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

《西厢记》中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6 共4599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面子( Face) 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指的是人皆有之且期望得到任何其他人承认的自我的情感和社会意识。

  每一个社会人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 交际活动主要是言语会话,也包括一部分非言语交流) 都有一种“面子需求”( face wants) ,而他们的表现也努力尽量使自己的公众形象,即面子需求得到尊重。

  Brown 和 Levinson 在前人 Erving Goffman 的基础上对面子作了深入性的研究,将面子区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积极面子”( positiveface) ,简单说来,就是会话者“渴求得到他人承认、肯定的欲望”; 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即“希望他的行为不受阻碍”的欲望。

  Brown 和 Levinson 认为这两种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在交际会话中都可能受到威胁( Face Threaten) ,即参与交际的双方都可能受到积极面子或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大部分的言语行为都存在对交际双方面子的威胁。面子保全理论( Face-saving Theory)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交际双方如何采用策略维护和保全自身和对方的面子,维持正常的交际关系,达到人际和谐的效果。

  二、《西厢记》中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

  ( 一) 威胁说话人的积极面子

  威胁说话人的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包括道歉、接受恭维、自我出丑、自相矛盾、承认咎误或失职等。

  说话人被恭维时,不得不贬低被恭维事物,被迫反过来恭维对方,这样就损伤了自己的积极面子。如在《赖婚》一章的开头,夫人对张生说道: “聊备小酌,非为报礼,勿嫌轻意。”

  莺莺之母乃崔相国夫人,地位、身份比起张君瑞一介穷酸书生,自然尊贵不知道多少倍。而此时做此谦虚状,可以算作对张生的恭维。而张生自觉接受不起这份恭维,赶忙推脱:“此贼之散,皆夫人之福。此为往事,何足挂齿。”

  在此张生用贬低自己及退贼之事,损害自己的积极面子,用这种特殊方式反过来还是接收了夫人的恭维之辞。

  ( 二) 威胁说话人的消极面子

  威胁说话人的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包括表达谢意、接受感谢或道歉、托辞、接受提供等。感谢说明说话人承认自己欠对方情( indebtedness) ,这样就是损害了自己的消极面子。这些言语行为接受感谢或道歉则是有可能感到自己被迫接受听话人的欠情的表达方式。在《借厢》一章中,张生意欲问寺内方丈法本,在初见法本时,说道: “小生久闻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不期昨日相左。今得一见,三生有幸矣。”

  这里他贬低自己,有可能损害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 三) 威胁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威胁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即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这个较易理解,如否定、批评、蔑视、取笑、谴责、侮辱等,说话人表示不喜欢听话人的某一特点、做法等。另外,反驳、不同意、挑战听话人的面子也是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造成威胁。仍在《借厢》一章中,张生碰见红娘,便自报家门,甚至追问道: “再问红娘,小姐常出来么?”对此,“( 红怒云) 出来便怎么?”红娘对张生的问题不仅不加回答,还谴责了他这种不懂礼貌的问法。

  ( 四) 威胁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威胁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有驱使性的言语行为,即给听话人施加压力,使其干或不干某事。比如命令、建议、提醒、警告等; 有时是因为交际双方身份地位的差异所产生的。《西厢记》当中,最常见的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发生在身份地位高的崔夫人或者是莺莺对红娘的吩咐。当然,身份地位相当的交际双方在对话过程中也会因交际目的的不同产生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例如张生向方丈请求能住在寺里西厢以便“晨昏听讲”的请求也是典型的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三、留“面子”言语行为的语用趋同
  
  ( 一) 正面趋同

  正面趋同的策略是一种有助于维护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策略。“此类策略的选择容易产生正面的人际语用之效,表现为对对方立场与身份的认可或赞赏,因此利于维护对方的身份、面子、地位等,实现或维护现时语境中的人际和谐。”

  正面趋同的具体表现为交际中说话人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渴望增进会话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产生积极的变化; 如贬己尊人,对对方身份或意见的表面认可,达到“留面子”的交际目的。

  1. 贬己尊人

  例: ( 1) ( 本云) 敝寺颇有空房,任凭拣择,不呵,就与老僧同塌何如?

