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人类学论文 >

脾脏各部厚度的自身比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4-21 共1578字
论文摘要

  关于脾脏测量,许多人对脾脏的外形、大小都曾作过研究,一般教科书对此也有记载,但采用自身比例分格分级的方法研究脾脏各部厚度的资料甚缺。为给临床B型超声诊断提供参考及累积国人胎儿形态学资料,本文采用自身比例分格分级测量脏器厚度的方法,对脾脏各部厚度作了测量,初步探求出脾脏各部厚度的变化规律。

  材料和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胎、婴儿尸体62具(男36具,女26具),计62例脾脏。尸体取平卧位,用层次解剖法切开体壁,充分显露脾脏,然后拿出体外进行观测。以脾脏下缘前后两个最突出点为基准点,连接两点作为下基准线。以上缘最突点作与下基准线平行的线为上基准线。从脾脏前、后端分别作与上、下基准垂直的线,构成包围脾脏的定位方格。然后将脾脏长径和宽径各分三等份,即为脾脏9格定位图(图1),以此作为叠加法的基准。
  【图1】
论文摘要
 

  取用细探针,垂直穿刺每个小格的巾心,拔出探针用游标卡尺测量刺入的深度,即为该小格的脾脏的厚度。如果脾边缘处未占据该小格的专者,一律不作侧量,并标记为“0”级。本文以每例脾脏各小格厚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基准,将每例脏脾各小格厚度分为自身比例的I一VI级。然后将分级结果叠加起来,便可得出脾脏各部厚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和讨论1.脾脏自身比例9格定位图的大小:定位框格的左右间距与上下间距分别相当于脾脏的长径和宽径。本文从62例脾脏测得脾脏9格定位图的长径和宽径的大小,详见表1.
  【表1】
论文摘要

  2.脾脏厚度的分格分级:本文对每例脾脏都采用各自的自身比例分格分级,得出各级厚度的绝对值数据范围,以及在总格数558个小格中各级所占的格数及构成比,详见表2.
  【表2】
论文摘要

  3.9格定位图中脾脏前后径的分布规律:本文对62例脾脏的厚度采用自身比例分格分级的分析方法,经叠加处理,得出各级前后径的分布规律,详见图2.
  【图2】
论文摘要

  4.脾脏各部厚度的变化规律:为了便于分析脾脏厚度的变化规律,本文将脾脏分为三部:其中前端部即为脾脏自身比例9格定位图中的a一、b一和c一格,中间部为a二,b二和c二格;后端部为a三、b三和c三格;每部又分为上、中、下三区(即前端部上区为a一格,中区为b一、下区为c一;中间部上区为a二、中区为b二,下区为c二,后端部上区为a三、中区为b三、下区为c三)。

  本文从62例脾脏的测量分析以及分格分级叠加处理结果中,可得出:前端部以I、I级为主,合计127格,占前端部总格数175格的72.57±3.37%;各部上区也以I、l级为主,合计150格,占各部上区总格数180格的83.33±12.78%.在前端部中I、1V级合计40格,占前端部总格数175格的22.86士3.17%;各部上区中I、1V级合计25格,占总格数180格的13.89士2.58.脾前端部和各部上区I、I二级与I,IV二级所占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别(p=0.05)。后端部I、1V级合计为38格,占后端部总格数177格的21.47土3.09%;Y、硕级合计有59格,占后端部总格数177格的33.331±3.54%oI、IP级与v,VI级在此部所占的比例无显着性差别(p>0,05)。在脾中间部I、IV级合计为61格,占中间部总格数183格的33.33士3,4800/u;Y,级合计为57格,占中间部总格数183格的31.15士3.42%;班级在中间部中区有29格,占VI级合计格数87格的33.33土15.05%;硕级在后端部中区有36格,占硕级合计格数87格的41.38土5.28%.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脾脏各部厚度以后端部中下区最大,中间部中下区次之,各部上区厚度最小,前端部中下区次之。

  参考文献
  1.张宪涛等:中国解剖学会1984年学术年会文摘汇编1984;77
  2.姜殿辅等:中国解剖学会196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62;17
  3.吉川文雄:解刹学杂志1965:40:313
  4.MichelsNA;Bloodsupplyandanatomyoftheupperabdominalorgans,Pitman1955,201:248
  5.范寿泽等:中国解剖学会1986年学术年会文摘汇编1986;90
  6.河北新医大学《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人氏卫生出版社1978;1121
  7.倪振贤等:衡阳医学院学报1986;14:3
  8.金万余:衡阳医学院学报1987;151
  9.美同喻:连续层次解剖图谱,江苏科技出版社1981;7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