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求助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献求助

关于党的二十大的实践论文

发布于:2023-02-13  发布者:学术堂

求助主题关于党的二十大的实践论文

需求说明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实践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求助时间2023-02-13 21:17

  学术堂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党的二十大的实践论文参考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机制探析

朱荣

西安邮电大学

  引用格式:朱荣.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机制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0):77-79.

  摘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激发大学生报国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应积极发挥自身政治自觉性、先锋模范性、学习主动性,在社会实践中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朋辈帮扶作用、互助互动作用,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实效性。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党员;先进性;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1],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是先进思想的有力传播者、政策方针的忠实践行者、伟大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党员精神的坚定扞卫者。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实践、提升能力素养,是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需要,更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要求。

三下乡社会实践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及存在问题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途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基础设施、人居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促使其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从书本间接了解到直观的感受,更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脉搏,了解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知、自觉和自信,同时了解中国发展的不易,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报国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成长于数字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三下乡”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参与乡村治理、社区建设、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一线实践工作,了解基层发展,参与基层建设。同时,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当地需求,精准帮助当地解决具体问题。根据对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的观察,教育类专业学生普遍深入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思政专业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乡村情况、宣传国家政策,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为基层提供相关技术改良建议及直播带货等多媒体应用技术。不仅能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更能以用促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课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2]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入基层组织实践活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进而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在活动中,大学生还需要与不同群体、不同部门交流协调,随时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在沟通、组织、协调活动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锤炼,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以提升。在团队活动中,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被激发,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清楚了解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对S省X市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调研,最终回收问卷360份,覆盖大一至大四年级。通过问卷调查及工作实际调研,发现“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中存在较为典型的问题有三点。

  第一,活动组织协调不到位,影响活动参与广泛性。

  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有意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真正参与过实践活动的却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3%。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宣传上来看,“三下乡”社会实践一般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自行组织申报的,由于活动人数有限、经费紧张等,一些院系会对学生骨干、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动员指导,面向普通学生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对其他学生自发的、分散的组织起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关注度、支持度不够,导致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人员覆盖面不够大[3]。“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申请需要提前策划报备甚至是答辩,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参与意愿很强烈、积极性高,但是专业能力及相关活动经验缺乏,往往无法临时组织起队伍或者顺利通过答辩,而高年级的学生忙于实习、就业等,无暇顾及“三下乡”实践活动,双方缺乏有效的对接和交流,这是导致学生参与意愿高但是实际参与率低的另一原因。

  第二,活动参与主体动机模糊,影响活动开展实效性。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等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核心构成部分”[4],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各项能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理解不深不实,影响了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服务性质认识不到位,仅是出于能获得相关加分及荣誉、结交朋友、积累就业经验、赚钱等目的而参与,或是将社会实践看作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模糊不端正或是行动相对消极,使得社会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实践育人实效。

  第三,相关制度保障不完善,影响活动推进的连续性。

  “‘三下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高的工作,所涉及的学科和工作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需要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5]通过笔者的观察及对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及相关指导教师的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完全由共青团负责,学校各部门基本上没有参与,共青团对实践队伍的培训指导时间较短,且内容单一,仅涉及活动时间及安全方面,对于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专业性、持续性指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基地的确定,个别基地是基于教师或学生的社会联系而建立的,学校缺乏关于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及物质支持,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对于老基地的维持缺乏相关支持及监督跟进。对于校方而言,实践活动不连贯,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和活动品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重新花大量精力联系新的实践单位,增加了活动成本及难度。

  二、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意义

  (一)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更广

  朋辈群体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优秀朋辈群体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行为举止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大学生党员积极宣传和踊跃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的广泛性。

  (二)促使社会实践成效更实

  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部分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事实表明,实践活动中的人员分工、活动流程安排、活动沟通协调、突发问题处理等客观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而大学生党员大多是学生中比较优秀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思想上能够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认真踏实、勤学善思,能够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沟通能力和全局意识,在困难问题面前处变不惊,在同学中树有威信、有说服力。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有效解决服务意识不强、急功近利等一系列问题,使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更实。

  (三)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深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6],大学生党员则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骨干力量。学生党员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对党的性质与宗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大学生党员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引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他们能以党的最新理论思想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能以身作则,以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具体策略

  (一)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牢记使命担当,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离不开对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和磨砺。为此,要加强完善高校学生党员考察培养制度,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强化使命担当。首先,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前的考察,引导其学习我党的先进指导思想,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同时,注重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继续学习教育和考察,确保学生党员在思想上紧跟新的形势与了解新的政策。其次,要注重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结合自身实际,从时代背景出发,做好学业规划,明确奋斗方向,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价值和责任。再次,要在实践中磨砺学生党员的品质、检验其素质和能力。如经常组织学生党员帮扶活动,依托校内大型学生活动、实践平台锻炼学生党员能力,党支部也可以邀请相关榜样为党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及实践指导等。

  (二)完善学校平台支持,科学组织引导,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党建工作相结合。高校党支部要抓住“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党员提供实践平台,如建立党史宣讲小分队等“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大学生党员参与;高校党支部要多动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为党建“三下乡”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高校应创新组织管理,建立“党建+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模式和机制,壮大实践队伍,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党建的招牌项目,如在实践中开展党情速递、红色文化我讲述等活动。

  其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注重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高校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一方面,要加强对“三下乡”队伍的科学管理,及时改进评价审核制度,加强跟踪监督,促使活动规范化;另一方面,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指导支持,充分发挥党员老师的作用,强化指导工作,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更为明确。

  再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形式与丰富内涵相统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高校要适当放宽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时间、方式等限制,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创新实践形式,以此吸引大学生参与。同时,丰富活动的内涵,引导学生党员切实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活动,延伸暑期社会实践的深度,拓宽广度,使他们真正从活动中受益。

  (三)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双向互利,提升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加强实践育人不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当前高校育人思路也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模式转变,“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推进更需要提升社会化支持力度。

  大学生党员要积极主动“走出去”,寻求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党团活动的结合点,寻求各种社会支持、活动契机,变被动的参与为主动的策划和实施。高校应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最大限度挖掘社会资源,为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当然,各社会单位部门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接纳学生进行相关社会实践。社会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支持、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

  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锋队,是高校传播正能量的生力军。”[7]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党员内在的价值要求,也是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为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搭建大学生党员“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平台,完善社会实践保障,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磨砺学生,在关键处服务学生,形成学生有参与、学校有重视、地方有支持、社会有欢迎的活动格局,促进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5-10)[2022-06-03]https://politics.gmw.cn/2022-05/10/content_35724714.htm.

  [2]胡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 2018(1): 107-111.

  [3]许夏冰,李海峰关于大学生党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管理机制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12): 3-4.

  [4]杨丰仔.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J]科技资讯, 2022(15) : 250-253.

  [5]沈长霞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6): 150-152.

  [6]张惠莉,周家富.大学生暑期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12(4) : 124-125.

  [7]陈江江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J]人民论坛, 2018(32): 114-1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献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