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98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第一章】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
  【第五章】关于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

  4.1 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原理也就是它的运转原理,是指透过表面的现象和外在的形式,在本质的层面来进行阐明赏识教育发生作用的内在结构,从而使教育者能更好的认识赏识的规律、实施科学的赏识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1.1 以尊重受教育者为前提

  何为尊重受教育者,那就是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坚持遵从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坚持尊重他们的客观需要为基本点,切勿粗暴、强迫性对待受教育者。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又是什么呢,那是指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产生及发展的一般变化规律,它是通过利用教育心理学基础和依据以达到赏识教育。基于该观点,赏识首先要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其次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客观存在的需求。学习行为科学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动机,简单点说,也可理解为思想动机,而动机的形成需要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那就是内外条件,内部条件就是内在需求,外部条件则是能满足内部需求的外部刺激,当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同时满足时,寻找目标的行动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目标被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进行到为完成目标而需要的活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摆脱了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新的需求,激发新的动力,进而产生新的行为,周而复始,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尊重动机的前提下进行赏识和激励,行为规律探讨了如何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求,通过各种条件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实现教育目标。

  所以赏识教育必须以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为出发点,尽心尽力的设计措施以备进行赏识教育,努力的促使受教育者的内部机体和教育者的外部刺激实现融合,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稳步实现和受教育者的茁壮成长。

  4.1.2 以重视并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为起点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在头脑中就是需要。具体来说,"需要是指个体感受到的某种欠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自身的生物有机体或外部的生活条件要求在大脑中的体现"行为的发生过程一般经过三个环节的链接:需要-动机-行为,需要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各种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基础。因此,赏识教育务必要以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用赏识来引导必要的需要,用赏识来加强需要,所以需要生成对人的行为的强大压力并意味着巨大的力量,用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需要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必定会产生满足所需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们需要的满足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为了将人们的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引导到教育主体所期待所要求的正轨上来,同时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并坚决果断的取缔不合法的需要,教育主体必须要有效的调节、管控和引导人的行为方向,然后要因势利导的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制定一个有利于满足需要的刺激目标。简而言之,教育主体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的及合理的物质需求,更要加强对人的灵魂和精神的塑造和牵引,即培养有高度、有层次的需要。

  4.1.3 以创设优化赏识形式为核心

  为了使赏识教育运行并发挥出积极的效益,就要以创立和设计出既符合教育者要求的,又要符合受教育者心理需要的,且能够长远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方式为核心,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具体如何去赏识的问题。赏识的形式,不仅可以是那些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赏识教育的方法和方式是多样化的,比较普遍且常用的有学业、能力、道德、个性等等的赏识。选用什么样的赏识形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事、时而异。

  并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建立一个高效的,符合并能促进被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赏识形式。

  4.1.4 以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动机和激发积极性为归宿

  "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的过程,这个就是赏识教育的过程".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动机,然后使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而努力,是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人的行为并持续将行为导向目标的过程,是激励人行为的直接原因。这种内在的力量是积极的,指的是人在活动时产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心理状态,会以主动自觉、认真负责以及勇敢的形式显示出来。

  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动机是一个重要的积极性动力因素。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之朝着正确目标不断前进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根本的目之所在。

  4.2 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方法
  
  4.2.1 以专业学习为渠道进行学业赏识

  目前,高校中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导致学习效果差;部分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的自主和自控能力较差,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效果不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其实,普通人的天生的智商和情商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以后所取得的成就却各不相同,其中的关键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与评价。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激励学风建设的手段,倡导教育者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生积极的行为要进行激励,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特长。

  通过赏识教育,教育者要唤醒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去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解决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找到失败的原因,要让受教育者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赏识教育还是一种爱的教育,主要是从情感方面入手,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而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以学习为主业,学习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学校除了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先进个人等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奖学金,将奖学金的受众面扩大,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奖学金。例如我校特色的"宝钢奖学金"、"晨光奖学金"、"禾盈励志奖学金"、"兴业铜业奖学金"等等。这除了是一种物质激励,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对学生实行精神激励,会使学生的进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同学们的尊重,成为学习的榜样。所以,在赏识教育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做好先进个人的宣传工作,树立榜样,宣传榜样,以榜样的示范教育来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先进集体是学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校机器人团队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还有两年拿下 55 个奖项的丁高兴、冷强、谢坤谕、赵发四位同学所在的 "学霸寝室".以此类优秀的集体为榜样,也能很好的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所以赏识先进集体,重点要做好优秀集体、优良学风班级和"学霸寝室"的创建和评选。每个学期初,做好先进集体的评选工作,选出学习氛围良好,寝室环境融洽的优秀寝室,树立并宣传典型集体,鼓励各集体对照评选制度制定评选方案,以促进各班级、各寝室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在各班级、各寝室间形成的浓厚学习氛围。同时,还应赏识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才,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率,通过竞赛,学生受到赏识和肯定,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学风建设的实效。

