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河西地区各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10 共594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作为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区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内部的各区域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也均具有一定的差距,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均衡各区域间发展,这些国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区域发展政策,为其他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中国区域经济也因历史起点不同,自然资源、政策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若区域发展失衡,有限的资源将无法得高效配置,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各种问题,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发展政策倾向下以及自身优势中经济得到了优先快速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发展差距较大,1991 年中国四大地区区域增长率变差系数为 0.421.从 1999 年开始,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中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较小,2010 年区域增长率变差系数为0.062.国家在四大地区实施的发展策略说明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甘肃省河西地区广义上指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行政区域包括武威、张掖、酒泉、金昌、嘉峪关五个市,全区总面积 2792 万平方公里,2013 年全区年末总人口为 483.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 311.64 万,农业人口占比 64.40%3.2013 年,嘉峪关市人均 GDP达到 115123 元,武威市人均 GDP 仅为 18701 元,人均 GDP 最高的市是最低的 6 倍多4.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也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自然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的差异,致使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既体现在五个市区之间,也体现在各县域之内,这种不均衡性不利于实施区域规划,而且容易导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各自为政,致使所在区域地方经济之间以及项目之间脱节。

    研究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能够深化和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而且对制定“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相关参考。目前对于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将选取河西地区 20 个市、县作为研究单位,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首先对河西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差距及演变轨迹进行描述,其次通过建立相关指标对各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探析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的特征,最后探究影响河西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这样就能够全面认识河西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以及原因,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河西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使得河西地区各市经济发展趋于协调从而促进河西地区总体经济稳定、高效、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的不同,区域间经济最终将出现发展差距。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当经济发展成熟时这种现象最终会消失,也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所呈现的态势是先扩大后缩小。Robert 和Lucas(1998) 研究了经济发展机制,他们认为当技术有所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1].Jian 和 Jeffrey(1996)等人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态势[2].Robert J.Barro(1999) 构建了计量经济模型探析了技术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得出从长远的发展视角看,技术领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3].Paul﹒Krugman(2000) 在其着作的萧条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是带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率的动因,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通过大量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及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的投入创造的[4].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大量国内外学者便投入到了对中国生产率的研究当中。Aitken 和 Harrison(1992) 重点研究了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长动因,他们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并不会促进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长[5].Carkovic(1995) 也研究了有关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会促进起国内经济增长的问题,并且在明尼苏达大学报纸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6].Barro 和 Sala-I-Matin(1997) 提出发展中国家各区域间差距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经济发展缺乏潜能[7].Coulombe 和 Lee(2002) 使用人均收入水平等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数据对加拿大 10 个省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 10 个省的经济发展具有趋同的态势[8].Hofer 与 Worgotter(1997)通过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得出与 Coulombe 和 Lee 相同的结论[9].Fedorov Leonid 则是从核心-边缘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极化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10].M. Dunford(2009) 选取了具体的研究单位,引入了 GDP、收入等分析指标,并应用了测量区域非均衡的方法对欧盟、意大利、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衡和非均衡所占的权重决定了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效应[11].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Lucas(1998) 认为造成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投入,技术进步以及知识积累,这些要素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增长率[12].Belton Fleisher(2007) 用研究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会促进生产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3].Becke,Murphy 和 Tamura(1990) 的研究认为在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会决定经济发展,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是由人力资本造成的[14].King 和 Rebelo(1993) 则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政策的实施,会促使某地区大规模的发展,并逐渐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增大[15].Antony Potter 和 Doug Watts(2011) 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产业集聚在该现象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规模报酬会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且在产业集聚的不同阶段其发展趋势也不相同。在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阶段,会促使区域经济规模报酬增加;在产业集聚的成熟期,经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当产业集聚进入到衰退期,区域经济规模报酬会递减[16].Delgado,Porter (2011)和Scott Stern 指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当某区域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时会产生内在集聚力,将更多的部门吸引到该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该区域的产业集群水平,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7].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初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基于中心极理论,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建立中心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八十年代,学者们的关注点和争论中心围绕着梯度理论。一部分学者认同梯度理论,他们认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印证了梯度理论,而部分学者认为梯度理论不符合西部地区发展特征,从而提出反映西部地区跳跃式推移的反梯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进先进技术或经济开发的顺序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的,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无法代表。当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外在经济效应,且具有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条件时,在市场的作用下,就会实现高速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应用了反梯度推移的理论。
  
