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话 》 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素质课程 , 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 由于师资配备和实训设施等诸多限制,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与能力要求、 学习与职业需求脱节现象,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 针对普通话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笔者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提出了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仿真教学平台的“ 普通话课程” 教学模式。
一、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 ) 学校不够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专业课的教学上, 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认为普通话的学习是多此一举, 可有可无。 普通话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一门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 只开设为期很短的 2 0 - 3 0 学时的课堂教学。 授课班级也是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大合班( 人数多时可达一百四、 五十人) , 大合班、 课时少等原因致使教师课堂教学难度加大, 只能凭教学经验对典型的语音现象进行点评、 纠错、 规避测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为目的,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 自主性, 造成普通话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 二 )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由于普通话课程教学起步晚, 专职教师在数量上、 质量上都有所短缺。 其中拥有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教师不多, 甚至有些学校就由大学语文课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高校里普通话教师大多是兼职, 这些教师都有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任务, 不仅要担任几个大合班的普通话教学, 还得承担学生测前辅导、 培训工作、 测后评测任务, 教学任务重、 头绪多, 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与监督。
( 三 ) 学生认识不到位国家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已近 3 0 年, 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已 2 0 年。 但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其一这些学生是在国家大力倡导普通话的大环境中成长的一代, 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认为学校开设普通话课程完全多余。 其二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 练好专业技能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普通话反正人人会说, 说得好也不能体现出相应的优势, 所以不愿意学习。 他们并未意识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形象, 展示个人气质, 在今后的就业求职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四 ) 教学效果不理想普通话课程的授课时数偏少, 着重讲解理论知识就无法保证实践练习, 缺少练习实践, 学生的语音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 口语表达和运用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简单的 “ 教师授、学生学” 的传统教学方式上,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 单调无趣, 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积极性。 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仿真平台的普通话课程设计
( 一 ) 平台课程设计=仿真平台普通话课程整体设计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学习普通话必须经过“ 实践- 理论- 实践” 反复训练, 达到自如运用普通话的教学目标; 真实与虚拟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仿真平台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直观化、 简单化, 弥补了教师无法及时逐一进行纠错指导的不足; 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普通话课程仿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更新教师的理念、 教学方式和手段, 重视学习情境、 资源、 活动的创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环境的控制者, 由他们创造情境, 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体现不同模块知识的目标差异,如语音基础训练时要注重学生语音、声调的正确、流畅;朗读要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领会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等等;在设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时要能够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普通话表达思维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交际的水平逐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应重视过程与发展,以往普通话课程的教学评价往往就是学生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就给学生“定位” ,但对学生后续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几乎谈不上促进.
在仿真平台模式下最终的学业考试由学生平时成绩、在线自测、交流互动、拓展延伸、模拟考试等 5 个部分组成,一切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发展为出发点,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关注思考方法的形成,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在关注中及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仿真平台的构建
“普通话课程”仿真教学模式的核心即通过仿真平台将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等发音要领、普通话水平测试要领、普通话表达等实践操作环节通过视频或动画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全面掌握普通话语音发音要领.因此,仿真平台建设是实施此项教学模式的前提,平台主要包括了教学课件、仿真学习视频、模拟自测习题库、实时交流互动、拓展延伸等几大资源模块.
(一)教学课件
依据《普通话》课程教材为蓝本,将理论知识分解成绪论、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命题说话等几个基本教学模块.并将每个模块的内容依据知识点进行碎片化、片断化分解,例如朗读的技巧就分解为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四个部分;如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结构停顿,将每种停顿类型分别进行讲解,制作成单个知识点讲授课件上传仿真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由选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普通话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原理;同时教学课件还可供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提高普通话运用能力.
(二)仿真学习视频
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模块中普通话发音的重点、难点由授课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录制成若干个知识点微视频.如湘方言区学生大多区分不清前后鼻音,那么老师将发音要领制作成动画发音图示,并录制老师示范发音指导后上传至平台.学生便可根据教师的示范发音视频进行练习、纠音,反复练习最终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三)模拟自测习题库
习题库内容多以学生“读”为主,学习完每个模块后,都会有一个小的单元测验,用来检验学生对本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
单元测验主要是由学生根据每部分后的正确读音进行自我诊断,如声母 n-l 后的练习,学生读完后,点击后面的正确的发音便可针对自己的发音进行错误发音、缺陷发音的纠错.课程结业测试则是依据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模拟试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前的热身训练.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并将测试过程录制成单个视频上传至平台.由教师评分后将建议反馈给学生,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语音、用词中的错误,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资格证书.
(四)实时交流互动
依托普通话课程仿真平台的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建立的课程学习讨论群组.由于普通话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教学时数相对较少较集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有限,指导学生也多是蜻蜓点水.
通过仿真平台上的学习群组,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在这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是校外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为教师的教学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有的北方同学就提出来,自己的声韵都没问题,怎么说的普通话就是不标准呢?湘方言的同学平翘音、鼻边音、前后鼻音到底怎样才能区分清楚?
都可以通过平台中的交流群组跟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问题,成为普通话课程课后辅导的有效实施途径.
(五)拓展延伸设计
根据普通话课程特点设置的一个课外拓展模块,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听说及运用能力,使学生符合职业领域的岗位要求,提高高职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不能将学习目标仅限于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发音要领的同时,还能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好普通话.
例如在这个模块根据每学期选修课程的不专业的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特点,选取一些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职业拓展练习.如酒店管理专业选取的练习内容主要是类似“欢迎下次光临! ” “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等服务用语.针对所有学生选取的主要是求职面试的用语练习,如自我介绍、专业认识等内容.
通过拓展延伸模块的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普通话运用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普通话课程的兴趣,创设了高效的普通话课堂.
四、结语
总之,将仿真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话课程教学:
利用仿真教学课件、微视频,能够清晰地展示普通话发音要领;利用模拟自测习题库、实时交流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测发现问题,通过交流解决普通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语言的听说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也要注意实际课堂的重要性和仿真教学的辅助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而不能以仿真平台来完全替代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由丹丹,张开雅。海南省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
[2]周啸。普通话课程云空间仿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3]周啸。仿真教学在云空间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5(2).
[4]胡建明。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61).
一、问题的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①(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试卷包括5个组成部分,满分为100分: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语、选择判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每个测试项分值不同,有各自不同的检测目...
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合作和交流,学好普通话是交流和合作最基木的条件幼儿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能够在良好的普通话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并掌握好普通话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为此幼儿教师提高和规范自己的普通话就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提高幼儿教师普...
1研究背景我国中高职衔接政策最早来自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这为中高职衔接制定了最初的、破冰式的政策,积极推动了我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兴起和开发,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