  在赏识各类先进典型时,教育者也不能忽视了后进学生这一群体。开展好后进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对先进个人的奖励中可以加强对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的奖励,对于进步较为明显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赞赏和鼓励后进学生,会使他们产生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大大增强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激励的方法,使他们看到前进的方向,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有益于学习进步的积极行为,这样有利于引导后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是通过赏识的方式全方位的帮助学生,使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起的自信心,充分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在学业方面的赏识要做到依规章、有尺度、有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有益的赏识体系,让同学们在被赏识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发自内心的爱上学习,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人才。

  4.2.2 以学生工作与校园活动为载体落实赏识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有许多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来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激发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还能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来自学习之外的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增强,渐渐的学会赏识自己,从而把这种赏识的力量内化成为进步的动力,更能激励他们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结合赏识教育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在赏识和激励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委以适当的辅助老师的工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有展示自己工作能力需要的学生干部,他们往往都十分乐意为老师和同学服务,在工作开始之前,就应该全面地考虑此类学生的能力、特长和爱好,使工作的要求既富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敢于接受,并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和能力。此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来,教育者通过观察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赞赏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周围老师和同学的认同,使之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学生们参与一些日常管理,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样的荣誉,是老师的信任,是同学的认可;这样的荣誉,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激励。所以说,这种赏识教育的方法同时做到了三件事情,即减轻了老师工作的压力、做到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培育未来的优秀管理之才。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可以设立一定的晋升制度和鼓励机制来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意愿去完成工作。据本文第二章第二节的双因素理论表示,工作的难易程度、所获得的认可程度以及工作给人带来的成就感,都会对工作的热情有影响。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要给予学生们更大的创造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能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想,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独立的进行工作。对于将工作完成的较好的学生,教育者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振奋精神,积极进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表现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教育者或者管理者要对其加以提拔或者推荐到更高层次的学生组织中去,让他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并且从职位提升的角度,让他能够更好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全面发展。

  对于日常生活中有着奉献精神,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为老师、同学、集体做出贡献的学生,教育者也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例如评选"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社会实践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都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赞赏和鼓励。通过颁发奖状、奖品,进行海报宣传等方式,对学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能对学生的工作产生积极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我校的"理工平凡人"中的代表,有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文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坚持七年赴留守儿童中心支教的沙地支教服务队,骑行千里宣传苏区振兴的学生欧阳智慧、程后旗、陈云飞,骑车宣讲文明过节的学生兰永强、苟章铭、学谭敏杰、张炎等,他们用坚守和爱心,传颂出这些不平凡的故事,其他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校园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使有才华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舞台,展示自己,获得欣赏,树立自信。老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并为学生组织各种排练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成功。活动时,不仅要对参与者和表现优异者进行一定的激励鼓舞,还要对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花费了较多时间精力、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赏。这样以来无论是获奖者还是积极参与者都能获得欣赏和肯定,这样才能建设更好促进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通过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感情体验,并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真谛,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4.2.3 以心理引导为牵引深化赏识教育

  大学生涯是人生的一个起航阶段,它也是个体的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然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活还做好没有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当他们面临这种成长阶段的心理跨越时,常常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大学生虽然生理基本成熟了,但大多数人的心理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未完全成熟起来。

  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较高的心理期望,但是在遭遇挫折时又没有做好的心理准备,心理的调适能力较弱,加上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在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常常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导致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此时,恰当的赏识和激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当遇到挫折时,能更好的激励自己,进而以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未来挑战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地趋于成熟。

  赏识教育的环境背景是基于促进大学生科学发展的教育模式背景的,具体而言,教育者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充分整合周围的教育资源,创造出符合现实意义的教育情景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能够在知识海洋里自由的汲取养分,让大学生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极限,使大学生成为人格独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达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虽然学生的学业、品行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大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教育中对人格的尊重程度不应该因人而异。

  老师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的尊重所有的学生,对那些表现欠缺的后进生更应尤为注意保护他们人格和自尊,使所有学生实现平等自由的发展。其次,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前提亦是激励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途径。师生关系并非普遍认为的僵化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应该是建立在情感上互动基础上相互依赖的友好朋友关系。若老师对学生友善待之,努力建立并维持与学生的友好关系,会使师生交流的渠道更通畅。师生间的这种朋友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引导,也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从而内化为一种学习激励。第三、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可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等都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育者能够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关爱、支持和理解学生,则能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以情感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现状,寻找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思想和心理逐渐变化,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步入良性发展的生活轨道。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将自身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从而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达到心理牵引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当大学生由高中阶段步入大学阶段的时候,是一个旧情境转入到一个新情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加之内心深处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往往会使学生身上出现一种根据新情境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此时,教育者应特别注意学生们的内心变化,适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表达对其的美好期许,以此帮助大学生点燃新希望,明确新情境下的目标。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他们会急切想要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这时如果教育者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或奖励,并帮助其总结成功经验,提出下一步目标,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他们成为优秀榜样,起到带动其他学生发展作用。

