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视觉障碍人士(简称视障人士),是指由于双眼视力损失,而难以从事普通人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等的人士,包括盲和低视力人士。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关数据,推算我国残疾人总数为 8502万人,其中视力残疾 1263 万人[1].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了解与认识其心理特征是进行鉴定、评估、教育等工作的前提。因此,研究视障人士心理对于促进视障人士安置工作开展、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整体把握该领域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当前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学与统计学相关原理来分析文献相关特征,成为描述、评价和预测某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的一种定量研究法[2](P31).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 2005 年至 2014 年间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来探究十年来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希冀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作为平台,以“盲”、“低视力”“视力残疾”“视觉障碍”等作为主题检索词,时间跨度为 2005 年至 2014 年,以“核心期刊”作为期刊类型进行文献检索;其次在仔细查阅所有文献摘要基础上选择 50 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并确定了数量与时间、来源刊物、作者、内容、研究方法和基金资助等 6 类分析项目;最后将有效文献的信息依次进行编码输入 EXCEL 软件中,具体以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主。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文限量与时间分析。2005 年至 2014 年,国内核心期刊刊发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论文具体按年度统计如表 1 所示,可知十年来国内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科研成果共 50 项,总量并不突出,平均每年 5 项,这一数据明显低于特殊教育领域内其他一些研究成果的统计数据[3](P36),这说明视障人士的心理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有待广大教育、心理和医护研究者等的关注与研究。积极关注视障人士心理问题,开展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了解视障人士心理特点及规律,有利于视障人士群体安置、康复、教育等工作的开展,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4].
(二)文献来源刊物分析。对十年来国内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当前关注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期刊有教育学类期刊(25 篇,所占比例为 50%),医学类期刊(11 篇,所占比例为 22%),心理学类期刊(8 篇,所占比例为 16%),普通高等院校学报(6 篇,所占比例为12%)。可以看出,期刊来源虽然比较广泛,但学科分布不够均衡,其中视障人士心理研究近半的研究成果刊发于教育学类期刊,尤其是《中国特殊教育》十年来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达 19 篇(所占比例为 38%),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在引领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相比之下,心理学类期刊《心理科学》(3 篇)《心理学报》(2 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 篇)在引导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面其作用发挥则显不足,这可能主要与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群体不成熟有关。因此,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亟待多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三)文献作者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研究者的分析主要围绕核心作者、来源单位和合作情况三个维度来展开。
第一,核心作者主要指某研究领域科研能力强,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群体。关注与分析核心作者群体,可以客观了解该领域研究者概况。美国史学家普赖斯提出核心作者产出科研成果的最低值(用 N 表示)N=0.749(max)1/2,其中max 为统计时期内最高产作者产出科研成果的数量,核心作者科研成果产出值应为研究成果总量的 50%[3](P37).在本研究中,最高产作者的科研成果量为 3,因此代入公式计算得到N=1.29(N 取邻近最大整数为 2 项)。可知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有关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科研成果在 2 项以上者有 6 人,共发表论文 14 篇,占总文献量的 28%,这一数值远低于普赖斯提出的 50%的指标,从而说明当前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核心作者群体有待形成。
第二,分析作者来源单位可以直接了解某研究领域研究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客观反映研究群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研究发现当前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形成了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和一线特殊学校为骨干的格局。其中高校科研机构发文量为 37 篇(所占比例为74%)、医疗机构发文量为 8 篇(所占比例为 16%)、一线特殊学校发文量为 5 篇(所占比例为 10%)。可见,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主体比较单一、其中高校科研机构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正是高校其科研职能的体现,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其学科理论、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医疗机构和一线特殊学校是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障人士是个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其心理研究的复杂性就要求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另外,从研究者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以上海、江苏等省市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的研究成果(14 项,所占比例为 28%)位列第一,华北(12 项,所占比例 24%)、华南(11 项,所占比例为 22%)分列第二、第三位。而相比之下西南、华中和西北研究成果所占比例较小,可见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这可能由于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
第三,合作率是反映某研究领域内研究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合作率是合着论文数和论文总数的百分比[3(P37).本研究中作者数在 2 人以上的论文有 39 篇,因此本研究的合作率为 78%,可见合作研究已成为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式。在合作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国内同一机构间研究者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有 17 项,占合着论文数的 43.6%.国内不同机构间研究者合产生的科研成果有 22 项,占合着论文数的 56.4%,而与域外地区(港澳台地区等) 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成果目前处于“空白”阶段。可见当前国内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同域外地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十分匮乏。因此,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应加强同域外地区间的沟通与交流,推进该领域合作研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开展。
