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64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第一章】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
  【第五章】关于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运用赏识和激励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周弘是较早就开始系统研究赏识教育的学者,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把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留美的聋哑博士。之后,赏识教育的理论慢慢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广泛的运用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人际交往中。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仅要被动学习,更是要主动创造性地自我学习、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然而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特点常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理困扰,故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赏识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方法就要求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观存在的条件为支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借助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外力,对行为进行激发与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这些思想、行为得到加强和深化并全面推广。

  本文所研究的赏识教育是一种以赏识为先导,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个性为前提,以激励为方式,承认受教育者发展的差异性,用心去发现受教育者的优点、长处和潜能,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努力使受教育者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切入点,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受教者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2 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了解了赏识教育的内涵之后,笔者将进一步探讨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入明晰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赏识教育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的,其中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赏识教育的论述、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主要包括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能力、丰富社会关系、发挥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等丰富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中,我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要与社会性相互结合,解读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人进入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地社会化,个人也就会成为社会的人。在社会的人际交往当中,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和长处,努力地完善自我,共同参与社会生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是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政治导向。

  在正在转型的中国,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在实践中找寻能够适应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教育方式。这一优秀的教育方式中就蕴含了赏识教育的理念,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有助于树立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使得受教者的人格得到完善,增强了其自我教育。

  2.2.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赏识教育的论述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是教育方法,并不是当代所产生,早在古代,由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了关于赏识的表达,"乐学"、"好学"的教育境界,和与之相应的赏识的教育方法。《礼记·学记》作为我们国家教育作品中最早的著作,其中就有涉及到赏识教育的言论,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曾言:"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其中的"赏",即为表扬及赞赏之意。《论语·雍也》中说过"一掸食,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这里的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种平淡温和的心态,需要一双赏心悦目的眼睛去发现和欣赏一切可以欣赏的事物,我们的心灵才能在这样怡然的境界得到陶冶,个体的人性也能得到丰富,让压抑、忧愁、孤寂等不良心态,朝着更具道德底蕴的领域迈进。孔子说:"人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思想中就提及应当注重赏识过程中的自主及自由性,也更具深度的探究了自内及外主体探寻的现实价值。

  赏识教育理念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一条不竭的源流,这对我们处于文化生活、科技发展、资源共享、不断变化的时代的而言,更应该去认真体会其中的道德内涵。在传统的思想中理解赏识,有助于人们在素养方面的提升。

  2.2.3 需要理论与赏识教育

  需要是个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渴望,是个体生命从存在到发展直至延伸的客观要求,是在主观上对客观社会及生理条件的映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从人和客观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认识到的需求。对需要领域的探究,主要包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基本需要包含生理、安全、归属及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类需要。这五方面的需求,不管哪种需要在获得相应程度的满足后,继而能够将更进一层的需要引出。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均有实现自我需要的范围,同时会有各个层面上的体验。不过较长时间内处在较低的需要阶段,无法得以满足,人的需要将在长时间禁锢于某一需要阶段,所以对人需要的满足非常重要。

  此外,在人的需要的研究中,赫茨伯格曾提出过双因素理论,他把人的需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人们均有规避不快乐或不满意的需求,其集中体现为和交往、安全、生理等有关联的低层面要求;另一类是指人们有着实现自我发展及奉献社会的需要,其体现为理想抱负及人生价值等相关的高层次的需要。与这两类需要相对应,分别存在两种因素:一种是用来满足第一类需要的"保健因素",是外在刺激因素,主要表现为环境、条件、人际关系等。满足保健因素,对人产生的作用相当于日常保健给人体健康带来的效果,尽管其无法直接将健康水平提升,不过却有着对疾病防控的功效。另一种是用来满足第二类需要的"激励因素",是内在激励因素,主要表现为成就、赏识和挑战性等,能给人带来成就感、荣誉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感等。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赫茨伯格的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就相当于马斯洛的理论中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类级别不高的需求,激励因素则就类似于对尊重、自我实现这类级别较高的需求。

  需要理论揭示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找准受教育者目前的需要处在哪个层次,根据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都过多关注受教育者是否按时上课,是否安全,生活学习是否有困难,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而这些内容都仅仅局限于需要的初级阶段。

  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他们除了低层次的需要外,还渴望被别人尊重、重视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依赖于赞扬和认可等精神鼓励。也就是说,不但要对人根本的物质要求进行满足,同时也应当将满足拓展到高级别的内在精神层面。通过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尽量满足受教育者自尊和爱的需要,满足其积极地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信,为他们能更好的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2.2.4 期待理论与赏识教育