  当学生遭遇到了失败与挫折而处于困境时,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对来自老师同学的支持帮助表现出强烈的渴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机若能抓住机会,多关心和理解学生,尽己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帮助他们总结失败教训,效果必然会不同凡响。

  在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大多数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会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往往又会有悔悟之意,这种悔悟既是学生改正错误的开端,也是教育者激励学生的好时机。此时教育者如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将其内在的情感激发出来,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者的思想,由此将教育内容内化吸收,发展成为自觉主动的外在行为。也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时,教育者在充分尊重人格、保护其自尊心的基础上,要十分注重感情投资,以自己的主动情感付出换取学生的依赖和亲近,使其潜移默化地认同教育者及教育内容,进而将教育内容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积极变化,使其心理更趋于稳定成熟。

  4.2.4 以提高道德素养为主线完善赏识教育

  当前,我国已经由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阶段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却引起了教育内容的世俗化。在目前的现实中,高等教育的经历成为就业的敲门砖;学生在校期间猛攻外语、计算机,但是却很少涉猎人文方面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层面逐渐从"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转变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辅助性教育活动,甚至失去了其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沦为工具性教育的辅助手段,从而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目标,也必须要首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但其原则目标应该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最终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突出的一点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并在此为基础,探索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把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在青年学生中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从高校追求真理的本质特性来看,高校应该力求把对真理的追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勇气和能力。避免升学、求学、就业等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现实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个体具有更高道德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和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事物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规律是独立的,不是靠什么流行方式和手段所能表现的。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原则,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阶段性需要为突破口,加强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创造有利的德育环境。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应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阶段互相脱节的弊端,导致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会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并且调节人的才能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教育的过程是以道德人格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确立为目标的。中国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有"君子不器"之言,即"君子之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此之谓不器。

  "意思就是说,君子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修习德行,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某种技巧服务于某种目的。由此可见,他所主张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修习德行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工具性教育服务的手段,它就永远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它的位置。因此,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必须使道德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践中,使人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使人的道德人格得到健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当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正好处在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他们人格中每一个潜在的闪光点,对他们良好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动他们尚还处在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朝好的方向发展。不管学生以后会在什么领域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就是值得被肯定被欣赏和被尊敬的。

  4.2.5 以良好行为养成为抓手强化文明赏识教育

  大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人的行为产生于人的需要,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出现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促使人去完成某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因此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动机又会促进行为的产生,即"需要-动机-行为".这一理论启发我们构建行为文明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一些文明原则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让这些原则成为行为者的需要。一般来说,规范人的行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道德约束或舆论监督,使人的行为按社会的需求而进行;二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据此,把行为文明的构建方法确定为两种,即道德的约束和强制的行为约束。

  首先,看道德约束,其目的是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唤醒激发人内心深处的自尊需要并引导人们通过行为文明来满足这种自尊需要。这种劝说和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此,可以采取学习模范人物的方法,让大学生有一个可以模仿与信赖的榜样,去正确地引导他们的行为。模范的形象是大学生行为的榜样。通过对先进模范进行表彰,将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大家争相学习榜样的思想行为,积极开展好人好事活动,相互关心、理解、学习、帮助、鼓励,形成一个亲密、和谐、信任的人际环境。这样的良好环境对大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具有隐形的推动作用。用榜样的事迹引导学生,启迪他们沿着榜样人物的行为轨迹行事,自觉地约束自己,对遵守行为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榜样的形象是大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通过比对,可以发现自己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做到自觉地控制和改正。

  在学校,教育者除了要利用这一方法在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其榜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道德约束和示范作为外在的一种行为规劝方式,其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外部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奖惩来实现的,即通过制订规章制度和建立奖惩机制,给行为文明的人以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给行为不文明的人以相应的处罚,从而迫使人们为了满足自尊需要和其他功利需要趋向于行为文明,再通过长时间的保持使这种约束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的文明行为也就成了一种自觉的自然需求。

  事实上制定规章制度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如何执行。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要具体可行。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在选择行为时,会进行一种功利权衡,行为不文明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即行为文明的付出得不到利益,而不文明也不会损害利益。

  第二,绝不能让不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任大家漠然观之。习惯成自然,这如果是用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反复规范后而形成的自觉当然是好事,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大家都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却因为时间长了或者频繁发生,大家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跟风而行,这种行为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地思考学生的行为规则与学生行为间的关系,在发现问题时尽快处理,不可拖延而错过最佳时机。在对待学生的各种行为时,通过对良好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赞赏和鼓励,以达到一种正强化的目的,对不文明的行为也要进行相应的惩罚,以弱化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由于人的行为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良好发展很有必要,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说是大学生良好行为构建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