  ( 2) ( 张生云) 小弟贱恙偶作,所以失谒。

  ( 3) ( 夫人云) 先生请坐。

  例( 1) 中普救寺法本和尚称“敝”寺,“敝”意为破旧,为谦辞。通常将和自己有关的事物用“敝”来形容,贬低自我身份的同时也起到了抬高听话人地位的作用。例如敝寺,敝人,敝国等。法本下句的“任凭拣择”将听话人张生置于高高在上有绝对选择权的地位,甚至愿意与之分享自己的卧榻,更加增强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增进了双方的交际和谐。

  例( 2) 中张生疾书求好友杜将军解救莺莺于危难之后,被杜将军问及为何近在咫尺却没有到访。张生用一个“贱”字将自己的身份贬得极低,又加上“谒”字的使用,意为不敢以带病之躯拜见,恐对杜将军不敬。此处的正面趋同策略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交际的惯常礼貌表达,更确切地表达了张生对杜将军无比的感谢之情。例( 3) 是张生退贼之后相国夫人宴请张生的情景。相国夫人称呼一介未取功名的书生为“先生”,实则抬高了张生的身份地位,皆因张生的救命之恩。

  2. 象征性同意

  象征性的同意,顾名思义象征性的,非实质也,即为表面同意,实则反对。说话人隐藏自己的实际意图,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通过多轮话语的转换和交际信息的传递,能够理解对方象征性同意的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增进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有的时候,说话人在象征性同意的基础上,会表明自身实际的交际意图,这样最终的交际任务也会顺利达成。

  例: ( 4) ( 张生云) ……夫人有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是曾有此语否?

  ( 夫人云) 有之。

  ( 张生云) 当此之时,是谁挺身而出?

  ( 夫 人 云) 先 生 实 有 活 命 之 恩,奈 先 相 国在日———”

  贼人孙飞虎久闻莺莺美色,率五千人马围普救寺欲掳之为妻,情况危急。相国夫人有言,谁退贼人就将莺莺许配给谁。张生大喜,请缨去信邻近好友杜将军,终退贼人,救人于水火。然而,相国夫人认为张生身份低微,不配为莺莺之夫,但又不便否定事实。当张生追问她不肯“以莺莺妻之”的缘由,相国夫人承认了张生确有“活命之恩”,缓解了交际紧张态势,表面上肯定了张生对自己和莺莺的救命之恩,采取的是不损害听话人积极面子的正面趋同策略。

  但是接着她又用“奈”字使得话锋一转,借口相国在世时已许婚约,话音未毕,被情绪激动的张生打断,实则是张生明白夫人托辞的目的了。

  ( 二) 负面趋同

  负面趋同策略的使用具有“和谐 - 维护”的语用取向,表现为“说话人渴望维护或保护双方当前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意在取得该关系的积极变化”。比如,说话人使用敬语、敬称、社交指示语及其他语言策略等,以减弱某一言语行为( 如不同意、否定等) 给对方的面子、身份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敢”字的人际缓和

  “敢”在中国古汉语中可用作谦辞,实为“请”,属于礼貌标记语的一种,常与一些表动作的词语连用以表达说话人某种驱使性的要求,如敢问、敢烦、敢说等。说话人的驱使性要求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请求或者命令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交际双方的关系带来一定的紧张气氛。因此,汉语中的“请”、“劳驾”“麻烦”以及书面语种的“烦请”等都会被用来缓和人际关系,表达说话人的礼貌态度,维护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达到负面趋同的语用效果。

  例: ( 5) ( 张生云) 既然长老不在呵,不必赐茶,敢烦和尚相引,瞻仰一遭( 6) ( 本云) 敢问先生,世家何郡? 上姓大名?因甚至此?

  ( 7) ( 张生云) 小生有句话,敢说么?

  ( 8) ( 张生云) 敢问红娘姐,小生客中无点点财礼,却是怎生好见夫人?

  ( 9) ( 夫人云) 先生请坐。

  ( 张生云) 小生礼当侍立,焉敢与夫人对坐!

