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新兴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代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其拥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医疗、交通、银行、物流等领域。研究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 1995 年《未来之路》一书,受当时技术限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 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进行 RFID 技术研究时才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其内涵主要集中在物体编码、RFID 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综合各方面的内容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内容更为广泛,包含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但到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概念,较为广泛使用的概念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联网的特点
1.2.1 互通性 物联网的“互通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任意时间上的互通,二是任意地点上的互通,三是任意物体上的互通。物联网的互通性将开创一条从海量信息中方便快捷地使用需要的信息,使未来世界万事万物更利于互联共享的道路。
1.2.2 智能性 物联网通过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将物质世界数字化、网络化,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从而具有智能化感知性,感知人们所处的环境,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间的信息交流。
1.2.3 可靠性 物联网因其互通性和智能性从而实现对物体的实时跟踪与监控,保障了物体的安全和可靠。物联网的运用让人与物体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从而可以实时地了解物体状态和所处地精确位置,如果物体状态发生改变,物联网也能实时跟踪监控,并及时把相关信息发送给物体的主人。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技术,它可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间主动进行信息通讯并实现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 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嵌入技术等。
物联网的主要技术是 RFID 技术,它一般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和中央处理系统组成。纳米技术的使用使得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都变得更轻、更小、更强。当微小的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编码)进入到由感应技术的驱使下而在读写器附近形成一个圆形的感应区,读写器通过天线向电子标签发送询问信号,电子标签把其标识属性信息通过天线回复给读写器,经过调制与解码把信息传输给中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由于运用了智能技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无需人工操作,而是由中央处理系统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此 4 大关键技术结合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系统,把嵌入电子标签的世界万物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物体(包括人)都能够主动地识别其他物体,并可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智能化处理,这就是物联网。
2 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1.1 提高查询利用效率 目前,对档案的借阅查询,各档案馆(室)都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档案在查阅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按照这些规章制作来操作,显得相当的繁琐。例如针对档案查询利用者规定:来馆查阅开放档案持有有效证件,查阅未开放档案须同时持有介绍信、工作证或学生证、居民身份证等等相关规定;查档者须填写档案登记表在阅览室查阅;查询档案时,需要把厚重的档案一盒盒地从高高的架子上取上取下打开卷盒逐卷翻阅,借阅完成后经管理人员清点、核对,办理退还手续,再放回。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明确档案查询利用者的信息,以确保档案的安全,而每一次的借阅都是由工作人员提供、登记。这样的借阅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的利用工作效率,而物联网能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
2.1.2 提高智能化水平 档案智能化主要集中在库房管理上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档案库房管理的“八防”(防高温、防潮湿、防盗、防火、防强光、防虫、防霉变)上。各种测控系统由系统控制器负责实时采集各库房内的温度、湿度数据,将数据上传到控制微机,并接收控制微机下达的各种控制指令,打开或关闭空调、除湿设备、加湿设备等外围设备,实现对各库房内的温度、湿度自动调控。温湿度主控微机负责收集各库房温湿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下达各种控制指令到各控制器,主控微机实时显示、存储各库房温湿度数据,还可进行数据统计、打印报表等功能。统计报表主要包括生成库房的日报表、月报表、日曲线、月曲线等。这样的智能化还远远达不到理想要求,充其量也只能是半智能化。它还无法解决系统自动对环境的感知,敏锐觉察异常环境,无法自我调控,提前预警,更不能实现与人的“通信”功能,生成分析报告,反馈给工作人员。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1.3 提高安全防盗功能 传统的档案安全防盗主要方式有:一是视频监控。即采用数字硬盘录像技术,在库房安装红外摄像机,实现对库房 24 小时不间断图像监控。二是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是在库房内安装不同数量的烟感探测器及温度探测器,在走廊、楼梯出口等关键部位安装手动及声光报警器。
当出现警情时,防火报警控制器触发声光报警,并通过电话语音报警模块,以语音方式电话通知相关人员。三是安装电子门禁;当未经许可的档案被带出档案馆(室)时,系统会发出警报声。这些安全防盗技术的确在保护档案方面有巨大的作用,但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监控范围内有限、虚幻报警、消磁不干净误报警、漏报警、磁场干扰电子设备等。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将为档案管理安全防盗带来新的技术上的改革。
2.2 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2.2.1 社会方面可行性 自 1999 年麻省理工学院
Auto-ID 中心提出物联网的定义以来,国际上掀起一股研究物联网的热潮。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医疗、交通、银行、物流等社会各个领域,并取得显着成效。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应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具有可行性。
2.2.2 经济方面可行性 以现在的物联网技术水平
来看,物联网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也具有很好的经济可行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新开发的部分不多,而且是一次性投入;二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比较合理,甚至比现有系统的一些设备更便宜,比如其核心技术RFID 只需要采用较便宜的无缘芯片就可以,价格一般在一元左右,而且可以重复利用。
2.2.3 技术方面可行性 目前世界上有众多各种物
联网技术研究机构,国外较为知名的有美国的 Au-to-ID 中心、日本的 UID 中心;国内有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宁波计算所等。而且,物联网技术已在很多领域上成功应用,技术上已逐渐成熟。在物流、电子商务、图书馆等领域应用的技术都比较成熟。例如,深圳图书馆引进了一整套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运用 OPAC 查询终端、自助式借还、智能定位和 RFID 清点系统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借阅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物联网应用于档案管理,在技术方面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