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改造或调控现有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及转化效率,形成高效的物质循环模式。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作为循环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展迅速,为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率、资源和环境压力提供了科学方法,其分析指标体系是评价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指标。物质流分析的基本观点是 :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从经济系统排入环境的废物数量与质量[1].物质流分析起源于欧洲,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侧重哲学思考、侧重考察物质元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破坏、侧重研究国家或区域经济系统物质通量三个阶段[2-3].有关MFA的文献最早见于1968年Ayres & Kneese的文章[4];1995年Wernick & Ausubel针对美国的物质流平衡,首先提出一套完整的MFA计算架构[5];1997年World Resource Institute发表了美、日、德、荷等国有关专家合作研究的MFA国际比较研究报告[6];2001年欧盟统计局(Eurostat)公布了MFA指标的指导性原则文件[7].循环经济理论和物质流分析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学者利用MFA方法展开循环经济不同层面的研究,例如陈效逑等运用MFA方法对我国生产、消费领域的物质输入、输出进行了研究[8];徐明等以MFA方法为基础,对1990-2000年我国生产、消费领域使用的化石燃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9];刘敬智等运用MFA方法计算了1990-2002年我国生产消费领域的直接物质输入[10].
纵观当前国内外物质流分析研究成果可知,以国家层面的研究居多而区域层面的物质流分析并不多见,区域物质流分析可以认为是国家物质流分析的延伸及其方法的发展结果,也是未来物质流分析的难点及发展方向之一。鉴于国内外文献对区域层面的物质流研究涉及较少,本文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借鉴欧盟统计局物质流账户分类体系,运用MFA方法对以陕西省为例的区域经济系统物质流状况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特征予以识别,真实具体的展现陕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状况,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研究所采用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3年,文中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为 :(1)各类公开出版的规范统计资料,包括相关的陕西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主要有《陕西统计年鉴》《陕西改革开放30年数据篇》《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国矿业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2)在国内外刊物中已发表的被学术界认同的研究成果或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研究报告。
本文对于区域物质流的核算包括区域内开采核算、区域内进出口核算、区域内过程排放核算、区域内平衡项核算及区域内隐藏流核算。其中,区域内开采包括生物质开采(农、林、牧、渔)与非生物质开采(燃料类、非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区域内过程排放核算指从经济系统进入自然环境且不能再循环使用的排放到水域、大气、土地的各种物质,包括废弃物和耗散性物质 ;区域内平衡核算包括输入平衡项(呼吸、燃烧C、H、S等所需氧气、工业生产中所需要的气体及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与输出平衡项(CO2排放及植物光合作用O2排放);区域内隐藏流核算指采掘原材料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对于经济系统无用的物质移动,本文对隐藏流的核算系数取自德国乌博特研究所、欧盟生态经济研究所以及我国学者使用的部分数据。
为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一致、有效,防止数据重复、遗漏,本文在数据的处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尽可能保持与Eurostat物质流核算体系保持一致 ;(2)选取与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 ;(3)与可获取的陕西省现有的统计资料相结合;(4)对各种物质作明确定义;(5)明确各种统计资料有关项目的确切统计口径与真实含义 ;(6)对于省内自产物质,仅计算初级原料 ;(7)对于进口部分通过商品分级归类 ;(8)将所有计量单位转换成重量单位且以干物质净重计算 ;(9)房屋建设挖方量采用当年的竣工面积测算。
3区域物质流分析
本文从物质的规模结构、消耗强度及代谢效率三个维度对陕西经济系统物质流进行分析。通过对输入类指标的核算考察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通过对输出类指标的核算分析陕西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 ;通过对消耗类指标的计算从本质上衡量陕西省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压力和运行效率。本文采用的物质流分析指标见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