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成功学论文(经典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4-19 共1054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成功学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成功学论文,共同探讨一下成功学这个课题。

成功学论文优选范文第一篇:"强盗"逻辑之下,荒诞的成功学精读收藏

  谈及成功学,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其诞生之初,是"为了完善自我和培养他人,促使人们积极进取,推动社会完善进步而自然产生的学问".自问世以来,它以朴实的理论和大量的成功案例赢得了广大读者,并风靡欧美和东南亚,随后进入中国港台地区及内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成功学沦为了"成功学大师们"谋取利益的工具。

  从成功学1.0时代的陈安之收割"韭菜"来者不拒,到2.0时代的徐鹤宁和刘一秒把目标转向中小企业家,到3.0时代的姬剑晶把魔爪伸向孩子,再到伴随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致富学大师周文强,"成功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浪,有的曾风靡一时,有的甚至仍在持续影响中。

成功

  其实,究其实质,成功学本就是个伪命题,诚如人们无法给"什么是成功"一个明确的答案,由此而衍生的学说则更显荒诞。而它之所以如此盛行的原因便在于,其满足了人们对于走捷径、快速成功的渴望。

  被收割的"韭菜们"

  前段时间,《新京报》一篇深度报道将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成功学再次拉回人们面前。在这篇报道中,讲述了一名47岁的职业女性罗燕(化名)。在女儿步入高中后,罗燕决定改变一下"混吃等死"的人生,"为女儿做个终身学习的表率",于是辞了公务员,卖了房,花了31万元报了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成功学培训班,并在众多学员中"幸运"地被选中,成为陈安之的入门弟子。

  不出意外,她最后也"成功"地加入了维权大军,高喊着"还我血汗钱",到陈安之讲课的五星级酒店闹事,同样不出意外,被保安赶了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写尽了"韭菜们"平凡而又悲壮的一生。

  罗燕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她只是无数被坑骗的"韭菜"中的一员。正是无数罗燕们筑就了成功学的"辉煌".

  今年7月,一个天才少女的丰富履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一段视频中,这位天才少女站在舞台上,说自己从前不会写诗,也没出过书,而"在一个神奇的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后,她出了书、诗集,一天能写2000首诗。这份"成功"的缔造者,是一个名为姬剑晶的老师。对于成功学的发扬,他可谓青出于蓝。

  "这个小女孩受到姬剑晶老师的影响,立志成为一个演说家、企业家、慈善家。大家觉得这个小女孩棒还是不棒!那你们的掌声和呐喊声在哪里?"主持人声调骤然挑高,女孩和着音乐节奏,激动地鼓掌。

  在成功学的维权群里,有群友看完视频称,"一模一样,她的话术和套路和陈安之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在成功学这条道路上,维权的人在苦苦挣扎,而与此同时,大师们慷慨激昂的演讲之下,入坑的"韭菜"仍在前赴后继,成功学从不缺少参与者。

  成功学的前世今生

  对于成功学的应用,"成功学大师们"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成功学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逐渐沦为了这些人谋利的工具。

  陈安之,国内第一位成功学大师,凭着三寸之舌割了第一波"韭菜",靠着成功演讲把学员骗到倾家荡产。靠着"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的口号,陈安之在全国开展成功学演讲,弟子遍布各地。

  陈安之收徒来者不拒,只要掏钱就能成为他的弟子。他一边炫耀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一边列出海外公司原始股、虚拟货币、海参、玉石、易经八卦等所谓的精选项目,信誓旦旦地骗人投资,榨干弟子的最后一分钱。当骗局被揭露后,陈老师不得已"跑路"了。陈安之的1.0时代就此结束。

  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弟子徐鹤宁和刘一秒,成功学自此进入2.0时代。陈安之的辉煌出现在2000年前后,而到了2010年,陈老师的名气逐渐被这两个学生所超越。在陈安之众多的弟子中,徐鹤宁和刘一秒独辟蹊径,对成功学进行了升级迭代。他们并没有将师父的经验复制粘贴,而是专注到特定群体--中小企业家和销售。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型的创业者不再热衷于去酒店参加百人大课,不会轻易被几句"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号洗脑,而是更倾向线上的知识付费课程,或是参加商学院或私董会之类的活动。徐鹤宁和刘一秒逐渐被淘汰,淡出视线。

