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节点,是当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对县域经济治理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整理了8篇“县域经济论文范文”,以供阅读和参考。
县域经济论文(发表类范文8篇)之第一篇: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探析
摘要: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国本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和稳定经济,是乡村振兴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依托。县域经济不是竞争经济,不能以GDP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国本经济、基本的生态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强调的原则;稳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明确的社会责任;促进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肩负的时代使命。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定位需要深化县制改革作为保障。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乡村振兴,“县际竞争”,县制
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定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民经济体系在职能结构上逐渐集聚为两个系统单元: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城市经济主要集聚要素职能,而县域经济将从主体上承担生产职能。因此,县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系统。[1]县域经济属行政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具有基础性、区域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等特点,是一个功能相对健全的经济系统,也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最关键的操作平台。从地方行政体系的属性来讲,不存在省域经济、市域(主要指辖县地级市)经济之类概念,因为每一级地方行政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职能,县一级是经济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的基本载体。
中国的县域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问题,它是发展经济学的中国应用范本,是发展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载体,也是发展经济学全球化必须面对的体制分异,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场域。发展是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主题,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现状就是体制分异,即所谓:发达的经济总是相似的,而不发达的经济却各有各的不发达。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文明现象,不同的国家体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创新。发展也是一种体制竞争,在某个阶段哪种体制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命题。如果发展经济学仍然将经济发展的体制预设为自由市场经济,而漠视转轨经济或混合经济,那么它将无法普遍性引导或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制度经济学兴起并有取代发展经济学势头的根本原因。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影响最大的体制转型国家。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发展经济学全球化的“桥头堡”。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是以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导向,全面深入推进县域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富足文明的县域。具体而言,就是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金融化信息化,核心是内涵式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并以之促进乡村振兴。[2]发展主题和发展定位是相互促进协同实现的。
目前县域总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74%,县域国内生产总值本世纪最高时占国家GDP总量的56%左右(由于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2019年初下降到41%左右)。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国本经济、最基本的生态经济和稳定经济,同时,县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推动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肩负的重大责任。虽然县域经济要在竞争的环境中竞争发展,竞争的优势就是特色经济,但县域经济不是竞争经济,不能以GDP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
二、当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探析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
县域经济首先是民生经济。民生经济指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解决好县域人民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养老等问题为基础,也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原则。忽视这些问题,再高的GDP也不是发展。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事之最切于人民者,莫如一县以内之事”。[3]
目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民生壮大县域经济的积极举措。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市场化的主导力量,也是增强县域财税实力和扩大就业的基础。财税实力增强,政府就有能力完善公共设施,改善民生;民营经济发展可以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在域内就业,不仅降低了就业成本,提升非农就业,而且减少了人口跨地区流动的社会成本。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几个代表县市,都是民营经济强大的地方。江苏江阴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3806.18亿元,超过好几个副省级城市,相当于西部一个省的GDP,人均GDP达到 23.0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81元,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018年底,江阴上市公司达48家,后备上市企业达100家,有17家企业属于“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域是江苏昆山,也是国内基础设施最好的县域,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3875亿元,昆山就是主要依靠民营经济推动发展的。县域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是浙江义乌,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义乌就是依靠民营小商品集散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也是激活县域生产要素和创新活力、外联内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制度创新的主力。正如诺思所言:“组织及其企业家(entrepreneurs)从事的是有目的的活动,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主角,他们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4]“制度变迁的来源,如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即土地-劳动、劳动-资本或资本-土地等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改变,技术的变化(包括重大的、重要的军事技术)等,皆属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这些相对价格变化,有些是外生的(如欧洲中世纪晚期由于鼠疫而导致的土地-劳动比率的变化);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内生的,反映了企业家持续的最大化努力。并进而引致制度变迁”。[4]
当前,解决我国县域民生问题的关键是消除贫困。县域是我国贫困的集中区域,贫困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国本问题、稳定问题。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同时,阻碍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滞后人力资源的提升,影响国家创新力。而人力资源素质和创新力则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
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深刻认识贫困的涵义。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对贫困的界定是:“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欧共体在1989年《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给贫困定义是:“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印度籍着名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这是识别贫困的通行标准”。[5]因此,可以说,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核心是能力的缺失,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
根据国务院2012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全国在贫困标准以下的县级行政区一共有592个,加上西藏的74个县级行政区共666个,差不多占目前我国县域总数的1/3。2012年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规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少于2300元的为扶贫对象,约合每天1美元,根据这个标准,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575万人,[6]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人。但根据世界银行对贫困的认定标准:每天低于1.25美元被认定为极端贫困、每天低于2美元被认定为贫困,目前中国极端贫困人口为8434万,贫困人口为2.5亿。
