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

建国以来有关钧瓷的论文文献统计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02 共5187字
摘要

  近年来,钧瓷产业飞速发展,硕果累累,研究群体活跃,文献量激增,这既体现了钧瓷的繁荣和兴盛,也为文献工作者提出了把握和了解钧瓷相关文献、服务钧瓷研究和产业发展的课题。经检索,建国以来钧瓷文献研究尚属空白,多维度、多方位、多方法的钧瓷文献研究亟待加强。本文通过 CNKI学术文献总库获取统计样本,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建国以来的期刊论文、博硕论文和会议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研究,旨在回顾和总结有关钧瓷论文的整体情况,把握钧瓷研究的趋势和动态,为钧瓷研究、钧瓷产业规划和相关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钧瓷发展及其文献概述

  钧瓷作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北宋,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着称于世,原产地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金元以来,钧瓷烧造渐盛,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元末明初,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钧窑基本断烧。清光绪初年,始有复烧。民国年间,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1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钧瓷始得恢复和发展。自 20 世纪70、80 年代,钧瓷新工艺问世,始有批量生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民营窑口蓬勃发展,至 2014 年,禹州市共有钧瓷企业 186 家,从业人员 1. 8 万人,拥有 77 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和 101 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实现产值 16. 2 亿元、利税 2. 4 亿元,[2]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产业链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

  因种种历史原因,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多次时间跨度较大的大规模断烧,技艺失传,虽间有传统器型的复烧,但规模、影响有限。古代有关钧瓷的文献记载多零星分散在地方志、陶瓷专着和文人笔记中,如清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清宣统年间的《陶雅》,及近代的《饮流斋说瓷》、《瓷鉴》等,无专门记载和论述。唯新中国成立后,钧瓷迎来复兴盛世,钧瓷生产和研究日渐兴起,始有专门论述,尤其近十年来,期刊论文、博硕论文、会议论文的发表数量已是建国前钧瓷文献总量的数倍,涌现出以大师、学者为主体的研究群体,钧瓷研究渐成体系。

  但也应看到,钧瓷断烧时期长,恢复时间短,虽然目前钧瓷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堪称历史最好时期,但钧瓷研究论文产出的总量与其他学科或行业相比仍然较少,钧瓷研究任重道远。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 学术文献总库,以“主题”( 检索范围: 题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入口,以“钧( 均) 瓷”、“钧( 均) 窑”、“钧釉”、“官钧”、“炉( 卢) 钧”、“宋( 唐) 钧”、“钧红釉”、“钧台窑”、“钧官窑( 瓷)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建国以来“钧瓷”相关论文的发文时间、期刊载文量、论文作者、主题内容、论文被引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由于钧瓷生产过程,尤其是釉料、釉色、成型、烧制、窑炉等工艺所涉及的关键词远不是上述检索词所能尽述的,为保证文献的查全率,特使用研究和写作较活跃的钧瓷大师姓名,如: 丁建中、贺文奇、苗松华、苗锡锦、苗长强、李欣营、任星航等,再次进行“作者”检索。

  在“主题”检索结果中逐一浏览,除去事件报道、人物专访、知识介绍、作品赏析等不具统计意义的篇章后,与以“作者”检索的结果合并导入 excel,进行删除重复处理,以处理后的最终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三、发文量与时间分布

  查重处理后,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相关论文617 篇( 检索截止日期为 2015 年 4 月 20 日,见表1) .陈万里( 1892 - 1969)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部首任主任,其钧瓷考察报告《禹州之行》为建国后有关钧瓷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后相关论述陆续问世。上世纪,钧瓷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钧瓷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共发表论文 152 篇,占总发文量的 24. 6%.2000 年后,随着钧瓷产业和学术研究的繁荣,相关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十余年间发表论文 465 篇,占总发文量的 75. 4%,是此前发文量的三倍多,2014 年发文 53 篇,占总发文量的8. 5% ,达到年发文量的历史峰值。

    从表 1 可以看出,上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末,大多年份的发文量不足 10 篇,与钧瓷发展初期研究力量薄弱的形势相吻合。经文献考察,其中发文量超过 10 篇的年份均与业内重大事件提升钧瓷关注度和钧瓷研究热情等因素密切相关,表明钧瓷论文的产出数量与钧瓷产业阶段性发展存在内在的联系。2000 年以后,钧瓷行业机构日益健全,国内外展览、评奖频繁,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涌现,大师评选制度化,钧瓷艺术节及相关评奖活动每年举办,钧瓷作为北京 APEC 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官方礼品,钧瓷业发展和钧瓷研究空前繁荣,进入历史鼎盛时期,论文数量随之显着增长。由图 1可以清晰地看到建国后有关钧瓷论文的增长趋势。

  四、论文的期刊分布

  钧瓷作为地方特有的陶瓷品种,其研究涉及的学科专业和社会应用相对较为狭窄,专业期刊较少,载文期刊较为分散。为便于统计和分析,笔者按照论文载体,分为期刊论文、博硕论文和会议论文三大类,期刊按专业属性分为陶瓷、考古( 文物、收藏) 、大学学报与其他等四大类。

  期刊论文共 550 篇,发表在 174 种期刊上,其中陶瓷类期刊 18 种载文 181 篇,考古、文物、收藏类期刊 21 种载文 87 篇,大学学报 33 种载文 94篇,其他类期刊 102 种载文 188 篇。由表 2 可以看出,陶瓷类期刊与钧瓷研究的相关度最高,以占10. 3% 的期刊量刊载了 32. 9% 的论文。其次为考古、文物、收藏类期刊,以占 12% 的期刊量刊载了15. 8% 的论文。大学学报以占 18. 9% 的期刊量刊载了 17. 1% 的论文,平均发文量较低,唯《许昌学院学报》( 原《许昌师专学报》) 作为钧瓷母地的唯一高校学报,开设有钧瓷研究专栏,发文高达 49篇,足见其对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视。其他类期刊以占 58. 6% 的期刊量刊载了 34. 1% 的论文,说明其与钧瓷的相关度较低,发文较为分散。

  我们还可以用期刊排序的方法,分析钧瓷论文聚散的期刊分布。将刊载钧瓷论文的期刊,以载文量递减的顺序排列,划分为三个区段,平均载文密度较高的区段内的期刊就是钧瓷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发表钧瓷论文的量大,钧瓷研究信息较为集中,为钧瓷研究者广泛重视和普遍使用,是高质量论文发表的首选刊物。

  载文 25 篇以上的期刊为: 许昌学院学报( 49篇) 、中国陶瓷( 37) 篇、陶瓷科学与艺术( 35 篇) 、河北陶瓷( 26) 篇。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刊载钧瓷论文的期刊分布,既高度集中又高度分散,表现为高度不对称分布,符合布拉德福文献聚散定律。

  有关钧瓷研究的博、硕学位授予单位 17 个,论文 29 篇,郑州大学的硕士论文( 8 篇) 最多,显示了河南省最高学府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关注和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各 1 篇,高层次的钧瓷研究人才培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收录有关钧瓷研究论文的会议文集 22 种,载文 38 篇,多为以“古陶瓷”冠名的国际、国内会议文集,专门的“钧瓷”主题会议较少。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计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