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我国东三省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建议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太秋月
发布于:2021-03-23 共3413字

  摘    要: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经济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东北三省的经济,但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着显着的不平衡。本文主要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考察了东北三省人均GDP的变化,利用单因素分析对2009~2018年东北三省各个主要城市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考察东北三省经济在这十年有差异的部分。本文最终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了影响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缩小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东北三省; 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东北三省整体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和“首都经济圈”比较,发展水平较低。推动东北三省经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探索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导致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推动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提供助力。

  为了考察东北三省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本研究以非均衡理论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找出影响经济差异的相关指标,收集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局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考察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结构特征,探究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整体变化趋势与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
 

我国东三省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建议
 

  2 、相关理论

  对区域经济,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区域经济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实施的一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是很难实现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区传导。需要选择特定的区域作为增长极,使发展区域带动其他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

  赫希曼的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主要用关于“社会分摊资本”和“直接性生产活动”之间关系的模型来说明经济不平衡增长。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处在一定的梯度上,而且产业和技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散和转移。

  3 、东北三省经济差异分析

  3.1、 东北三省经济差异单一指标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区域经济的人均规模和结构,利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可以有效的反映区域经济差异情况。

  本研究通过查阅1978~2018年统计年鉴,收集到东北三省人均GDP数据。利用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公式,考察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及相对差异。

  首先利用标准差考察绝对差异,标准差通常是指样本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标准差越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也较大。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2008年后绝对差异又进一步加剧。2014年由于辽宁的人均GDP受到“新东北现象”的影响,明显出现断崖式下跌趋势,导致绝对差异有一定的减少。2016年东北三省人均GDP标准差又有重新扩大的趋势,表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存在。

  利用1978~2018年东北三省区域GDP、人均GDP和总人口数来计算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可以得知,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基本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除1992~1998年东北三省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的波动较大,2014年之后明显提升之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呈现稳定趋势。

  3.2 、东北三省经济差异多种指标分析

  考察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差异时,仅采用单一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将采用综合指标数据,通过2009年到2018年东北三省各个城市的多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从而判别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是否存在。

  数据主要选取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公路货运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度,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全社会用电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共收集了297个样本数据: 辽宁128个,吉林69个,黑龙江100个。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均值,辽宁(37.92),吉林(38.24),黑龙江(38.92)。三省的平均之差在95%置信区间内有显着差异,说明三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旧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和提升余地,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方面,东三省有显着差异,即使在2014年“新东北现象”的影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有明显跌落后,辽宁省各个主要城市与地区平均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5022元,仍旧远远高于吉林(2889元)与黑龙江(2313元)的平均水平。说明吉林与黑龙江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来看,吉林与黑龙江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方面有提升的必要。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在2009年到2018年之间在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方面,在95%置信区间内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辽宁各个主要城市与地区的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额为44932元,仍旧远远高于吉林(25173元)与黑龙江(28688元)平均水平。

  在公路货运量方面,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在近10年时间里有显着差异。辽宁省的平均人均公路货运量为41.8171吨,吉林与黑龙江省仅为13.4734吨与16.3292吨。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仍旧是辽宁的均值为20760元,吉林省为17652元,黑龙江省为17310元,三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95%置信区间内有显着差异。在人均全社会用电量方面,辽宁排第一,人均全社会用电量平均值为3837.89 千瓦,黑龙江人均全社会用电量平均值为2941.66千瓦,吉林为1506.64千瓦,三省的人均社会用电量在95%置信区间内有显着差异。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度,人均公路货运量,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这四个方面,辽宁与其他两省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吉林与黑龙江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方面,仅有黑龙江与辽宁有显着差异,吉林则与两省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在人均全社会用电量方面,东北三省之间均有明显的显着差异,在人均绿地公园面积方面黑龙江省与吉林省有显着差异。

  4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4.1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1、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体来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辽宁自2014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有了明显大幅度下滑的现象,从远好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到远低于两省份,吉林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样也有小额度的下滑,黑龙江省则比较稳定。表明了东北三省区域内部资本投入还存在着很大的波动,这种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疲软。

  4.1.2、 基础设施因素

  人均绿地公园面积,城镇人均公园面积指城镇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以平方米/人来进行表示。根据2018年东北三省人均绿地公园面积的数据可以得知,伊春、鹤岗、松原、佳木斯、辽源、双鸭山、白城、大庆、黑河、长春、七台河和吉林与牡丹江等13个城市属于生态市,即人均绿地公园面积≥11平方米,其中8个城市位于黑龙江省,5个城市位于吉林省。本溪、绥化、抚顺、营口、大连、辽阳、锦州、鞍山、阜新,白山,丹东,葫芦岛,朝阳,铁岭等14个城市的绿地面积则小于9平方米每人,其中绥化位于黑龙江,白山位于吉林,其余城市均属于辽宁省。

  4.2、 社会发展水平因素

  通过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可以衡量东北三省各个主要城市居民对于投资,社会再生产以及消费的意愿。

  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卫生的经济效益是指医疗卫生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价值,即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体现出卫生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或社会经济对医疗卫生方面的依赖性。

  4.3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度,人均全社会用电量等因素影响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回归模型的拟合度为0.563,模型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5、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考察到,东三省的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是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东三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东三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经济相对于辽宁省落后,辽宁省持续发展自省经济的同时,需要带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经济,通过区域间的统筹发展缩小东三省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 常小宇,王绪腾,卿枫,等.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特征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7):52-57.
  [2] 宋丽敏,乔中娜,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差异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01):45-53.
  [3] 张震方.基于泰尔指数的云南省沿边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3):198-199.
  [4] 史东鹏,索柏民.国外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对东北振兴的启示及借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17-218.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太秋月.东北三省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0):12-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