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巴赫金是当今最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之一、20 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早在他 1929 年问世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中就提出“言语体裁”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他着手对言语体裁进行专门研究,写出了《言语体裁问题》一文,此后又计划撰写一部言语体裁学专着(后因病故而未果),形成了他的独创性的言语体裁理论。本文旨在阐述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对其他学科、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关于言语体裁理论
在《言语体裁问题》一文中,巴赫金提出了“言语体裁”的概念,他是这样界定这个概念的:“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与语言的使用相关联。显而易见,使用语言的性质及形式,也像人类的活动领域似的多种多样。……语言的使用是在人类某一活动领域中参与者单个而具体的表述形式中实现的。……每一单个的表述,无疑是个人的,但使用语言的每一领域却锤炼出相对稳定的表述类型,我们称之为言语体裁。”
可见,言语体裁在交际中产生,固着于语言之中,又反过来同语法规则一样制约着人们的交际。巴赫金曾说“:言语体裁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典型的话语形式;体裁正是作为典型的话语形式,才包容着一定的典型的为该体裁所固有的情态。当我们在建构话语的过程中选择词语时,我们远非总是从语言体系中撷取它们,不是选择词典里中词的形式。我们通常是从其他的话语中撷取它们的,首先是与我们在体裁上相近的话语,即题材、布局、风格(语体)相近的话语;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词语是根据它们的体裁属性。”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交际时,首先是对言语体裁的选择,然后才是对词汇、句子、语调的选择。言语体裁会指示我们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开会时、上课时、打招呼时、与好友亲密交谈时……言语体裁的存在避免了人们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三、言语体裁与修辞学
传统修辞学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研究的范围主要有:辞格学、资源修辞学(修辞色彩)、功能修辞学(功能语体)。
首先来看巴赫金对修辞色彩的全新解读。修辞色彩这个概念是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巴利率先提出的。巴利在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同时,注意到语言符号除了表达理性内容之外,往往还表达情感内容,即情感色彩;与此同时,很多语言符号在语言的运用中形成了社会色彩,即现在通常说的“功能语体色彩”。
而巴赫金的观点则截然不同。他认为“:语言意义只有接触具体的现实,语言只有通过表述接触现实,才能产生情感表现力火花。无论是在语言系统,还是在我们身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中都不存在情感表现力。作为系统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语言手段库(词汇手段、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以表达说者的情感评价立场,但是这些手段是作为语言的手段,对于任何现实的评价来说都是中立的。词‘миленький’无论是词根义,还是后缀,都是表爱词,但是,该词本身,作为语言单位,与词‘даль’一样,在情感表现力色彩方面是中性的。该词仅仅是表达对现实的情感评价态度的潜在语言手段,可以应用到任何确定的现实中,这种应用,亦即现实的评价,只能由说者在具体的表述中实现。词语是不属于任何人的,本身不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但是可以服务于任何说者,服务于说者的各种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评价。”[1]
如果打个比方来说的话,那么修辞色彩好比是太阳,词、句子等表达手段好比是月亮,月亮是不能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中性表达手段在话语中可以被说话人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为什么有些褒词可以贬用而有些贬词可以褒用。归根究底,在修辞色彩的表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比如说,反语这种辞格,常常是打破常规的修辞色彩划分。可见,传统意义上对修辞色彩的规定也并非是绝对的,只能为表达手段的选择提供一个参考。在这个意义上,巴赫金对修辞色彩的解读,解释了一些传统修辞色彩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彼此互为补充。
再来看言语体裁理论对功能修辞学的启示。功能修辞学无疑是修辞学研究史上继资源修辞学之后又一座里程碑。然而,随着研究的推进,语体的研究日益暴露出它的一些不足或者说缺陷。张会森在《言语体裁学———当代显学》中指出:现有的语体研究“忽视了语体的言语属性、没有涉及语篇研究、过于抽象空泛、微观体研究不足”[2]等缺憾。文中张会森还明确指出了:“言语体裁的研究是一种‘微观体’的研究,(功能)语体则是‘宏观体’的研究。”[2]
虽然不能否认功能语体研究的杰出成就,但正如巴赫金所说:“这种研究只有在始终考虑到语体的言语体裁特性,并在事先研究言语体裁类型的基础上才会是正确的和有成效的。但到目前为止语言修辞学并没有这种基础,由此产生出它的弱点,任何的语体和修辞都和话语以及话语形式也即言语体裁密不可分。”
巴赫金在提出言语体裁理论之时,功能语体研究尚未完善,然而那时这位学术上的伟人就意识到了语体研究必将遇到瓶颈。确实,泛泛地对语言使用的社会领域进行分类,对语言实践能起的作用实在有限。了解了公文事务语体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就能正确书写各种正式公文,而口语的特点何其复杂,又岂是一个口语体就能概括的了的。对言语体裁的研究,可以让语体研究更为具体,更为接近言语实践,可以说,言语体裁是功能语体与现实交际之间的桥梁。
