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求助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献求助

我要一篇《氓》中关于爱情的思考的论文

发布于:2022-12-23  发布者:学术堂

求助主题我要一篇《氓》中关于爱情的思考的论文

需求说明结合《氓》中的爱情悲剧叙述其当代价值,以给予我们对爱情的思考

求助时间2022-12-23 20:24

《诗经·氓》中关于爱情的思考

唐琛

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

  引用格式:唐琛。《诗经·氓》中关于爱情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4):8-10.

  高中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人生花季。一方面,“校园早恋”的话题总是困扰着家长和老师。另一方面,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长恨歌》等。这些或是浸染着悲剧色彩的作品,或是饱含着相思之情的文章,都在指引着高中生探寻何为爱情。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面对爱情这一主题时,如何找准文本与现实的平衡点,架起孩子探寻爱情真谛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诗经·氓》为例,谈谈如何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氓》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文,此文选自《诗经》,此单元重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氓》通过一位女子的口吻,自述了自己与普通百姓“氓”:“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全过程。在文章内容分析时,我通常会以“淇水”的意象来解读女子情感的变化。如相恋时,淇水上空弥漫的浪漫气息,结婚时,淇水上空洋溢的甜蜜味道;婚变时,淇水上空突现的晴天霹雳,到最终决绝时,淇水上空回归于平静的淡然。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展示了女子情感变化的轨迹。在情感价值分析时,我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提问学生们:这场失败的婚姻,到底谁是主要的责任方?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常各执一词。这些答案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构建。第一种:直接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直接指责氓的三心二意。如文本中提到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岁矣,至于暴矣”。第二种: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女性的地位受不到尊重。学生们给出的解释是: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两句中得知,这位女性在家里根本不受重视,并且在爱人“氓”的眼中,她也未收到真正的尊重,只是爱情的附庸品。诚然,在这段关系里,女子是温柔的,更是受害的。她会在男性发怒时,劝解他:“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会在热恋时,伫立复关,热恋地盼望爱人到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会为了家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她会忠贞地坚守爱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如此坚贞优秀的女性,却还是遭到了无情的背弃。因此,在爱情褪色,婚姻决裂的时候,她会义愤填膺地控诉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会在绝望时告诫天下女性“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些发自肺腑的劝诫与呼喊,将一位女性的悲伤、愤怒、委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样就很容易引导读者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指责、控诉男性的过失,但爱情与婚姻是双方共同维护的结果,这场爱情的悲剧,真的只归咎于氓一个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基于此,我在课堂会引用鲍鹏山《第三只眼看〈诗经〉》中的那句评论:“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的女子。”学生通常会就这句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通常会对“最完美”三个字作出自己的阐释,而阐释的范畴也是仅限于这位卫国女子的善良、勤劳、以及婚变后冷静的态度。这些看似不错的结论,我认为实在有些隔靴搔痒。这是一堂新课,而并非习题讲解课,我们希望学生于课堂中学到的是关于人生某些重要命题的生命思考。因此,我想:《氓》这篇文章到底需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讲解新课时,又应该给学生建立一个怎样的思维深度?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育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但要着眼语文知识的灌输,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要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铺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氓》中所提到的爱情,也将会是每位同学生命中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我认为在新课讲授中,可以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向学生阐述关于爱情的五大问题。

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好奇与期待。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态。有的同学用古典诗词来诠释爱情的真谛,他们认为爱情有着“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神奇魔力,有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相思之苦,或有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志同道合。在这些同学的眼里,爱情有着一份浪漫的诗意。也有同学认为爱情就存在父母的相处模式中,是普通的柴米油盐,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谅与安慰……无论学生们感知的爱情是哪种形式。不可否认,他们对爱情的体悟还处于比较浅显的认识阶段,而作为老师,我需要在本堂课上告诉学生:爱情是两性之间基于责任双方,互相维系的浓烈的、持久的、稳定的、排它性的亲密关系。

  爱情始终是双方互向的,是共同维系和分担的。以此来看,氓与卫女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尽管他俩之间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快乐时光。但是,孩童时期的两小无猜是否能经受得住时光的洗礼?在氓笑嘻嘻地向卫女求婚时,他是否真正规划好了自己与卫女的今后时光?在卫女承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她是否已经过深思熟虑?当她天真地爬上复关,面对复关“泣涕涟涟”和“载笑载言”时,她是否真正察识了氓的人品,又是否能在炙热的爱情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从这些隐含的言语中,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份爱情。在爱情之初,卫女对氓的爱显然多于氓对自己的爱,卫女为了这份爱情一直在妥协。那这份妥协的爱情又能维系多久呢?它又符合爱情的真正定义吗?在这一系列的思考中,学生会逐渐揭开爱情的神秘面纱,慢慢体悟“何为真正的爱情”,最终为自己面对爱情时积蓄勇气与底气。

  二、爱情需不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式

  西周时期,婚姻应遵循一定的礼仪,按照《礼记》所述,娶亲要循“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按照六礼之制,古代婚姻的结合首先需要媒人穿针引线,由媒人赴女方家提亲,在提亲之后,由男方派人致辞送礼。这些程序之后,纳彩才算完成。但是,《氓》中,卫女以“子无良媒”来阐述他们婚姻的开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氓对卫女的怠慢。如果说男女双方没有媒人引荐,是源于先秦时期较为开放的自由恋爱,那氓与卫女结婚之前的准备也是十分仓促的。

  仓促之一:没有父母双方的会面。古代是一个很讲孝顺与遵从的社会,男女成亲的大事首先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但对于卫女而言,氓仅凭一些软磨硬泡的功夫就得到了卫女“秋以为期”的应允,而这份草率的决定也导致了其婚变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心酸结局。假使卫女能在婚前多征求一些家人的意见,多一些克制与冷静,那么婚变后她或许还能从家人那里寻求到一丝慰藉。

