本病分为两型:症见皮肤潮红,渗出较多,糜烂,结痂,头皮油亮,证属湿热内蕴,临床称为油性脂溢;症见皮损干燥,鳞屑较多,瘙痒明显,头发枯燥无光,证属血虚风燥,临床称为干性脂溢.陈小元[4]将本病也分为两型:①湿热内蕴,郁积皮肤型;②肝郁肾亏,阴血亏虚型.目前,一些研究者认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增多所致.

  3.3 方药的作用机制讨论:本病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所致,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或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类刺激之物等,以致肠胃运化失常,水湿停滞,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蒸于肌肤[5].总之,本病由于先天察赋异常,嗜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外因触犯风湿热等邪气,致湿热熏蒸上焦所致.故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方中桑白皮味甘、性寒,外用可"治痈坚不作脓者"(《千金方》).《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桑名隆一郎[6]证明了桑白皮浸出物 OS-1 可缩短毛发的休止期,诱导出生长期毛囊,对兔及绵羊有显着的养毛作用.五倍子味苦、酸,性平.具有敛肺涩肠、止血解毒的功效,具有抑菌作用.《开宝本草》谓曰:"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其气味清辛,体松而浮,上行而散,故主治皆头面风忧之症者.头发脱落,即属风邪为患,因风性主动,动摇头发而不固,通过蔓荆子祛风和益毛皮的双重作用,可防止头发脱落并使头发渐生.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备急方》:"治疗头风头上白屑:山豆根,捣末,油调涂."治疗方面,李教授认为,发于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因病位局限,治疗以外治为主,可以中药煎汤浴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符合"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的思想.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虽然肯定,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中医的辨证分型复杂:有的着重一方面,有的分三型、五型等.②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③中医治疗上辨证治疗多,方案报道多,而专方专药较少.④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外用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应该研制出更加符合临床需要的剂型.⑤脂溢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大多数临床研究缺少回访资料.

  脂溢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汤剂服用疗程长,加之口感差,患者依从性差,外用中药治疗,一次煎药,可多次使用,与洗发时同时进行,相对而言,较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今后,研究者们应联合共同致力于该病的研究,完善和解决以上诸多或更多的不足之处,以达成共识,尽快为脂溢性皮炎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薛晓东.中药外洗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0:13-15.

  [2]赵晖,陈家旭.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497.

  [3]葛正义.脂溢性脱发的辨证论治[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6):60-61.

  [4]陈小元.辨证治疗脂溢性脱发 11 例[J].按摩与导引,1998,14(3):40.

  [5]孙龙.桑鱼洗药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2.

  [6]桑名隆一郎.桑白皮浸出物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生发效果[J].西日皮肤,1996,58(4):619-62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皮肤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