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

农村学生的“问题化”规训及其改善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12-07 共6531字
摘要

  一、研究缘起

  农村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十余年来,农村教育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解决农村教育困境的方向和具体方法等方面①。这些讨论的背景是以城市化为特征的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自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导致了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使农村学校不断上移,农村学生的就学空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2012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②。然而,这一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并未给农村学生带来公平的教育机会,反而是“寒门再难出贵子”③,知名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小④。无论是对农村教育基础落后和师资缺乏的认识,还是教育政策中的布局调整和学校上移运动,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以城市化趋势为特征的现代化取向。然而,仅仅关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考察现代性对农村教育的内化过程及其影响。现代化追求的是现代性,而“标准化”、“同一性”和“齐一化”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①。不管是上移的农村学校还是留在乡村的学校,校舍越来越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向城市看齐。面对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学生多样化的特点,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学校日常实践表现如何? 效果如何?本研究选择四川省 A 县洪峰中学②,开展质性考察。洪峰中学是 A 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仍然保留的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现有在校生 381 名,专任教师 22 名,以“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质量高”享誉 A 县教育界,被誉为“A 县教育的一面旗帜”.自 1997 年,该校连续 15 年教学成绩居 A 县农村中学第一,荣获县教育局“教学质量一等奖”.在调研期间,我们以实习老师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除了采访校长、行政老师、部分班主任老师和老师们眼中的“差生”外,还观察了农村老师对学生的判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及不断涌现的“差生”现象,以此来分析农村教育所呈现的内在转变。

  二、农村学生的“问题化”

  走进洪峰中学,无论和哪位老师交谈,都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差,不讲卫生,吃饭吵闹,不爱学习,一副在山里‘野’惯了的样子,跟城里的学生没法比。”学校老师都认为要对农村学生严加管教。洪峰中学校长说: “严格管理还是放松管理,其实不是严不严的问题,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城市有文化,学生行为习惯好,而山里头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就要严加管教。山里的文化能比得上北京吗?”学校行政办公室的老师认为,“农村学生,父母外出,没人监管,内心孤独、性格孤僻,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开阔,争强好胜,喜欢打架,自私自利。”对于学生的“好动”现象,城市学生往往被看成是“活泼”,农村学生则每每被看成“粗野”.可见,城乡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上,还体现在城乡的不同价值偏向上。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虽然进入了理论上倡导的“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基本国情。这种二元结构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新中国为了把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建成强盛的工业国,依靠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原始积累。为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1953 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和1958 年开始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业和农村处于被剥夺状态,使农民被固定在农村。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相继形成,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③城乡在教育方面的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的不公平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之后,教育公平的要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为“上什么学”,在入学机会公平的背后关注教育过程公平和质量公平。④然而,城乡教育的现实是优质教育大多集中在城市,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显着; 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在走向社会后的竞争力受到影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良好的社会待遇和文化生活。⑤造成这种城乡教育不公平现实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城轻乡”的城市偏向发展观和价值论⑥; 以及教育政策中无视城乡差距、以城市社会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偏向⑦。在这种城市偏向的发展观和城市中心的价值论主导下,农村学生被建构成有问题的群体。因此,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制度化的规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制度化的规训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人们被要求在规定的年纪到规定的地方接受规定的教育。在学校,学生的时间被严格规定,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否则就是扰乱教学秩序。在鲍曼看来,秩序就是非混乱,混乱乃无秩序。秩序和混乱是现代之孪生儿。①现代性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它排斥混乱、差异和矛盾。②秩序的保障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制度,而制度体现的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规训和监控。在洪峰中学,老师认为农村学生自由散漫、无人监管、“野性”十足,需要对其严加看管,才能使之成为“有用”的人。

  1. 时间控制

  在规训权力的想象中,农村学生平日只知在山野间漫无目的地游荡和玩耍,缺乏时间观念,更不懂管理时间。因此,作息时间表的制定可以使农村学生养成严格的时间观念,从而按照学校的节奏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时间单位分得越细,人们就越容易通过监视和部署其内在因素来划分时间,越能加快一项运作,至少可以根据一种最佳速度来调节运作。由此,产生了这种对每个行为的时间控制”③。

  洪峰中学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显示,学生每日的时间被精心分割,每个时间段都有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学生被要求每天 6: 35 准时起床,且不能提前起床。洗漱时间和打扫卫生的时间只有 10 分钟。每个宿舍 8 名学生,洗漱台一次只能容纳 2 -3 名学生,要在 10 分钟之内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很难做到。另外,晚上21: 50 加餐结束,22: 00 熄灯睡觉,并要求学生提前 5 分钟进宿舍,完成就寝前的所有事项。这样的作息时间和要求,像在军队里,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军事化的管理、学生对纪律的遵守和对老师命令的绝对服从,便是现代性对秩序的要求。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