  但成功学的传承并未终止,接踵而来的,就是今年7月因"天才少女"而冒头的姬剑晶。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姬剑晶结合自己的理念独创了新的"收割体系",在总结前人在成功路上的坎坷、优化两代大师的弯路后,最终把目标投向了孩子,立志成为培训界的海底捞,"天才少女"就是这么诞生的。

  "事与愿违"的是,随着事件发展,骗局终被戳破:姬剑晶旗下公司被罚款5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45万元,处罚事由为"传销".姬剑晶就此销声匿迹。

  成功学的火苗却并未因此而熄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功学大师也改变了策略,致富学应运而生。周文强自称"致富学创始人",不同于以往的成功学大师,他喜欢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最后得出致富的方法论。尽管言语上错漏百出,但其追随者仍不在少数。而在收割"韭菜"这件事上,周老师一点没耽搁:线上线下联合行动,线下不定期开展业务,线上的音频、视频、短视频也一个没落下。

  1.0时代的陈安之收割"韭菜"来者不拒,2.0时代的徐鹤宁和刘一秒把目标转向了中小企业家,3.0时代的姬剑晶把魔爪伸向了孩子,这几位光是通过线下的演讲课就赚得盆满钵满,而所幸的是线下受制于场地、人数等因素,危害有限。但在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收割韭菜更加标准化、统一化、流程化,这也是已经到来的4.0时代。

  在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渴望成功的人越来越多,造就了一批批被推上神坛的大师。成功能不能复制不得而知,失败却可以批量生产。

  荒诞的成功学

  谈及成功学,自然绕不开"成功"这一母题。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成功?如果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便会发现,成功本身其实是区分场景、用途、价值观、目标条件以及审视角度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普适性规则。不同的人因为自身不同的状况、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成功评价尺度、获取到的信息不同,对于是否成功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对于成功,其实是没办法给出一个恒定且标准的判定准则的,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成功学则更显荒谬--我们无法对一个无解且无法定义的东西来形成一门学科。当人们意识到成功本身就是虚幻且不可捉摸的时候,就能意识到成功学的根基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很多人讨厌所谓的成功学,但当看到成功学的一些言论时,或许还是会在某个瞬间觉得他们是具有正能量且有道理的。尤其是对于各种所谓成功人士的分析,拆解出一系列朗朗上口且看上去有价值的经验时,成功学看起来便很有道理。但就是这种看起来有道理和正能量的东西,才最是害人。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富翁,问他如何致富,富翁说第一天他花1块钱买了一个果子,做成了果汁,卖了2块钱;第二天他用2块钱买了2个果子做成果汁卖了4块钱;第三天他用4块钱买了4个果子做成果汁卖了8块钱。记者没有继续听,而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果汁创业了,最后赔得很惨。富翁没说完的话是,第四天他叔叔去世了,他继承了遗产,成为了富翁。

  成功学这个东西,就是富翁所谓的卖果子,果子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非根本原因,富翁致富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你说成功学骗你了么?其实也没有,他就是真话不说全了,来误导你。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发家致富道路基本都是无法复制的。当你看到一个人靠做一件事情发财的时候,不要盲目学习,而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一定有你不知道的细节:一个人赚到大钱了,背后起码有1万人想到了同样的方法,5000人开始行动,2000人凑到了钱,1000人成功启动了项目,100人在竞争中留下,20人熬过各种意外,10人扛到了最后输给了周期,只剩1人熬出了头被你看到。并且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如其表面一样富有,也是一个谜团。

  成功学在传播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忽略个体差异以及世界的多样性,强行把一些片面的内容作为成功秘诀来兜售。正常情况下看待一个人的发家致富是有因果关系的,先有因,后有果。但是成功学是反过来的,它是抓住了一个富有的、有声望的人,强行把他们身上的一些东西说成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成功学会告诉人们成功人士做了什么事,所以成功了;而实际上是因为这人成功了,结果被成功学拿来作为模板。

  如果信了他们说的这些原因,并为之努力,那么反而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正如上学时做的数学题,自己死磕着做出了正确答案,会牢牢记住,并且在遇到同样类型的题时一路绿灯,这是正常的先有因后有果。而成功学教的,不是让人思考,而是直接给一个真假未知的参考答案,而且答案里面只有简单的结果,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很好,很热血,然后下次做继续不会,最终在考试中必然会失败,因为考场上是没有答案可参考的。

