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决异地高考的根本性措施
异地高考作为高考改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高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异地高考既与十八大最新的教育改革灵魂契合,以追求教育领域的公平正义,实现教育平等为目标。同时又能够充分发挥高考的选拔性功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选拔各种层次的优秀人才。因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保证异地高考政策的切实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最突出的问题。
可以尝试从中央、地方、学校和个体等几个层面进行策略探索。
1.国家政策层面
(1)继续加大高考改革力度,注重高考立法。异地高考与高考改革的命运相关,异地高考最深层次的阻碍来自于高考制度固有的顽疾,因此,高考制度不改革,就没有异地高考的出路。高考改革的步伐自高考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止,争议不断。在异地高考的问题上,提到最多的就是高考报名户籍制度的改革,多数专家学者主张“取消报名户籍制度”,打破阻碍异地高考推进的最大壁垒。另外,高考考试制度、招生制度也再次被纳入了高考改革的范围之中,“国家统一考试”“第三方考试机构”“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思路层出不穷。探索高考改革的思路,尤其要重视高考立法改革。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我们面临着相似的“异地高考”问题,美国政府制定了《公民权利法》,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被称为“肯定性运动”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困难群众在招工、入学等竞争中得到“优先照顾”.《教育法》赋予了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问题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
(2)针对部分地区的冲突,加强宏观干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在异地高考问题中冲突最多、争议最大,也是最难推进的“顽疾区”.原因主要有:由于这些地区属于所谓“高考洼地”;这些省份属于人口流入大省,外来人口数量巨大;这些城市均属中国特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病,城市承载力有限。由于中央一开始就将异地高考权力下放,针对这些地区在异地高考中的突出矛盾,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措施。但这些地区的问题确实存在并难以解决,因此,中央应有区别地加强对部分矛盾尖锐地区的宏观干预,集全国之力,完善各种相关的配套设施,整合城市资源,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加强与这些地区的联系沟通,切实保障矛盾突出地区的异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解决这些地区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高考升学问题,保证其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3)加大对地方的执行监督,持续开展调研。全国各省份回应中央关于异地高考政策的要求,除个别省市外,均在2013年伊始,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异地高考具体执行方案。但并不是公布方案就停止了,必须要有后续的实施保证。目前在地方实施中存在着监督问责机制不明的问题,为此,除了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之外,中央应加强对地方异地高考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协调各省市地区间的政策对接,避免出现“有方案,无执行”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央还应联合国家研究部门、各相关行政部门的力量,持续开展对全国各省市地区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和参加考试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做到“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1],为各地区做出科学的教育预测和规划提供依据。
2.地方政府层面
(1)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适当放宽条件。根据对已公布的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除部分高考竞争激烈的考试大省和人口输出大省外,如山东、河南、江西等,其余大多数省份出于对地方保护的考虑,均从学生、家长和城市三方面设置不同程度的高门槛,其中上海要求的“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和广东省要求的“通过积分入户广东”“高技能人才”这些条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无法达到的。这类务工人员子女的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由于课程内容、考卷等方面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了弟无法返回原籍考试,因此这类考生的高考升学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虽然中央政策在原则上给出了学生、城市、家长“三大准入条件”的参考,但是过于笼统和概括,并且,既然承认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下决心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难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设置太多的门槛来限制考生资格,更没有必要将考生的考试资格与父母的职业等挂钩。因此,地方在落实异地高考政策的同时,应适当放宽条件,多从学生入手,使更多真正有需要的考生获益。
(2)加快相关制度建设,落实异地高考。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已出台了相应的异地高考实施方案,有些省份已经开始了异地高考相关工作的开展,如浙江、安徽等都已在2013年开始施行异地高考方案。但仍有不少省份的异地高考方案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北京提出的过渡方案、山西省的借考方案。
基于此,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中央的沟通联系,借助中央的力量和支持,进一步完善异地高考具体方案,积极探索与异地高考政策配套的保障措施,建立明确的问责制度、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切实抓好异地高考的落实工作,保障异地高考方案的有效实施。
3.学校管理层面
(1)加强考生学籍管理,防止高考移民。在异地高考的诸多阻碍因素中,对于新的“高考移民”的担心从未消失。因为异地高考的开放意味着外地考生可以在所谓的“高考洼地”直接参加考试并参与招生录取,这样,人们就担心开放异地高考会产生“高考移民”,造成对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其他考生的不公平。这种担心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只要在学籍管理上做足工夫,高考移民是完全可以被杜绝的。首先,中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杜绝高考前的学籍转移现象。其次,在异地高考的报名条件中加大对“学生在当地连续就读年限”的限制,便可防止高考移民。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高考资格审查部门都应该加大对考生学籍的管理和审查,杜绝高考移民,减少社会各界的担忧和异地高考的阻力。
(2)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发挥服务职能。异地高考问题,归根结底要涉及高校的招生录取方式,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还受大学独立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高校自治、自主办学的呼声十分强烈,但是收效甚微。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和权利十分有限,最主要的还是依据高考成绩集中录取,这就使得高考考试与高校招生完全挂钩,没有高考就没有录取。
因此,需要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甚至保证大学考试、招生的独立性,使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办学方针和发展特色组织考试和进行考生录取,这样既能缓解异地高考压力,对学校和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面向全国全社会的考生招生,避免与地方保护主义挂钩,对学校所在地投放更多的招生指标。
从以上论述可知,异地高考确实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其复杂性就避重就轻,在异地高考的问题上附加太多的额外条件,而忽视了异地高考政策最初的目标。要想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还是应该回归其本质,一切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先想尽办法解决主要矛盾,才能解决次要矛盾。异地高考已经纳入公众视野,各方也已做出相应的探索,笔者相信,只要抓住根本,共同努力,异地高考问题最终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并且不会需要太久。
[参 考 文 献]
[1]吴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107-112.
[2]佚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EB/OL].[2012-08-31].
[3]赵义。公平正义是改革的灵魂[EB/OL].[2013-01-18].
[4]冯帮,崔梦川。关于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反响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3(1):47-50.
[5]允小丫。部分考生权益不能凌驾于教育公平之上[J].教育与职业,2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