着名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杰拉尔德·M·迈耶指出:贫困的持续存在(甚至在有较高增长速度的情况下)是不恰当发展政策的耻辱。……如果要减少贫困,未来分析必将更多地关注增长模式如何确定谁是增长的受益者。设计的增长模式必须避免偏向城市、排挤非熟练工人、相对价格向不利于穷人的改变、性别歧视、儿童福利的恶化、以及作为安全网的基本权利的侵蚀。此外,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导致健康和教育水平的广泛改善,为了达到改善穷人的健康状态和教育的目的,不同于仅仅追求收入增长政策的特殊政策必须被设计出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增加收入来减少贫困,政府必须在经济中的四个关键部门采取正确的政策,这四个关键部门是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出口部门和社会部门。[7]
当前县乡政府不仅要强化消除贫困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更新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努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首先,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物质上的精准扶贫,使他们摆脱缺衣少食的困扰,树立生活信心,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全面落实乡村免费义务教育,完善乡镇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贫困劳动力能够享受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拥有进入城镇的从业能力。再次,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政府贴息的贫困人口创业贷款保障体系,使负有养老或养育责任的农村贫困人口可以不离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最后,加大乡村公共建设的投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
(二)国本经济、生态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强调的原则
国本经济指县域经济发展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土安全的职责,同时也要保障县域人民(74%的国民)的生存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县域人力资源的素质。最基本的生态经济指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导向,保障生态资源的安全。这是县域经济组织发展必须明确的国家责任和必须强调的原则。在明确原则的前提下,县域政府组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强化耕地保护,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载体,必须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地域城镇化规模,节约用地,深化人口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以城镇的要素集聚和功能辐射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大发展是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工业化一词的习惯用法往往是指我们所谓现代化的整个变化过程。就我们的目标而言,这个词的弱点在于其中缺乏农业过程的内涵”。[8]
2.完善县域教育体系和乡村文化设施,构建学习型城乡和谐县域,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目前重点是发展乡镇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没有职业技术学校,而大城市的大专院校密集也是一种城市病。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倡导农、工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向对应的产业聚集县域转移,或联合办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改善县域教育环境,带动城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省市县图书馆及文化机构要城乡统筹,积极向乡村发展,全力改善乡村文化环境。乡镇公共空间要统筹建设,突出科技主题文化主题的公园,让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统一起来。
3.严格履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职能规划。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县域范围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分类确认。省市政府尽快出台有关国家主体功能区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和保障措施,对于限制开发区县域进行绿色产业的政策和财政扶持,对于禁止开发区县域进行国家财政和省市财政的生态补助。
(三)稳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明确的社会责任
稳定经济指县域经济发展在解决民生问题和履行国家职责的同时,努力消除化解域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不仅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经济发展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着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 诺思(Douglass C. North)将民主文明的社会进程分为 “有限进入的社会秩序”(limited access social orders)和“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open access social orders)两个阶段,前者“能提供一种长时段的社会稳定,并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某种环境条件,但是总存在蕴生社会动乱的可能性”。[9]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本来就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据财政部财政预算显示,2012年我国公共安全支出在7000亿人民币以上,这就是维稳的支出。超过了军费预算,是教育经费预算的2.5倍。[10]
县域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区,根本原因是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和政府形态的不健全,典型表现为强拆强建、权力寻租、摊派乱收费。根据新华社最近的调查:“土地出让金3年增长超30倍,近20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去哪儿了?据国土资源部数据,全国土地出让价款到去年首次超4万亿元为止,总额累计19.4万亿元。最近5年支出达13.49万亿元,部分省份已超过税收收入,土地收支账中存在诸多乱象”。“近一年,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问题6000余起,涉及资金20多亿元,克扣农民征地拆迁补偿款、挪用套取农业专项资金、违规发放农村危房改造和低保等涉农资金腐败问题突出,1至7月全国检察机关查处涉农领域贪腐逾万人”。[11]另外,社会阶层收入的贫富分化、城乡社会福利的差距和弱势群体边缘化也是县域社会危机演化的重要原因。
稳定经济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民生经济为核心,着力解决基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就业医疗及社会保障问题,深化社会法制建设,完善政府形态,以经济发展和共建共治共享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四)促进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肩负的时代责任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中国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的滞后发展和农村的衰落是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障碍,也是当前中国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直接表现。必须清楚:没有乡村的生机和繁荣,城市就是无源之水。“孤岛”型城市化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工业化中后期,城乡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依托。因为县域是“三农”的所在,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寻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建设规划、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文明管理、需要以城带乡……;农业要现代化,必须要技术装备、必须要集约经营、必须要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必须要科学管理、必须要适应市场……;农民问题要解决,必须产业化技术培训、必须拓展非农就业、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必须健全文化教育设施……。这些都必须以县域经济大发展作为背景,都必须以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途径。
三、落实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根本保障是深化县制改革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县制改革滞后,这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明晰不深刻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快县制改革的步伐。县制改革,不能简单的说是撤消地级市或市县分离,而是要求全国行政管理系统按照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协作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缩省强县、市县分治、省县直辖、规范市制、乡镇自治”。县制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县的职能定位和实现保障。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先生所言“在数千里的历史中,县级政府一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重心。这一级如果出现了问题,乡镇一级必然出现问题,社会必然出现问题”。[12]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罗兹曼强调:“县是(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当中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基本单位”。“在中华帝国的晚期,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是县衙门。许多县2000年来始终沿用同一个名称,并保持大致不变的疆界。这些县才是地方主义,地方的骄傲和认同感,地方历史以及地方习俗的真正堡垒”。[7]