  除此之外,成功学还喜欢过于夸大个人努力的作用。成功学最喜欢告诉你的就是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努力,只要抓住一个点使劲用功,就能成为大师。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方向搞错了,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先得解决方向问题,再解决如何执行的问题。至于如何选择方向,那对于成功学而言,可能算是超纲了。

  刻意突出一个案例,忽略普适性规则与其他无法发声的个体,这叫做幸存者偏差。成功学就是这样的,他们只抓住成功的,忽略那些失败的,造成了局部信息偏差。

  既然成功学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有问题的,是逻辑不通的,那么为什么成功学还能发展到价值观毒瘤的层次?究其根本,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对于走捷径的渴望。成功学,是最廉价的精神鸦片,而且还是门槛最低的,毕竟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学起来又苦又累,成功学喊口号"做最好的自己""立马就干"之类的建议人人都能上手。

  文献出处:本刊综合。 "强盗"逻辑之下,荒诞的成功学[J]. 记者观察,2020,(31):36-39.

  成功学论文优选范文第二篇:孔子成功学三动力精读收藏

  作者:邓艳芬

  作者单位:武汉市红钢城中学

  作者简介: 邓艳芬,女,汉族,湖北老河口人,中学语文一级,大学本科,中学语文教学,湖北省武汉市红钢城中学。;

  摘 要:近来有人指出,人要成功,必须有智商、情商外,还要再加一乐商。且看《论语》,孔子开宗明义第一章,正好从学习中见智商,从交友中见情商,从不愠中见乐商,穿越时空,与此遥相呼应。本文结合易学,分析阐述了孔子成功学的三动力:乐学勤习以养学问永动力;广交学友以养见识互动力;不愠不火以养气质定力。

  关键词:乐学勤习; 广交学友; 不愠不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成功

  本章句排在《论语》首篇首章,这既是孔子对自己过去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归纳总结,又是对弟子们未来的高标准严要求。孔子说话的内在逻辑关系非常讲究,深思熟虑后才说出口。

  孔子的徒孙们把本章编排在全书最显赫的数一位置,意味着最重要的人生经验。《论语》"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经》"为君子易,不为小人易".为首第一章就是乾乾、健健、谦谦开篇,道出了孔子治学乾乾、交友健健、修己谦谦的人生三大乐趣。可谓孔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人生的第一大命题,人的最大快乐是什么?孔子用一生来践行,所以有信心而且有资格如实归纳介绍给弟子们。三句话,三个排比设问句开门见山,扑面而来,春风化雨,龙行虎步。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成功学的三大乐趣:学习乃恒乐之道,交友乃同乐之道,君子不愠乃大气的至乐之德。两道一德三乐,既是孔子过去的一生自强不息的经验之谈,也是未来首先要传授给学子学孙们的经典教导。

  本章是人生大起点,从下卦起,要踏踏实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日积月累得来的;大智慧是在中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互教互学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得来的;大格局是上卦君子之德,这是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修身养性中持之以恒提升得来的。心无功利,别无他求,达观淡定,这是古之君子好学乐学者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最有利于乾卦"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主题的实现。孔子生前并不"行时",但留下"三不朽"的业绩,实至名归成为炎黄子孙的万世师表。

  易学分析,先出现排下,前两章句纯正面说,乾爻;第三章句一分为二正反两面说,后出现排上,坤爻。三画卦形体念"乾乾坤",取象歌"兑上缺",兑泽卦。两个兑经卦相叠,64别挂中排下经总第58卦位。

  一、乐学勤习以养学问永动力

  子曰,是孔子说的意思。"子",本是对大(古音tài太)夫的尊称,孔子当过大夫,所以弟子们这样称呼他。后来泛化为对有学问、有道德、有影响力的师长辈的统称,如"诸子百家",皆以"子"相尊称。后衍化为对先生、老师的泛称。

  夫子:古之尊称,卿大夫以上皆可称夫子,后发展成也可称老师。孔子当过鲁国司寇,所以是双重意义上的夫子。儒家徒子徒孙习称孔子为夫子,后代沿袭下来,以示亲切,约定俗成,成为孔子的专利。其他诸子百家,则必须冠之以姓加以区别,如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唯鲁班(公输班)有别,木匠们称其"班师爷",成为行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yuè,月,古代"悦"字,后以悦字取代,下同)。这一句话宜结合"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来读。用今语说,就是"集结令".

