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史基本都是围绕着几个主要隐喻而建构的。例如,斯巴达城邦围绕着社会就是军事组织而建设的,而古希伯来社会则是以与上帝的神圣盟约而形成的,如今的美国社会则是围绕着该社会基本隐喻体系如市场隐喻、游戏隐喻等而建构的。
隐喻对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感知、概念、想象以及最终的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隐喻不仅是在描写或解释社会,同时也在改变社会。如果不理解社会隐喻,就不可能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社会的基本隐喻,否则我们就会被隐喻所控制。本文将重点探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几个社会隐喻,旨在揭示这些隐喻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对于社会建构和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 社会的生命系统隐喻
社会被看成是生命系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社会隐喻中,这一隐喻最为古老持久,最容易激发起人的联想。社会被看成生命系统,主宰了我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指导着我们的基本行为。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社会,年轻的或是古老的社会,人们的口头或文字传统里,都有将社会生活看成是生命系统的隐喻,它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上。正像人的各个器官为了人的生存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一样,社会体系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国际的经济秩序,必须在微观和宏观上相互依赖和联系。社会的生命系统隐喻,包括把社会看成是大家庭、有机体、进化的过程、生态系统等[1]18.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一个古老的隐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纵向说,类似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从横向上说,类似兄弟姊妹的关系,以及由于联姻而形成的非血缘的关系。由于这一隐喻的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常常被拉近,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为亲密,仿佛社会成员是生活在大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姊妹等等,使人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忠诚和关爱。社会成员之间有时并没有亲缘关系却以兄弟姊妹相称,蕴含着人与人之间家庭般的纽带关系。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交往中,这一隐喻显得更为突出。例如,美国与加拿大、英国都曾以兄弟国相称,特别是在 1991 年的波斯湾战争和反恐战争中更为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兄弟姊妹隐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的关系,因此常常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但是,这一隐喻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在某些情况下,这一隐喻会导致社会成员或团体之间的隔阂,因为对某些人或团体称兄道弟,意味着对另外一些人或团体的疏远; 在一些情况下,社会的家庭隐喻使得弱小的团体或国家受强大的团体或国家的支配,前者成为后者的附庸。
作为生命体系的社会隐喻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把社会看成“有机体”,这也是社会历史中影响最大的社会隐喻。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着这样的隐喻,柏拉图就曾将理想国看成是社会的机体,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问题,其余部分必然要受到影响。亚里士多德也曾将城邦比成政治机体,而基督教将教堂看成耶稣的躯体,如今人们常常将互联网描绘成电子机体---一个全球性的能够生长和学习并能够高效处理信息的神经系统。
生命有机体的社会隐喻,使得人们自然地想起人类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复杂的结构系统,而无数个子系统各自发挥着独自的功能,为整个大系统的生存服务。能够展示该隐喻的最好例子是社会病理学的隐喻。人们常常把吸毒这一坏的社会现象看成是一种社会疾病,就像人体由于受到病毒或者细菌的侵袭而生病一样。如今,社会疾病隐喻已经被用到几乎所有的能够想象得到的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可谓俯拾皆是: “抽烟酗酒已成了 20 世纪的人类社会的疾病”,“上周一种互联网病毒使得全球上亿的计算机受到损坏”,“挪用公款、玩忽职守被认为是上世纪最为可怕的社会疾病”,等等。有些社会学家形象地把政府机构失去功能视为心脏病,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机构是非常重要的行政组织,就像人体的心脏那样重要,心脏出了问题,整个人体就要失去正常功能。
社会作为生命系统的隐喻,还体现在把社会看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正像生命的进化一样,社会也在进化。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类及其社会是不断进化和周而复始的; 马克思也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进化的过程。人们创造出诸多的隐喻来表现进化过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等等。
社会作为生命系统的隐喻,还体现在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即把人类社会看成是整个世界生物系统的一个子生态系统。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变化,会给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影响。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的冲击就是明显的例证。
2 社会的机器隐喻