四、言语体裁与语用学
20 世纪后半叶,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换,语言学从对语言结构、语言系统的研究转向语言交际、功能方面的研究,即研究“使用中的语言”。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语用学这一学科的兴起。
其实,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中提出了对说话人、受话人、语境、意图目的的关注,弥补了传统修辞学的不足,这一点与语用学的宗旨不谋而合。事实上,正是因为言语体裁理论促进了修辞学对题旨(意图、目的)、对情境的关注,修辞学与语用学的联姻———语用修辞学的诞生才成为可能。
常有学者将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与言语体裁理论加以比较。虽然二者关注的内容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的是以言行事、动作的划分,而后者则关注的是交际的典型话语模式,此外,张会森也指出:“言语体裁理论与以逻辑为基础的言语行为理论不同。言语体裁理论从一开始就是语文学理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对受话人反应即言语效果、语境、说话人动机的关注是共同的。这也证明了言语体裁与语用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两点之外,言语体裁理论也可以为语用推理提供一些启示。格赖斯会话含义学说的提出开启了话语理解的语用推理,被视为推理语用学的开始。然而,理论上模拟进行的推理过程实在太过繁杂,一句简单的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就要十几步之多。即便是引入了更多逻辑学推导公式的新格赖斯理论(列式三项原则)也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推导的步骤。那么,可不可以暂时抛开合作原则与列式三项原则,重新来看待会话隐含意义的推导?
很显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是按照逻辑推导步骤进行的,否则交际过程会变得无比漫长,而且人脑是否能进行如此复杂的逻辑推演也还是个未知数。那么,交际到底是怎样达成的呢?巴赫金曾说过“:我们讲话是使用一定的言语体裁的,我们实际上掌握这些体裁,有时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像莫里哀笔下的朱尔登,嘴里说的自己还没觉察到。对于体裁我们是熟悉的,就象熟悉语言形式一样,因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刚听到一段话的开头,就已经抓住了全意并预见到了结尾。如果我们不能象掌握本族语那样掌握体裁,……那么我们每次讲话时,就要进行创造。言语交际就变得不可能了。当然,体裁比语言形式更具有可塑性,更自由,更灵活。这里没有那种严格的规范。”
可见,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首先并不是对交际内容细节的确认,而是从整体上对言语体裁做出了判定,进而去推测接下来的话语内容,这就能极大地简化话语的理解过程。而且,通过与典型话语范式的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说话人有意突出、强调的地方,从而确定话语的隐含意义。然而,现阶段这种观点还只能说是一种猜想,毕竟言语体裁研究还尚未完善,到底能否将其运用到语用推理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言语体裁理论对语用学的启示性。
五、言语体裁理论与外语教学
学习言语体裁理论首先要明确一点,它并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操共同语言的、某一个群体的人对现实所做出的共同评价。在这之中铭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文化,是在一次次现实交际中凝练出来并为人所用的社会生活片段。不同语言的人交际时会出现交际失败,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所使用的典型话语不同,即言语体裁不同。
因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典型话语、典型交际模式的学习。巴赫金下述论断对语言教学很有启迪意义“:我们通过一定的言语体裁来说话。我们所有的话语都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典型形式———口头或书面的言语体裁。学说话就是学习构造话语(因为我们说话不是说个别的词句,而是说话语)。我们学习如何把我们的话语用恰当的言语体裁形式体现出来。”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首先选择言语体裁,然后才是语言手段的选择。在学习词汇、句子的同时,我们应该记住的不仅仅是这些表达手段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并记忆使用它们的典型言语体裁、典型语境。
巴赫金还说:“许多精通语言的人,往往在某些交际场合感到手足无措,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实际掌握这些领域的体裁形式。说话者面对的不仅是必须遵循的全民语言形式(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还有它必须遵循的表述形式,即言语体裁;而后者对于相互理解来说也像语言形式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国内学习外语的学生,明明学了很多词、词组、句子,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话的原因。国内已经有很多情境性的交际教学参考书,然而这些书目关注更多的还是词汇、句子的使用,语篇、交际策略、典型言语体裁还是稍显少了些。随着言语体裁理论的发展,当这方面的研究更成熟的时候,言语体裁的教学就能真正走入我们的教室,相信其能为语言教学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六、结语