  仓促之二:缺乏必要的彩礼。按照士大夫的价值观,加锢了金钱的爱情通常是令人唾弃的,但是没有金钱和仪式的爱情又能维系多久呢?故此“六礼”中有一“纳徵”,即男方一定要送礼给女方,女方接受后才确立订婚关系。反观《氓》中的卫女,这个情形是完全相反的,氓不但没有赠与卫女任何财物,还自己“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属于下嫁。若一位女性下嫁给一个爱她,珍惜她的人,那么他们会同甘共苦,若是下嫁给一个不懂得珍惜她的人,那么不久以后,她就会被弃之如敝履。显然,卫女和氓度过了短暂的蜜月后,氓就“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只留下卫女“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最终导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仓促之三:缺乏盛大的仪式。古代成婚的最后一步是亲迎,亲迎不但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完成结婚仪式,而且也是向家人和朋友宣告婚姻关系的成立,以此祝福和监督。而《氓》里只字未提结婚时的场景。

  《小王子》里曾对仪式感作过解释,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生活中的仪式是为了纪念某一特殊的事件或时刻,而结婚于人生而言定然是一个重要时刻,在这重要时刻,卫女完全可以让氓按照“六礼”程序来明媒正娶,但是氓却没给她一点仪式感,这是不是也暗示了其婚姻悲剧的必然性?是不是也给青春期的孩子们留下了一些警醒?

  三、爱情到底应该置于生命中什么位置

  关于爱情的描述,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既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痴情专一,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怆悲凉。既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又有董永七仙女的皆大欢喜。对于爱情人们通常抱有美好的向往,期待甜蜜的结局。能得到爱情固然是幸福的,但是将爱情置于至上,则有可能自掘坟墓。《氓》中的卫女在恋爱时轻易地被氓憨厚的外表吸引,饱受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在为爱痴狂的日子里,她不仅显现出了女子温柔善良的本性,而且不断地为爱妥协让步,近乎事事都为氓考虑。这位婚姻中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成全丈夫的卫女,最后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苦痛生活中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矣”的透彻领悟。而这声和着血与泪的呼喊也警示着所有纯情的少女:爱情是志同道合的锦上添花,不是委曲求全的蹂躏践踏,在爱情里理应保持一份理性与尊严。

  四、爱情该如何维系

  很多人说爱情只有转变成亲情才更为牢靠和持久,爱情最终会随着时间沉淀和升华。爱情真的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更加牢靠吗?以《氓》为例,氓与卫女自小就是青梅竹马,他们曾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也曾“信誓旦旦”,山盟海誓。长大后,他们结为夫妻,本应有很好的感情基础和长时间相知而积累起来的信任。但是,这些因素在婚姻中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氓的心意已经改变了。本来,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就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如果这一弱点在没有精心维护的爱情中无限放大,那么婚变定是必然的。况且,氓在恋爱中对待卫女就十分怠慢,其爱就十分淡薄。故而婚后,在时间的推移下,他渐渐忘却了对婚姻的责任和对卫女的承诺,常常“二三其德”,移情别恋。然而,婚姻始终是双方的,氓的背叛理应被万人唾骂,那卫女是不是也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卫女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在婚姻生活中常常“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一日的操劳中,她承担了家庭的一大部分责任,也渐渐容颜失去,最终她“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人老珠黄的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上人渐行渐远。她本来没有一点错,但却缺少了对爱情的维系和婚姻里的基本警觉。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婚姻是从爱情的初见走向相濡以沫的一生,诚如四季的桑叶,它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褪色,这时的我们就需要做好情感的保鲜,适当给生活增加趣味!

  五、爱情破灭,该如何面对

  《诗经》中曾塑造了不少弃妇形象,如《王风·中谷有蓷》中“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邺风·柏舟》中“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邺风·谷风》中“不我能傗,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些被抛弃的女性或哭泣叹惋,或埋怨绝望,但很少有像卫女那样面对爱情破灭,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冷静与理智。因而鲍鹏山会赞扬卫女说:“《诗经》里最完美的那位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诚然在女性地位较低的古代,女子以婚姻和家庭为生命,整日操持劳累,换来的可能只是“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的残酷结局。故当年的卓文君会用一首《白头吟》挽回她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邺风·柏舟》女子会对天呼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如果这些女性的眼泪和诉说能激起男性的一丝怜悯,得到一丝同情,于她们自身而言也许是幸运的,但又有几位女性能有卓文君的才华和魄力?能够追回丈夫的心并言归于好?更多的女性只有哭泣与绝望。如此看来,卫女在面对爱情破灭时有着非同一般的理智和超越她自身时代的民主意识,既然男子有错在先,我又何苦怨天尤人,不如擦干眼泪,重新开始,活出自我。这就好似西方的娜拉,在家庭变故以后,她关上了那道门,却活成了独立而精彩的自己。这是一种女性民主抗争意识的体现,在卫女身上,尤其在古代社会特别可贵!

  爱情是每个孩子在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课题。《氓》中的爱情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却在层层叙说中为我们了勾勒一个青涩少女的成长轨迹。卫女由最初的沉溺爱情,对氓百依百顺的懵懂少女渐渐蜕变成了自我觉醒,自我独立的成熟女性。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悔恨、自我觉醒的决绝,但是正因为这一丰富的层次变化,孩子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是爱情,怎么面对和维系爱情,以及爱情无可挽回时,该如何冷静处理。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透过“文学”本身去挖掘“人学”真谛,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感悟、思索人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