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改变以前以GDP高低评价考核县域干部的方法。省级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细化落实方案,强化监督,全面提升县域政府形态的创新活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县级领导机构要努力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新契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社会富裕”为指导原则,在正确认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人才培育使用机制、财政保障机制、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领导协调机制,用好用活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三产融合政策、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等,全力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层障碍。
必须强调,理论上否定“县际竞争论”,不等于县域经济不竞争发展,而是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以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不能成为企业,不是经济竞争体。政府是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统筹者指导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县域竞争”只是一种“模拟的”竞争,和真正的市场竞争无关,它预设了理想的市场已经存在,以及完备理性的经济主体,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不需要竞争的。这也意味着用“县域竞争”来解读中国经济行不通。实际上,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竞争’,过度负债,制造大量的过剩产能,给中国经济造成麻烦,这种‘竞争’恰恰是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刘小龙.中国县域经济论纲 [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2).
[2]闫恩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主题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8.(7).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5][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县域经济论文(发表类范文8篇)之第二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而要想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结合本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精准脱贫,实现全国人民在2020年一起迈入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基于此,本文就简单分析县域经济的内涵、发展历史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构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县域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县域”和“县域经济”以来,发展县域经济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法。
1 县域经济概述
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作为中心,以乡镇作为纽带,以农村作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这种区域经济以县级政权作为调控的主体,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功能十分完备。
1.2 县域经济发展历史简述
县域经济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郡县制的设立,就出现了县域经济。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由于国家统治阶层施行重农抑商和化儒愚民的政策,自赵宋王朝以后,县域经济逐渐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萎缩,也越来越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行土地改革,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耕地,使得我国的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国家提出“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行动,推行“人民公社”制度,使得县域经济遭受巨大的创伤,国民经济也面临着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从人民公社制度中解放出来,激发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农业产量不断创出新高。但当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采用了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政策。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快速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应采用工业回哺农业、城市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因此,我国开展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1.3 县域经济的特点
首先,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县城作为中心,以乡镇作为纽带,以农村作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具有城乡兼容的显着特点。
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作为调控的主体,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以及一定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且与其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特定资源及经济基础相关联。
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功能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分配的各环节,同时兼具一、二、三产业,并注重发挥其中的优势。
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在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创造财富以及收益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县域是十六大提出的概念,是我国社会经济基本的单元,其中包含着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口,而且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以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内市场。县域经济则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地域内,经过统筹安排、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完备的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提高本县域的经济收益。
3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的县域情况各不相同,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差异,影响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要想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各县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当前,要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发挥出地方政府的作用。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任何地方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职能、方式和效率。为此,地方政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发挥自身的作用。
第一,优化地方政府的行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出宽松的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环境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也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地方政府只有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提高自身竞争的优势,赢得投资方的青睐。
第二,完善县域金融资本体系。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规范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县域融资的体系,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的渠道,这样才能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首先应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本县域内各级金融机构应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并将其作为资深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地方政府应改革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农民的贷款提供更多的便利。最后还要进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优化本县域的信用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第三,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实际生活中,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搞好本地区的软、硬件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本县域进行投资,才能逐渐形成产业集群的局面。为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并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促进本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外来资本的加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步入到发展的新常态,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驱动。