(四)文献内容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人格和心理健康三大领域。总体上来看,50 项科研成果中,认知研究有 25项(所占比例为 50%),人格研究有 19 项(所占比例为 38%),而心理健康研究只有 6 项(所占比例为 12%)。可见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在其内容上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以认知研究、人格研究为主导的格局,心理健康研究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相比认知和人格研究处于劣势地位。
从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具体领域来看,首先,认知研究主要涉及相对高级的心理认知活动,重点关注视障人士学习能力、空间认知等问题。如杨剑(2006)采用实验法来分析视障学生动作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特点,发现其动作内隐学习进步幅度大于动作外显学习,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分别适合于动作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5](P52).谢国栋(2008)也采用实验法来分析视障学生动作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发现当两种学习方式先后进行时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当二者同时进行时就会因为学习方式的转换而发生干扰,影响其学习效率[6](P1212).章玉祉(2011)采用实验法来分析盲童的空间认知特点及与语言的关系,发现盲童空间词概念结构主要由状态 / 方位、自身参照 / 他物参照等维度构成;身体周围的三维方位、空间距离、三维边界和空间状态语是盲童的空间概念的主题;视觉缺失虽然决定了盲童空间词组织的特点,但是文化和教育等因素对其空间概念和组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7](P744).
其次,视障人士人格研究主题分布相对散乱,现有成果关注了视障人士人格特征、反映风格、应对方式、合作意识、自我效能感、挫折感、生活品质和社会支持等主题。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由于被试、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选择的差异所致。以视障人士人格特征研究为例,李柞山(2005)采用《YG-WR 性格检查量表》调查发现盲童人格特征中的抑郁和社会性较高,攻击性和神精质较低[8](P79).张海从(2005)采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测查发现盲人大学生在人格中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和紧张性等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着差异[9](P32).林云强(2008)采用个案研究法发现视障人士的人格受客观理智的自我评价、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周围环境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10](P24).
最后,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比较少,仅有的研究主要关注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王忠(2009)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发现,盲人大学生的心理症状检出率依次是强迫 25.6%、敌对 18.9%、偏执 17.8%、精神病性 13.2%,可见部分盲人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11](P153).邓晓红(2012)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却发现,视障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视障小学生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视障小学生的恐怖倾向因子能够显着预测其社交焦虑症状[12](P43).与此同时,有研究者针对视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相关实践探索,其中山东泰安盲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盲校文化,通过实施开发幸福阅读课程,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开展特色的文化活动等举措来推进盲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P31),尝试发掘与培养盲童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盲童健康成长并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五)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的研究成果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问卷测验法(19 项,所占比例为 38%)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法(11 项,所占比例为 22%)、实验法(14 项,所占比例为 28%)等是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然而,对 50 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中发现大多研究其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专业性不强,大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则相对缺乏。具体来说,我国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整体上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缺乏且不规范,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提倡的单一被试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应用较少。同时,量化研究方法的应用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实验法为例,大多研究基于视障人士和普通被试对比分析的传统范式,而缺乏对视障人士群体亚类型心理的深入探讨分析,很多实验设计尚未突破单一因素设计的思路,而心理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应用较少。此外,在对实验的数据分析基本以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方法等为主,相对高级的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等则比较缺乏。
(六)文献基金资助分析。对视障人士心理的研究成果其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有 20 研究成果得到了不同级别的基金资助(部分研究成果涉及多项基金资助,则按级别最高的基金资助项目进行统计),其基金论文率为 40%,这一数值略高于特殊教育领域一些研究的基金论文率[3](P38),这客观说明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基金资助整体上在逐步加强。然而,对研究成果基金资助项目级别进一步统计,发现国家(部)级基金资助 12 项,省(直辖市、厅)级基金资助 6 项,而市级基金资助 0 项,校级基金资助 2 项。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资助情况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国家级和省级基金资助力度较大,而地方市级等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基金资助力度则显不足。此外,对 20 项得到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基金资助项目分布不够合理,具体来说,视障人士认知研究(15 项,占基金论文总量的 75%)、人格研究(5 项,占基金论文总量的 25%),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研究却缺乏相应的基金资助。
