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内在品德。为实现这两方面的目的,结合生活,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教学氛围可以唤醒学生内在隐藏的情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着手,构建生活中的情景,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增长知识,锤炼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逛商场,教导学生在逛商场时,在与人交流时要有礼貌,从这些生活的细节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引发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极易使学生厌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现阶段处于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作为个体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向学生传递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讨论,向学生提供“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是否有利”这一主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将课堂交给学生。这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解,有的学生会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不断认识到农民工生活的不易和做出的贡献,在讨论中形成情感的共鸣。通过讨论学习,全班学生达成一致的观点: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让他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城市带给他们的美好。这样以学生的讨论为主的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农民工的辛苦,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尊敬农民工。
三、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学习问题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和语文、数学等课程不同,它的特点在于其教学目标不能依赖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互融合,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到知识,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把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堂有效地结合,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中的知识,最终掌握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互动,把生活中有关道德的知识引入课堂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习
当今社会对于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生活,进而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父母辛苦劳作的田间,体会父母的辛勤劳作,让学生学习父母这一辈人、这一辈劳动者坚强的品质,以及为建设更加美丽的新生活辛勤劳作的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近几年家乡的诸多变化,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体会教师带领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的思想品德课程的真正内涵,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五、结语
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来实现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所包含的方面是多样性的,尤其是其所具备现实性的特性,单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理解明白的,所以课堂讲解要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 赵艺玲。巧引生活之水 润泽学生心田: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8):88-90.
[2] 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2(24):263.
[3] 孙晓静。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抓好小学思品教学[J]. 学周刊,2016 (21):127-128.
[4] 何秀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