  实证方面,张晓兵和和王美昌(2011)运用传统统计方法考察了县域经济差异,结果表明 2001-2008 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差距不断增大,且经济发展速度呈扩大趋势[18].刘世薇和张平宇(2012)运用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和县域经济差异进行详细考察[19].王芳,宋玉祥等(2014)以 SPSS 统计软件 GIS 技术为基础,探讨了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差异及演化过程[20].蒋天颖,华明浩等(2014)采用了泰尔指数分析方法探讨了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并使用 Arc-GIS 软件对其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21].赵磊,方成等(2014) 选取了生产和生活两类指标,并运用差异系数与计划指数模型,对 1997~2011 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差异与空间极化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22].赵映慧,修春亮(2009)等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其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源型城市聚集在西部,中部经济发展辞职,东部经济发展较低[23].总体来看,就研究区域而言,大都集中三大地带、经济圈和中国东中部的省域,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24,26];研究指标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转变[27-28]1;在研究方法上,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应用较多[29-32].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来看,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资本投入、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等。王坤(2011)使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是影响三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生产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都会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33].韩兆洲、安康、桂文林(2012)以我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4].岳丽萍、严汉平、李冀(2011)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轨迹和区域发展政策走向进行比较后得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对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一定的影响[35].李国璋、张唯实(2011)采用我国东、中、西部 1996-2008 年的面板数据重点分析了制度差异对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差异对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一定的影响,中部和西部发展的落后会对东部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36].韩燕,聂华林(2012) 基于 1989~2009 年省级面板数据设定了协整模型,研究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在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其中对东部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部和东北部,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小[37].杨肃昌,方来(2012)探讨了三大生产要素:资本投入量、劳动力、技术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38].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有差异性。吴凡,余翔(2010)基于内生增长理论,以技术进步为视角研究了外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及其效率,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起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39].
  
  (三)县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有关县域经济的专着开始陆续出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胡福明的《中国县域经济学》和伍新木的《中国县域经济学》,他们在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时代所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0-44].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县域经济差异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众多学者参与到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来,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45-46]、县域经济发展水平[47-48]以及影响县域发展的因素[49-50]
1.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成为了学者研究热点,主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张毅(2010)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中国 2070 个县级单位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98~2008 年中国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演变趋势,相对差异呈高位收敛的态势[51].张学波,杨成凤等(2015)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所使用的方法为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52].李红,丁嵩等(2012)以广西省为例研究了边缘省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所选用的测度指标为人均GDP,运用的方法是 ESDA-GIS 法,结果发现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倒“U”型演变规律,县域经济已初现空间自相关,但空间的集聚水平仍较低[53].赵玉芝,董平(2012)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所使用指标也为人均 GDP 标准差系数和变异系数[54].熊薇,徐逸伦等(2011)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变异系数方法研究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特征[55].廖翼,周发明等(2014)等以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对湖南县域的 88 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探析,2004~2010 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力量[56].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本文旨在以县域为研究单位,运用泰尔指数首先对河西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演变轨迹进行描述,并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初步探析引起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建立相关指标对各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探析出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呈现的特征。最后探究影响河西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
  
  (二)技术路线图。
  

  技术线路图。

  
  (三)研究方法1.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的测算方法有两种,包括以 GDP 比重为权重计算的指数和以人口比重为权重计算的指数。选用以 GDP 比重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泰尔指数公式。

  
  公式中,T总差异表示河西地区经济总体差异;iT 表示各市之间的经济差异;iy 为i市GDP 占全区 GDP 总量的比重;ijy 为i市 j 县 GDP 占i市域 GDP 的比重;ip 为i市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例;ijp 为市 j县人口占i市人口的比例。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主要利用原有的变量组合成几个新的变量,最后选取的变量个数较原有变量个数少,以达到数据缩减的目的,着重在解释数据的差异。聚类分析方法依据研究对象(样品或指标)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减少研究对象的数目,分类结果直观。
  
  四、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目前省内外学者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城镇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角度看,关注河西地区点、线、面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少,关注河西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研究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分析经济差异特征,这对于助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制定“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相关参考作用。
  
  但是受限于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与所能获取数据范围的宽度与深度,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西地区经济进行了综合分析时,所选取的指标不够全面,还有很多经济发展的环境暂时是无法量化处理,选取的数据也仅是一个年份的数据。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市经济发展差距;在对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所构建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以后的研究如果能够使用面板数据且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将更具科学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