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20 共7556字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湖南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步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到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已达22154亿元。但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湖南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的消耗也在高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资源—产品—废弃物”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型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新的时期,湖南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加速推进“四化”进程,全面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湖南能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湖南地处中部地区,属能源短缺省份。尤其是发展经济中的两大血液——石油和煤,几乎全靠外省调入。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2010年,湖南全省废水排放量达26.81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达39.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达16.37万吨,表明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16.72万吨废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62.54吨粉尘、25.96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湖南是一个地处长江中游地区、以山丘地貌为主的农业省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投入、高开采,依赖资源和资金进行扩张,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压力日益加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湖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湖南要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湖南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

  (一)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 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

  当前,湖南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以此为契机,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 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产业进退和取舍领域, 已经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培育和壮大了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等支柱产业, 大力扶持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了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传统产业, 并在政策上对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使我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7:46.0:39.3,制造业占全省GDP的比例为33.1%。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湖南循环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新的路子。

  (二)产业园区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的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产业园区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实验区,成为湖南工业及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在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湖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园区是湖南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区。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洼地效应”带来了产业集聚,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产业的规模上, 引进了上档次、上规模的大企业, 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LG 飞利浦曙光、三一重工、劲霸光阳摩托、长丰猎豹等知名企业。在产业引进的类型上, 各产业园区利用其后发优势,瞄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孵化培养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目前, 该区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主体的工程机械制造业, 形成了混凝土输送、隧道岩石、挖掘机、起重提升机等产品群; 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整车制造业, 形成了大客车、货车、吉普车等系列产品群; 以LG 飞利浦、威信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已发展到20 多家。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望城台商投资区、邵阳民营经济开发实验区等园区, 虽然建成时间不长, 但发展方向明确, 发展势头强劲。
  2、产业园区是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动区。全省产业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 坚持产业兴区与城市建设并举,积极发展工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在当地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镇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如长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阳高新、怀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凤凰园、岳阳城陵矶、郴州经济开发区等都己成为城市最具现代化的产业新区; 邵东、嘉禾、平江、石门、汩罗、耒阳等一批县办产业园区不仅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核心, 而且其规模都超过了老县城。产业园区的讯速崛起,为加速推进湖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引导非农人口就近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和辐射示范效应。

  (三)“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南创建“两型社会”的良好机遇

  中部地区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是全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枢纽, 这构成了中部地区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中部不崛起, 将严重影响全国发展的大局,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没有中部的崛起, 西部大开发难以成功;没有中部的崛起, 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制约。西部大开发需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而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转移必须借助中部地区的传递;且无论是西部发展还是东部发展,都必须要也更容易与中部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要为中部的崛起做出应有贡献。
  2007 年12 月, 长株潭正式获批为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湖南省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模式转变。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获批, 已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四)湖南发展循环经济较低的社会成本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这一新型经济, 原来的工业基础固然重要, 但很多的资源、设备用不上, 因此, 在工业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反而有优势: 一方面,原有的工业体系不需改造, 旧有设备、设施不需处理, 避免了浪费, 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将大部分资金、人力、物力用来发展循环经济, 不必担心因发展循环经济而影响其他投入, 不必为处理太多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而过多费神。对湖南而言, 工业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 在发展循环经济时, 可以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 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发挥其后发优势, 同时更便于新型产业的聚集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 这对探索用循环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城镇是有利的, 这比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工业园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的重新布局改造成本要低得多。

  三、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一)观念意识淡薄,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有:(1)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2)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适合湖南省情。认为湖南经济落后,财力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投入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似乎一谈发展经济就非要破坏环境,一谈保护环境就是被动投入不发展经济。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3)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末端治理是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和浪费;(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时机还不成熟。

  (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和纯粹逐利本性

  利润最大化是大多数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的行为注定要以自身的利益为主,想方设法地利用市场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缺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将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浪费等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即使存在外部法律和政策的约束,他们也会尽可能地逃避责任,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利润率。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

  1、现行的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湖南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产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
  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落后。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问题是开采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大多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可以说,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湖南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企业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缺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与此同时,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基本上依赖与外国企业合资,使用现有技术,而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十分缓慢,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四)缺乏必要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

  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制度缺失,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即使是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多是基于末端处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生产率和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摆在首位;(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3)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二)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1、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统一思想,牢固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开发轻节约的观念,切实提高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普及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像“普法”一样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矿区,从生产到流通,从市场到消费者,都要贯通节约的原则;从资源的开采到利用,从消耗到废弃,从回收到再生,都要贯通可循环的原则;从森林到矿产,从水到空气,从土地到农作物,都要贯通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循环经济体系中去,从点滴做起,形成循环经济文化,我们的经济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对废水废物主动进行分类回收以减少垃圾排放;办公大楼的节能、正反面使用复印纸、硒鼓的重复利用;一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等,都将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首先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已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及相关法规,湖南应在这些法律法规出台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或修订相应的实施办法以及《湖南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湖南省发展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湖南省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湖南省节约用水条例》、《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同时,要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结合湖南产业特点,制定重点行业能源、水资源、木材、土地、矿产资源消耗定额和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

  3、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1)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要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财政新增的技术改造支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促使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
  (2)加大融资力度。要充分发挥金融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国外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立项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各级投资担保公司,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要优先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3)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度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推进城市和工业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改革,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全面开征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费,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适度提高企业排污费征收标准。对淘汰、限制类项目和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价格制度,对超过国家、地方能耗、水耗限额标准的产品实施梯级价格制度。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1)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加之土地肥沃,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着力建设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培育发展物质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着力提升汽车、冶金、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水平,带动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果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以及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律师、咨询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中介服务业。

  5、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来推进。要解决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集中解决制约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联合攻关,研究开发一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重大装备,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和推广应用,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扶持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咨询等,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6、开展示范试点,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湖南要着力抓好汨罗再生资源市场和株冶、智成化工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循环经济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确定一批企业、产业园区、市(县)作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并从省试点单位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在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对列入国家、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单位,在政策上要予以重点支持。要紧紧围绕核心资源、核心企业,通过产业链、产品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集中布局对环境影响大的重化工工业项目。通过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原料,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加强重点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设污水、固废集中处理设施,引导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完备的园区集中,提高主要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艳纯.湖南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欧阳开怀.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J].才智,2013(14)
  [3]姜安印、胡淑晶.甘肃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投融资保障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1(5)
  [4]杨彤.论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环保产业,2009(7)
  [5]关小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6]吴海燕.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政策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