  美国精神病专家研究得出,超过一半的精神病患者,是因为在现实中收获不到赏识引发了精神重创。人类活动的积极性与激励的程度息息相关,科学的赞赏能够使得期望的成果增强,为人带来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行为及思想进行改变,同时将其内在潜能激发。当人们获得来自他人的爱、激励及积极期许之后,会产生出强大的自尊及自信,进而得到一种积极的动力。作为赏识教育理论基础的期待理论,主要由罗森塔尔的期待理论和布鲁姆的期望理论构成。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他起源于一个传说,从前,塞浦路斯有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王子,他雕刻了一尊木头少女雕像,他每天都用爱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凝视着雕像,当他有一天对木雕说话时,这尊雕像竟然活了,变成了一位少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由此故事受到启发,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告诉老师,他特别挑选了全校最聪明的学生,希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挑选出来的。一年之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了,而且变得更加自信。调查结束后,罗森塔尔说出了真相,那些学生只是随机抽选的普通学生。实验表明,当人们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期望,会产生适应该事情期望的效应,这种效应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促进事情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赏识教育中,受教育者所尊敬或信任的人对其的赏识能够给予其无穷的力量。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关爱、赏识和激励决定的。积极乐观是一种巨大的行为动力,它给人希望和鼓舞、催人奋进,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可以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布鲁姆的期望理论将人类工作动力的源头定位为对工作的满意评价及对完成工作的期望值,即:评价乘以期望值等于动力。评价是个体对某一成就的价值评定,其反应的是个体期待及关注某成就的程度。期望值是某种行为引发的成就的概率的估计。动力为推进个体实施某行动的内在动力。唯有人们对某行动的期望值及评价都较高的时候,产生的激励效能才更强。不过在特殊情形下,偏高的成功概率会对动机有不利影响,唯有成功概率适中,才会使动机最大化。

  阿特金森的调查中,将实验对象定为 80 位大学生,调查这些学生成功及估算成功概率,结果大概为二分之一。由于众多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假如发挥自身努力,那成功的机率的就很大;假如不付出努力,也许就会失败。提升教育主体的完成学习"期望值"及学习"评价",可以激励其进行艰苦的学习.

  传统教学优势就是教育者于教学环节能够及时认同学生的点滴成就,让受教育者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不断提升受教育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期望理论昭示着,依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教育,进行赏识的时候应当考到受教群体的差异性,激励受教育者将特长发挥出来。对受教育者进行鼓励,并报以希望,让其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有可能收获成功;同时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要求,要让受教育者明白付出努力也会有失败的可能,如要收获更大的成功,就要投注更大的精力。

  受教育者对自身成功机率的预测决定着其期待动机,在教育环节中,教育者要以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自信及对成功价值的认识为指导,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教育者要依据受教育者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由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受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进而保证最大程度地引发受教育者期待动机,才可以收获最好的激励效果,以完成教育的目的。

  在期望理论中的动机是预计成功概率和成功的诱因价值的乘积,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形下,唯有存在适当的成功概率,其动机才最强。因此,赏识教育的实施要面向全部的教育对象,对每位受教育者寄予美好的期待,使得受教育者不断提升对成功的估测,进而使其期望动机得以不断激发。

  2.2.5 强化理论与赏识教育

  由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是指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人的行为并修正的一种理论。针对强化最根本的形式来说,强化即为行为出现后,大众认可或否定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一行为下次出现的机率。强化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符合教育目的或内容的行为,通过加强这类行为以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正强化的奖励不仅包括奖学金、奖品等物质方面的激励,还可以从精神方面出发,包括个人或集体的荣誉,比如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赞美、肯定等其他精神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来实现正强化,一个是连续的、稳固的正强化的方式,第二个是间歇性的、数量和时间都是随机的正强化方式。负强化即为惩处一部分和组织不吻合的做法,之后对此类行为予以削弱。

  根据强化理论得出,从前受到过强化的行为,出现的频率要高于之前并未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推广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的进一步研究。理性和科学的激励,以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行为,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是从强化理论出发,倡导更多的认可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产生持续且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要将更多关心给予后进的学生,挖掘其自身亮点并不断进行强化,同时引导其产生自我的认同感,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失误,给予情感上的理解,万万不能由于学生的某个不足之处而否定其所有的表现,应当将较多的帮助、理解及关爱给予他们;即使是批评,亦要保证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为前提,使其自信心不受到打击,继而再耐心、平和的对其引导,使受教育者在接收批评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由此,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应该进一步的推广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效地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好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及客体均为人,教育环节将构建道德人格及确立道德行为作为目标,因此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为赏识教育的归宿,于尊重及关爱教育对象的基础上进而培育其积极的人格。所以说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能够将赏识教育看作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方式。
  
  第一,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予以积极、激励、正面的评价。形成人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外在社会需求内化成本身行为准则的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正确清晰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进行评判,同时找出其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言行信息,将其积极的方面不断扩大,控制其消极不良的因素,进而提升其荣辱观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其能够按照相应社会道德思想规范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与人和谐相处,同时抑制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行径,进而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

  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当出现对自己的信任度减弱时,人们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感觉到自我决定自己人生价值的无奈,而表现出对自己的不信任,失去信心。因此,在现实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实践中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健全人的道德人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赏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实施道德的方法对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赏识教育强调情感化和民主化,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受教育者自主接受的教育类型。赏识教育需要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进行,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心态关爱、理解受教育者,对其人格予以尊重,对其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激励,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变为现实的有效渠道。所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