虽然,言语体裁理论的提出至今为众多学科提供了很多创新的观点和视角,然而,这一理论仍然是开放性的。体裁这一术语的界定、具体体裁的分类(巴赫金本人只对其做了简单分类,现在比较着名的是阿鲁秋诺娃的交际体裁五分法),这些都还尚不明确,为接下来的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言语体裁理论,正如张会森在《言语体裁学———当代显学》中指出的,已经“引起俄罗斯俄语学界,特别是修辞学界的高度重视。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言语体裁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显学。”历史已经证明了巴赫金上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所拥有的巨大前景,也证明了巴赫金这个学术巨人的高瞻远瞩。
[参 考 文 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张会森.张会森集[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沈华柱.对话的妙悟-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萧净宇.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文忠.言语体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5).
[7]林 丽,王春霞.言语体裁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3).
[8]张会森.作为语言学家的巴赫金[J].外语学刊,1999,(01).
美国学者斯坦利罗森(StanleyRosen)曾在总结20世纪语言哲学的发展之后,预测其中一些争论将在元层次(meta-level)上继续推进.从2011-2012年国外重要哲学期刊发表的语言哲学论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当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指称理论...
一、关联理论1.关联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关联理论是由斯拍波和威尔逊(D.Wilson)于1986和1995年在其着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在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而促进了该理论研究的深化,加快了...
礼貌问题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语用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做过深入的探索.1978年,由布朗和列文森两位英国学者共同执笔的文章《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原则:礼貌现象》发表,文中首次系统的阐述和探讨了礼貌与面子这个问题.他们认...
1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学科(disci-pline)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通常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中相对、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
姜望琪指出:语用学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中国传统文献中对于言外之意现象概念的界定,其表述都比较模糊。我们认为,言外之意是说写者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表达出的与实际交际意图有关的意义。西方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用学和语义学各自拥有独...
一引言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篇的构建不再是单纯的以词作为基础,语法作为框架,以一定的词法和句法规则组句,形成段落,然后意义关联的段落组成大的语篇。像这种线性的、静态的结构不能揭示语篇构建中多种语言信息形式、人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思维动态参与的...
一、关于说谎本身说谎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上至圣经中亚当被毒蛇欺骗吃了苹果,下至当今的各种网络欺骗,无论国界,不论时间,说谎总是充斥在我们身边。事实上,通过心理学家的调查,人们平均每天要说两次谎,说谎的内容通常与情感与感觉有关的,包括观...
I.Threepolitenessprinciples.1.Deferencepolitenesssystem.Itisasysteminwhichtheparticipantsofcon-versationareconsideredtobeequalsornearlye-qualsinsocialpositionbuteachregardstherela-tionbet...
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1997年,加拿大学者Turnbull和Saxton[1]首次使用了社会心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会话者在面对冲突性话语时,以面子为目标采取的语用策略。近年来国内研究也表明,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可以从人际关系、社会身份、心理...
一、相关性Sperber和Wilson对于相关性概念的明确指出是在二人的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之中。他们依次从语境效果、交际主体和言语现象对语言的关联性进行了界定。此书对关联性的界定是基于语境效果为基础的:在,并且仅在,某个设想于一个特定语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