Rigney 指出,某一文化的隐喻常常反映了该文化的技术进步的状况[1]21.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由于生活的节奏与自然和耕种的节奏相合拍,人们倾向于把人的社会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社会隐喻随之而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把社会看成一部复杂的机器。
把社会作为机器的隐喻与把社会作为生命系统的隐喻,有着显着的不同。社会的机器隐喻所呈现的是严格、规范甚至呆板的社会形象,所描写的社会生活常常是单调、划一、模式化的生活。机器隐喻反映了过去的几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人们的宇宙观、社会观的变化。17 世纪科学的启蒙使机器隐喻越来越突出,一批科学巨匠的理论和发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法,笛卡尔、培根、牛顿等把旧的世界带进了现代时代。当时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得到启发,开始把宇宙看成是一部由上帝所精心制作的大钟[2].他们试图通过细心全面的观察和理性而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宇宙这部钟的内在原理。同样,社会科学领域也认为,社会是一部巨大的人造机器,包含着众多的部件,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就形成了社会机器的运转。
19 世纪的社会理论家们受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也设想将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希望取得同样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实证主义哲学家 Auguste Comte.他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和自然科学一样,也能取得关于社会和历史规律性的原理和知识,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人类社会,都是由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所支配。有趣的是,自然和宇宙是由自然规律所支配的想法,实际上在开始时是由自然科学家从法学领域借用过来的。自然科学的规律当然不同于法律的规则,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不可改变的、由规律支配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初始条件一样,自然规律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样的; 如果初始条件改变,其结果也随着改变,但是改变的方法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预见的。在机器宇宙观看来,如果科学家对自然规律和初始条件有足够的把握,完全可以非常精确地预见未来所要发生的一切。
过去几个世纪的科学发现和工业发展,对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的机器隐喻已经成为他们思维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使他们更具创造力。受社会机器隐喻的启发,社会学家们设想将机械工程的方法运用于所谓的社会工程。社会工程观认为,社会的性质就像物质的分子、天体的太阳系一样,是可以为人类所把握的。人类社会就像人工机器或技术一样,是人所设计出来的,也可以持续不断地设计下去。虽然机器隐喻表明社会的持续设计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但是人们即使在这些限制下,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作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受现代技术进步的影响,社会科学家经常扮演着社会工程师的角色,他们不仅设计政府部门或团体的相关政策和方略,也要协助维持日常的社会体制。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里,经济学家以及其他的政策专家,在决策方面越来越发挥着导航作用。
由于受社会的机器隐喻的影响,许多具有隐喻性的社会学表达方式是从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术语借鉴而来。例如,社会理论家们常用的“社会力量”“社会压力”“社会摩擦”“社会运动”“社会动力”“社会惯性”等等,就是从物理学中借鉴而来。
当然,社会的机器隐喻是和某一时期的技术力量相呼应的。启蒙运动早期的思想家,把社会体系同工业革命前的装置如钟联系起来,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将钟的平衡原理投射到政府的权力制衡上,以避免政治权力的过分集中。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理论家从工厂和生产线得到新的灵感,把社会设想成以人作为产品的巨大的机器。社会工程师们也依照工业生产的模式设计社会体系。但是,人们担心在将社会机械化的同时,我们也将自己变成了没有人情味的机器。机器的核心价值在于速度和精度、标准化和可预见性,把人当成机器来对待,其潜在危险在于伦理道德的退化和沦丧,人文关怀的缺失。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时代同样受到机器隐喻的影响,这一点从人的观点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政府的舆论工具---大众传媒不仅控制着信息的来源和转播,也控制着对信息的解释方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对社会隐喻的影响随处可见,“输入”“输出”“界面”“参数”“反馈”等计算机术语常常被用于与计算机无关的领域。电脑与人脑的类比是人工智能的出发点,计算机隐喻强调人脑的储存、提取、处理信息的功能和方法。虽然计算机隐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它模糊了信息输入的初始过程,对实际输入的多样性、无序性、流动性以及人脑信息处理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不能准确反映,但是,认知的信息处理模式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越发突出。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信息处理系统。
3 社会的战争隐喻
表面看来,社会的战争隐喻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战争就是破坏甚至毁灭社会,不是维持社会组织和秩序,而是解体社会、制造混乱的:
可以说,没有比战争再具有反社会的性质。但是,战争对于人类社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对于社会关系具有破坏和毁灭性,另一方面它也能巩固社会关系并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人们是不能避开战争隐喻的,因为战争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类面临着诸多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的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恶化、核扩散,还有不断发生的区域战争和边界冲突等等,可以说,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战争。新的世纪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在工作上、生活上、社会关系上都要与周围的人竞争才能取得成功。同样,国家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也要与其他国家在自然资源、市场份额、战略地位、影响力等方面展开竞争。可以说,生存就是战争,因而战争的话题和战争的隐喻思维方式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表明,为了生存而战是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社会战争隐喻与上述的社会生命体系隐喻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生命体系隐喻所表现的是社会正常的、自然的、和谐的状态,战争隐喻被视为对和谐的破坏,因而是毁坏性的和病态的。
但是,战争隐喻把战争视为自然的、普遍的现象,认为战争与冲突对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类发展史表明,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伴随着与反动力量的冲突与战争。没有战争与冲突,我们很难想象美国的南方奴隶制会被消灭; 没有与反动力量的对峙,不公正的社会机构依然存在,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战争文化和隐喻。战争隐喻与人类的起源一样古老,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克服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障碍,人类必须狩猎、与其他动物争夺地盘、与自然灾害做斗争。随着人类战争文化的不断成熟,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更为全面和客观。古斯巴达就是在古希腊众多的城邦当中以战争与勇士文化立邦的城邦[3].斯巴达城邦崇尚勇士的力量、严明的纪律、对城邦的忠诚和献身精神,暴力冲突被当成是英雄壮举来颂扬,举行各种神圣的仪式来歌颂与战争有关的壮举。虽然现代社会和远古时代的战争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异,但其共同点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战争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因此,战争隐喻随处可见,我们可以从男性和女性的关系上观察其证据。男女自古以来是不平等的,19 世纪早期的美国女权主义者们在政治上常常把女性比作奴隶,认为女性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在经济上只是充当劳动牲口的作用。因此,男女关系上时刻充满不和谐因素,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社会学文献里,两性之间的斗争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女权运动的进退常常使用战争的术语来描述: 女权运动赢得胜利、遭到失败、占据领域、失去领域等等。
4 社会的游戏隐喻
游戏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形式的社会交往都包含着策略上的谋划和调整,都可以借助于游戏理论得到解释。驾车、谈生意、诉讼、战争等等都有一个在策略上的游戏规则。从目的上看,游戏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输赢为目的,一类以娱乐为目的。但是,在如今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几乎所有的游戏都带着输赢的目的,为游戏而游戏的人越来越少见了。人们在进行游戏时都是认真的,游戏是充满神奇的魅力的,可以让参与者暂时远离现实世界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沉浸在游戏之中的人们,在亦真亦幻的游戏世界里忘却了自我。因而,在现实世界里,以纯娱乐为目的和以输赢为目的的游戏是很难区分的。
工作可以说是一种严肃的游戏。当人们沉浸在某项复杂的工作之中时,很难区分是在工作还是在游戏,复杂的脑力劳动就类似于激烈而神奇的游戏。
同样,商业世界也是游戏规则下的竞争,其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和市场占有的最大化。成功的商界人士往往是商业游戏的高手,他们精于计算,对于对手、策略、行动、结果、回报等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不仅善于归纳,也善于推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时调整行动,甚至不择手段的欺骗,以达到个人目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一个充满游戏的世界,必须逐步学会种种游戏规则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为将来步入成人的竞争世界奠定基础。儿童们通过与同伴玩各种游戏逐步学会更为复杂的游戏,如下棋或垒球等等,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位置而且还要清楚他人的位置,这些就是复杂的社会体系的简化版。游戏的某些规则体现了社会的某些显着特点,如商界的竞争与合作、战争的试探与伪装都在游戏里有所体现。可以说,儿童在学习成人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时,已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思维的基础。和游戏一样,人们在社会里也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人们可能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成人社会的游戏,如职业、家庭、政治等; 可能有各种各样对回报的期待,如金钱、自尊、他人利益、社会认可度等等。人们不仅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他人。但由于人性的自私,要在竞争和合作之间作恰当的平衡有时是极为困难的。正像 Goffman 所指出的那样,有时人就像是赌场里的赌徒,所有的欲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使投入回报最大化,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4].但是,既然是人的社会,人的自私就不能无限膨胀,而应有所收敛,以建立起既有竞争又相互合作、既为了自己也顾及他人的社会游戏规则; 否则,如果人人自危,谨防他人,为了达到目的而欺骗狡诈,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就如同地狱一般,而不得安宁和谐。