  《西厢记》中张生赴京赶考途中歇脚普救寺,欲瞻礼佛像,拜谒长老。例( 5) 中张生有求于普救寺的法聪和尚,实为驱使性的言语行为。在此之前加上“敢”和“烦”,为原本威胁到听话人消极面子的驱使性话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例( 6) 和( 8) 的“敢”加在“问”之前,都表达了说话人的请求意愿,但略有不同。( 2) 中法本和尚和张生的交际地位相当,“敢问”实为一般的礼貌表达; ( 8) 中张生与红娘的交际身份明显有差别,张生称呼红娘为“姐”实则抬高了丫环红娘的社会地位,说话人采取了交际话语中的正面趋同策略; 而“敢问”的加入更表达了张生有求于红娘,期望红娘帮助出谋划策,给相国夫人留下好印象,与莺莺结秦晋之好的请求,这是说话人同时采取了负面趋同策略的效果; 例( 7) 和( 8) 交际双方相同,都为张生和丫环红娘,但“敢”的使用效果略有不同。前文说过,( 8) 中的“敢”意为请求,是对听话人有驱使性的命令要求,即请问,期望对方有所回答; 而( 7) 中的“敢说”意为“请允许我说”,是说话人期望有说话的权利,对听话人消极面子的威胁不如( 8) 中的“敢”那么强。例( 6) 中的“敢”,是胆敢之意,与上面四个例子不同。张生虽有退贼之功,但深知相国夫人身份尊贵,高高在上。虽然夫人请自己坐,但也不可顺势就坐,不顾礼节。于是,张生礼节性地对夫人的请求表达了拒绝,损害了夫人的消极面子,但是用“敢”一词减弱了威胁面子的程度,达到了负面趋同的效果。

  2. 沉默的趋同表达

  例: ( 10) ( 夫人云) 红娘,看热酒来,小姐与哥哥把盏者!

  ( 莺莺把盏科)……( 张生饮酒科)( 莺莺入席科)( 夫人云) 红娘,再斟上酒者,先生满饮此杯!

  ( 张生不答科)( 张生冷笑科)退兵后在崔夫人邀请张生作客作为答谢,却陡生突变,不守信用,欲将莺莺和张生结为兄妹。莺莺也只得遵从母命。这时张生心里活动极其复杂,但此时表面上并未表现出来,甚至接受崔夫人安排的莺莺为他斟酒。一杯完毕,夫人又吩咐红娘再给张生满斟,张生依然不答,最后甚至冷笑。这阶段的人物交际目的虽明确,但各自的交际策略却非常有意思。张生的沉默是一种非言语行为,但也表达了当事人的交际意愿。虽然相国夫人反悔不守信用,但碍于其为莺莺的母亲,决定着自己和莺莺的婚事,张生也只能有苦不能说,有怒不敢言。张生选择用沉默来回应相国夫人“热情”款待,没有直接拒绝,实为不威胁对方的消极面子,采取的是负面趋同的策略。这样的交际策略为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所常用。心里有想法,但不说出来,其实这里的沉默也代表了给交际对方“留”了面子。当然沉默只是一种交际策略,在张生与相国夫人的交际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出现。在接下来的言语交际中,张生终于打破沉默,借口酒醉一吐为快,驳了相国夫人的面子。

  总之,人际交往中时常出现交际双方驳面子留面子的言语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厢记》中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也时常出现; 但是在这些言语行为中,交际双方采用正面趋同和负面趋同的交际策略,维护或者增强了双方的和谐关系,给双方留了面子,达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Brown,P. &Levinson,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2]Yule,G. 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 .
  [4][元]王实甫著. 许渊冲译. 西厢记[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李成团,冉永平. 他人身份的隐含否定及其人际和谐的语用取向[J]. 中国外语,2012,( 5) :34 -40.
  [6]Spencer-Oatey,H. 2000. Culturally Speaking: Managing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C]. London: Contin-uum.
  [7]冉永平. 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 当代外语研究,2012,( 11) :4-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普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