四、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得到我国研究者极大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存在研究成果总量小,期刊学科分布不均衡,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地区差异较大、同域外地区合作交流少,研究内容不均衡,以认知研究、人格研究为主导,研究方法有待优化提升,基金资助项目分布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因此,国内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拓宽论文期刊来源,拓展研究成果交流渠道。学术期刊作为刊发学术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内现有刊发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的期刊学科分布不均衡,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学术期刊的开放性,更多的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医学类和高校学报等期刊开设一定的特殊教育专刊(专栏),为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成果营造更多交流的渠道,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残障人士心理研究,促使该领域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第二,培育核心作者群体,促进研究者间的合作。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合作化趋势日益明显,但研究者合作以国内不同机构间交流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研究的丰富性。因此,积极培育核心作者群体,发挥该群体的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尝试以高校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高水平的(同域外地区)合作交流,扩大该领域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强化问题研究意识,促进研究方法专业化。当前视障人士心理研究方法以问卷(测验)法、实验法等量化研究法为主导,研究方法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特色不强。由于视障人士具有高异质性和独特性,就要求研究者需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等深入实地,体验生活,解读视障人士的行为及内心世界,使视障人士从消极的被研究对象走向研究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应强化问题研究意识,加强个案研究法、单一被试研究法等质性方法的规范使用。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研究,促进研究内容均衡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视障人士由于生理缺陷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了解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干预突显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视障人士心理心理健康研究重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引导和促进视障人士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
第五,加大基金资助力度,促进基金分布合理化。建议国家政府部门(尤其是市级政府等)加大对视障人士心理研究的课题立项和资助力度,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视障人士心理研究中去。课题立项应该重点向视障人士心理健康现状特点、心理干预等方面倾斜,促进基金资助对具体研究问题分布的合理化,提升视障人士心理研究对实践活动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参考文献:
[1]2010 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6-26.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
[3]陈立。冲突与挣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特征之统计诠释[J].绥化学院学报,2013(7):35-39.
[4]李克强: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EB/OL].2012 -06-26.
[5]杨剑。视障学生动作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52.
1网络信息组织文献统计分析1.1数据与方法笔者选取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高级检索为检索模式,以篇名作为检索项,以网络信息组织为检索词,使用中英文扩展检索功能,提高查全率,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年1月1日到20...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然灾害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的特点。灾害事件因其突发性、破坏性的特点往往给亲历者带来诸多心理问题[3],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等。...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联的慢性、全身性、终生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并发症波及全身各脏腑器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严重威胁,同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多[1].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
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1-3].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政...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Ng)是引发淋病的病原体,还可引起血流感染、关节炎、婴儿眼部等感染。磺胺类、青霉素都曾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均先后发生了耐药。Ng对青霉素G广泛耐药,耐药率高达82.8%,已不适用于淋病一线治疗。头孢曲松(ceftr...
前言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实验时发现的。他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脱不了。多次实验以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
我国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部门、图书情报领域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全国各省市展开了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热潮,目前已经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系统内、系统外联盟协调共享的局面。虽然我国图...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痴呆症患病率尤其是老年性痴呆症患病率逐年升高。痴呆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渐进性的认知功能退化及身体功能障碍,如自理能力下降及记忆力、判断力、语言功能减退等。...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机率逐渐增加。抗真菌药物诸如两性霉素B、唑类药物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由于常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影响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临床一般根据药物的...
在学术领域, 随着近几年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 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环节, 也逐渐得到重视, 并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