5 结语
社会学家认为,21 世纪的隐喻理论规定了西方社会理论的基本走势,也指导着人们对社会的理解。
社会的生命系统隐喻,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社会的机器隐喻,则突出了社会的有序性和规范统一性以及随之产生的刻板和冷漠; 社会的战争隐喻,则强调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突出了社会和谐的破坏; 社会的游戏隐喻,突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本文对社会隐喻的多维思考,旨在对社会的复杂性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和解释,但还是不够全面,社会的隐喻研究还应该包括其他方面,如社会法典、经济市场、舞台表演、语言交际等等,这样才能构成比较全面的社会隐喻观照。对于这些,作者将另文再作论述。
参考文献:
[1] Rigney Daniel. The Metaporical Society[M]. New York: Brow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
[2] Rifkin Jeremy. Entropy: A New World View[M]. New York:Bantam New Age Books,1981: 78.
[3] Nisbet Robert.Social Change and History: Aspects of Western The-ory of Develop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99.
[4] Goffman Erving.Strategic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 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 88.
美国学者斯坦利罗森(StanleyRosen)曾在总结20世纪语言哲学的发展之后,预测其中一些争论将在元层次(meta-level)上继续推进.从2011-2012年国外重要哲学期刊发表的语言哲学论文重点讨论的问题当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指称理论...
第2章语言和言语区分中的争议2.1语言和言语区分的背景和方法。索绪尔认为十九世纪语言研究最严重的失误就是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才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教程》中对于语言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这一核心观点的提出是直截了当的,换句话说,读者在...
1.引言《语法和词汇中的理据》(MotivationinGram-marandtheLexicon)由Panther和Radden合编,是荷兰本杰明(JohnBenjamins)出版公司人类认知处理(HumanCognitiveProcessing)系列丛书的第27卷,于2011年出版。该书除导论外共14章,从...
冯胜利提出书面正式语体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概念,其语法属性是用语法手段把正式表达和与之相关的口语表达之间的距离拉开,拉距变形的基本特征是泛时空化,即减弱或去掉具体事物、事件或动作中时间和空间的语法标记。这样给书面语体贴上了一个[+正...
1.引言很多语言都有显性的格,它能标示名词和它的中心语之间的关系(Blake,2004).借助于一个名词所带的格特征,我们就可以猜出该名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功能。由于格在自然语言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传统语法研究中,它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不过,其...
身势语在交际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身势语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并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事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中国与世界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显着增长, 跨文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成为了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并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主要力量。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 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价值观念、文化积淀以及思维、行为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
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不易为人察觉,跨文化交际者对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又极为敏感和难以接受,所以对比分析不同语言中水果词汇的文化义,无论是对外汉语教育者还是对汉语学习者而言,都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一、引言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始于古希腊,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较为笼统地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规定性阶段、描写性阶段及解释性阶段。进入20世纪,语言学主要还是对语言的描写,而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语言学转入了侧重于解释为主的崭新阶段...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地下材料的大量出土和现代科学化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与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相比,文字学的研究不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深入发展。下面是文字学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