  现在学习是一个词,古时是两个概念。繁写的"习",说文解字"鸟数飞状",象形如鸟无数次试飞练习才能学会飞。现代汉语的"习"包括复习、练习、实习、演习等。学习是个"双子座",须臾不可分开。人生从零开始,从不会到会,就要学,小孩学说话、学走路,是本能模仿。上学识字、读书,则是有意识的教与学。学而不习,或可成为书虫、书呆子甚至腐儒。

  易学分析,第一乾爻,人者天字第一号的入门之道。字面很好理解,作为一个人,既要好学,要勤于实习实践,这个习惯养成了,是多么愉悦的事情呵。

  展开来说,源远流长,《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成就)月将(前进),学有缉熙于光明。"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给小学生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华国学的含金量很高,直接化过来的。

  人降生到地球上来不容易,光荣而幸运,一切从零开始。动物只会自然自发学习;而人可以自觉自动学习。不爱不善学习的人,或会动物性地混一生。所以孔子苦口婆心鼓励人们学而时习之,好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任重道远,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要有出息,莘莘学子首先要养成终生好学习好的意志品质。人之优劣,全在于学不学,习不习。学业有成,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本篇及全书的主旋律。

  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还要加进善于思考,做到事业自强不息,家业厚德载物,都需要在"学与习"中不断运用知识,获取经验,活学活用。

  任何一个人,必须边学边习,从而强调学与习相结合的重要性。随时随地运用练习,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才能产生内心满满的快感喜悦,树立乐学好习良性循环的学习态度,凝聚成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中华民族有好学、劝学的光荣传统。开宗明义这一条,是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孔子一生的经历证明,他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就是自觉有恒地勤学、奋进、勇行。

  从人类发展史看,上古时代本能地表现在对天地既敬畏,又抗争,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优胜劣汰中求生存,战天斗地中"自强不息",不然人类早就被豺狼虎豹吃光了。到中古周公时,才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完善了国家"礼仪制度",不妨称之为"文明的自强不息",不然人类必然在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

  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能受教育,把教书育人限制在上层,无法普及到民间。

  春秋争霸,礼崩乐坏,上层随心所欲,中层无所适从,下层随波逐流,每况愈下。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旗号,创办"平民教育",姑且称之为"人学的自强不息时代"到来了,从根本上普及并强化了周公的政治理想。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从做人讲起,每个受教育者,怎样发奋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个重大课题,最下的一乾爻,地道,"千里之程,始于足下".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以学习做个好人为大前提,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学以致用是最难的。学而不习,不行动,就是纸上谈兵。深层次讲,实践出真知,经验教训的积累,思考研究习惯的养成,举一反三,发明创造,才是学习的完整流程。学而不习,就成了书呆子;习而不学,永远只能停留在非理性的表层浮面上。

  颜元在《性理评·第三十四条》中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支持发挥了孔子这一看法。

  刘向《说苑·攻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显然支持"学与习"的不可或缺。

  白居易《续座右铭·并序》:"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于)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他是中国史上少有的聪明人,一生当官平安无事,文学成就也大得惊人。

  唐朝颜正卿将军是舍生忘死的大英雄,也是大书法家,诗也写得好,有《劝学》诗流传至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南宋大儒朱熹有诗呤:"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是在告诫后学,人生苦短,必须争分夺秒,方有望学而有成。

  梁启超在《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一文中说:"盖人之机能愈用而愈发达,如专在纸的学问上用功夫,则耗费脑力而已。"学与习,就是要在实践运用中巩固提高和创新。

  季羡林说过"成才与社会无关".但也与个人是否"学而时习之"有关。

  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言外之意,每个人的成就都不是别人教给你的现成东西,而是自己学习中举一反三思考、实践、创造出来的新学问。

  不爱读书、不会自学、不立志刻苦钻研、不善于总结创新,就进不了学问名列前茅的行列,这是一条古今中外不变的铁律!学习可以使人打开心窍,学习是累并开心着的快乐事,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可以使人成功,可以让人得到长久的进步。

  二、广交学友以养见识互动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说文解字:"辅也。"金文中有单人旁。后废,更形象,像两个月亮,互相照应,才能为朋。

  孔子那样学而有成的人,闻名遐迩,自有慧眼识珠的人远道而来拜访,切磋交流,孔子认为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现在随时可以在电脑QQ上或手机微信上交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变成了很方便的事。

  本句讲第二乾爻:1+1,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汉字左右结构,很有讲究,二"月"为"朋".二"人"为"从",两人如果谁也不服从谁,就成不了朋友。《易经》规定左大右小,左主右辅,方能成为友好相处的"朋友".