为了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立足于本县域的特色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2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当前,要想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所谓的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的生产环节连接在一起,使产前、产中及产后诸多环节密切相连,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等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增值的能力,使之形成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这种良性的循环机制。当然,实现农业产业化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还要依赖于工业化,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只有实现农业产品的工业化,才能使广大农村地区真正走出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大都实现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开展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变农业资源为经济资源,但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还呈落后的形式,因此,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农产品的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腾飞。其次,还要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大量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成为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发挥出县域经济的辐射力与带动力。为此,县域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相结合的策略,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农村地区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思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着重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
县域产业的竞争力是指在本县域内的产业,与其他县域同类的产业相比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确立,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高本县域经济产业的竞争力,相关部门必须准确把握市场,通过创新发展,提高本县域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县域产业的竞争力。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调整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没有认真考虑自身的产业优势,看到市场上哪种产业比较火热,就一哄而上,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县域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比较雷同,缺乏主导产业,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剧了资源短缺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地方政府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农业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并优化县域产业的结构,避免本县域的产业与其他县域产业在结构上趋同,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产业的升级,同时配套好相应的辅助产业与基础建设。
其次,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笔者在前文已经说过,县域经济应形成产业聚集,建设产业集群。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县域的优势产业,以其为核心,打造上下游的配套产业,使之形成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高度密集的产业集群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节约生产和运营的成本,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为此,地方政府应采用科教兴县的战略,调整本地区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办学,全面提高本县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消化,并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此创业,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形势下,要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着重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并加强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构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璐.青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陈先吉.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
[3]许甲强,李广娟.泰安市县域经济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商论,2017(4).
[4]高延芳.云南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SEM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5]马明,高宇璇.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6(3).
县域经济论文(发表类范文8篇) | |
第一篇: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探析 | 第二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 |
第三篇:浅谈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 第四篇: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
第五篇: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第六篇: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七篇: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优化策略探究 | 第八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经济影响 |
县域经济发展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机构不优,产业培育较慢。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作还存在短板,制约发展的道路交通瓶颈问题严重...
第三章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分析一、区域概况河西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区东起乌鞘岭,西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与青海省接壤,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相和蒙古共和国,总面积约27.5万平方千米,占甘肃省总面...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二者相辅相成。脱贫是县域经济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乡村振兴是后续发展目标。...
文中从经济新常态概述入手,并进一步对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区域经济差异作为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内部的各区域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也均具有一定的差距,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均衡各区域间发展,这些国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区域发展政策,...
第四章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选取自然资源因素、资本投入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区域金融发展因素对影响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依据是:在科技、交通、通讯不发达时期,区域经济活动的产生对资源的依赖...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位,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一指标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西地区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构建模型分析了影响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得出...
自国家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战略后,湖南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湖南县域GDP总量达到9241.27亿元,较2001年增长近4倍,县域GDP平均规模为105.01亿元,34个县(市)的GDP超过100亿元,6个县(市)的GDP超过200亿元。县域人均GDP也由...
第3章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的洞头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优势3.1洞头新区概况洞头新区地处东海与瓯江的交汇处,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东临东海,南面为瑞安市的北麂、北龙列岛,西靠瓯江与龙湾区,与乐清市隔海相望,北面为台州市的玉环县行政管...
第8章结论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洞头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战略,是洞头新区从自我滚动式发展的孤岛经济向整合外部资源的半岛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基于区域一体化背景去研究洞头新区的发展道路,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