  中国儿歌"月亮哥,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篓……",从小就要知道,人有兄弟之分,把自己放低点,不就是"辅"吗?西人发明的交谊舞,也是这样,必须男为领舞,女为舞伴,才和谐美丽,不然就只有各跳各的迪斯科,无法前进。

  交朋友,是人的本能之一,小孩子走在一起就成了"小朋友";学生时代,有共同爱好的才是朋友;参加工作后,有私下交往的才算朋友。反正要互相瞧得起,有吸引力。如果像公牛一见面就抵牾挖架,势不两立,就成不了朋友。

  文友交流,是读书人的至乐,是长学问的最好途径。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这一章的发展,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口头禅。

  中国古人关于交友的箴言很多,值得记取。《礼记·表记》中说:"君子之接(交往)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甜酒);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始浓终坏)。"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等,由此而来。

  屈原《九歌·少司命》中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是献给"少司命"(主牢儿童命运之神)的祭歌,先说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然后对比来说,结交新的知己朋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汉·王符《潜夫论·交际》中说:"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亲兄弟)世疏,朋友世亲。'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大胆把友情排在亲情之上。史传黄帝有25个儿子,只有两兄弟能友好到最后,其他都各不来往了,可见亲情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曹操也是25个儿子,发妻卞氏生的4个儿子为争权,闹得你死我活。亲情是靠得住的吗?其根源不难理解,血缘是先天派定的,不由自主的,而友情是自己主观能动性挑选的。

  《容斋随笔》录古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即所谓人生四喜。"红双囍"和"四喜丸子",典出于此。"有朋自远方来",是与这"四喜"有一比的乐趣。

  三、不愠不火以养气质定力

  第三句从反面说:"人不知而不愠(yùn运,恼怒),不亦君子乎?"君子,其原始意义,或为君王的好子民。孔子君子的原意就是好(去声)学习,学问好,品德高尚,"成德之名"的人。

  古之君子"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要靠学问和实力。后来被神圣化,搞得高不可攀。现代人求前途,也一样要靠学问和实力,战略战术的总原则没有变,但方式方法与时俱变,要考虑人际关系而已。

  与之相对立的是"小人",专门与君子过不去,但开始还并不是坏人,只是气局器量狭小,俗话说的爱"使小心眼"的人。如不加以自克修养,容易变成阴险狡诈毒辣的厚黑之人。

  愠,(yùn,运)计较,生气,发火,愤怒。人有七情六欲,不被理解,就要生愠。遭到非议,就不快乐,此乃人之常情。古之君子爱玉,以玉做配饰,喜欢它的温润婉若,象征君子文质彬彬不愠不火的气质。君子要超越普通人的情绪局限,方显气宇轩昂。

  此句可视为坤爻,检验是否君子的首要标准,就是对待"人不知"的反应,人家不了解或不承认你为人有多好,学问有多高,甚至误解诋毁你是另有所图,也不气恼,这不就是很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做到的吗?

  "人不知"几乎是君子的共同宿命,人生的大悲哀之一。身边的人不一定了解和认可你。有"矩离美"的人,反而很欣赏甚至佩服你。怎么办?孔子给了个从自我修养做起的标答,别在乎它,更不要生气,保持自己心灵的坦然和悦,干自己的事,就行了。

  孔子很注意分寸,并没把"小人"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求君子不要被小人的无事生非所干扰,以及如何坚守君子之德,并摆脱小人的纠缠,不愠不火而处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生就是选择,孔子"大成"的三大动力,以不变应万变,可战胜成千上万的"变易".

  老子还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三十四章),所以圣人自始至终都不自以为大,结果众人反而愿意众星捧月成全其大。可视与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最好呼应。

  明代陈眉公借题发挥:"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朋友来和无朋友来,都是"不亦悦乎",有人知和无人知都是"不亦君子乎",这就是儒家世代相传的大学问大胸怀。

  《列宁与卫兵》:"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走进克里姆林宫,被卫兵挡驾,要他出示证件。随从生气地说:"这是列宁同志……"卫兵很尴尬。

  列宁解围说:"小同志这种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很好。"这是苏俄版的"人不知而不愠".

  现在武汉才华路万科润园朗苑社区门房,还贴着列宁与卫兵的宣传画。说明仍然有人记得列宁,或许包括他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1984年9月初,中国发生了一个《新生与校长》的故事。

  北大新生来校报名的一天,天气很热,从农村来的方敏,全部行里就是一个家制的大布袋子,人生地不熟的,站在校园路边犯愁。

  正好一个老人走过来,穿一身深蓝色中山装。他以为是个普通校工,就开口请这位师傅帮他看看行里。老人满口答应说:"行,你去报到,我在这里等你。"

  方敏忙了一大圈,已是正午,他回到原地,老人还站在那里,阳光照在身上,满头大汗。

  开学典礼会上,方敏见老人坐在主席台上,向身边同学打听,才知道帮他看行里的是季羡林教授,副校长。他专程到办公室去道歉,检讨自己那天太冒失。

  季老安慰他说:"你有什么错?我那么做是应该的。"这是当代版的"人不知而不愠".

  当下体育竞技场上有一标语:"对手,促进你成功的另一只手",与本章意思正好相合。

  园丁卮言:每个家庭,小孩出生就像一轮太阳升起。现在男女平等了,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一回事,其中的佼佼者,或成长为大大小小的王者。小孩是学习阶段,不思进取没想法的人,可能滞留在社会底层。当隐士行不行呢?

  这是很幼稚的误解,须知像老子那样有大学问的人,才配当"隐士",他们是精神层面的高士,或能成圣、成仙、成佛的人(不知所终),不好学的底层人士,岂可攀比妄想。

  本章就是一组"三画卦",先出现排下,从下往上念,三画卦形体为"乾乾坤",得坤上爻,分宫八卦歌取象"兑上缺".先出现排最下面的是一乾爻,"学而时习之",主地道,奠基阶段,要脚踏实地;中间也是一乾爻,主人道,"有朋自远方来",上下都有朋友,有利进步,要勇敢向上,乾乾,健健;然后一坤爻,主天道,一分为二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不火,顺应天变,与时俱进,方能大成。从下往上数,一爻中爻,再加上三爻,谦谦君子,保持快乐心态,取象歌"兑上缺",显然是兑卦。兑8少女(乾乾坤),得坤卦有智慧的上爻,人人喜欢,没有不成功的。

  伏羲八卦,把兑卦放在乾之后的第二位,未来人类的繁衍就有靠了。兑泽,即现代汉语说的"沼泽湿地".《彖传》曰:"兑,说(悦)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此第三爻,不是以刚对刚,而是以柔克刚,乃快乐之道,有利于坚贞而吉者。可谓最能取悦于人情物理。用现代汉语解读,即孔子成功学的三大动力。为人有好学、善交、退让的三大优秀品质和合升华,有利于自强不息、集思广益、团结互助。时至现在,为什么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经一代努力就能大获成功?没有别的诀窍,就是自觉或不自觉把这三条都做好做到位了。

  综上,孔子以一个大辉煌大快乐的人生观成功学开篇,学习、交友、不愠都做好了,内功修好了,即使不得天时,也有道德、有学问在,能收获三个"不亦",获得人生最大的充实和幸福。

  孔子这个三画卦乾画得太漂亮了。近来有人指出,人要成功,必须有智商、情商外,还要再加一乐商。

  且看孔子开宗明义第一章,正好从学习中见智商,从交友中见情商,从不愠中见乐商,穿越时空,遥相呼应,令人恍然大悟。

  试想,两千数百年前孔子就意识到了人的智慧、意志、心态三者的密不可分,以利坚贞不屈,视为快乐的事业或者苦尽甘来的过程才可能干到底,准不准?

  《论语》开宗明义,首篇首章首先赫赫然把孔子成功的三大战略要素公布于众。

  如果把《论语》比做一艘孔学自强不息、人生乾坤的航母,那么首章就是指南针和领航员。天道酬勤,做到这三条的人,总会取得一定的成就,起码晚年不会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时也、命也、运也,智者不会有怨天尤人自我折磨的痛苦。有机会则显,没机会则隐。说白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所失则亦有所得,不被时用,无非是没官没钱,"无为"于名利罢了。

  然而"无用"于官场商场者,往往多寿,此乃"天命"对被生活亏待过的人最大的补偿和安慰。

  圣人成功的秘诀就是善于学习,这是内驱力;善于交友,这是互动力;善于自克,这推动力。这三级火箭发动,就能进入"宇宙太空".

  文献出处:邓艳芬。 孔子成功学三动力[J]. 今古文创,2021,(05):57-6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