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意识更新

来源:开放导报 作者:王莉
发布于:2014-05-05 共3291字
论文摘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后发展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本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当代中国整体发展中所处方位,而且需要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中发展自己,突破后发展地区原有的局限,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为此,后发展地区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党的十八提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发展理念的变革,以人为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机遇,整合和发挥人力资源与生态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一、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实现发展理念的变革
  
  经济发展的差异,可能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说到底还是观念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所致。对后发展地区来讲,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就要对中国经济社会有整体性的认识,这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设计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增强,但发展不平衡,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体制机制对经济增长存在制约性障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收入的差异性、地区性差异性、行业的差异性都越来越明显,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活力增长,但民主进程与民主诉求满足的渠道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腐败多发高发影响了党在社会中的诚信度。因此,中国未来的出路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30多年来,从发展领域上讲,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后发展地区快;从地域上看,东部的发展地区比中西部快,城市化程度高;从行业来看,发达地区除了拥有发达的产业群,商业更加发达,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比后发展地区强,就业机会多,就业率高。但发达地区也出现了资源、人力、创新力和产业转型等问题的制约。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在经历发展理念的变革。
  
  二、增强机遇意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机遇
  
  后发展地区应该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具有机遇意识。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做好产业梯度发展的准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在整体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瓶颈”期,发挥后发优势,以科学思维和方式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善于抢抓、合理利用机遇对后发展地区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并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后发展地区要看到经济社会全面建设所涉及的重大改革,在制度完善、法治保障方面带来的机遇,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善用机遇,巧妙地利用好机遇,实现机遇的效益最大化,在经济结构布局上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延伸和创造出更多的机遇,从而使机遇在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三、增强以人为本意识,整合人力资源与生态优势
  
  后发展地区拥有人力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
  
  后发展地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看到后发展地区人口的密度实际上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丰富性,丰富的人力资源中隐藏了巨大的“市场”.要树立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意识,只有个体得到尊重和发展,作为整体的社会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其价值就在于构建了一个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
  
  经济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这既包含了我们一般认为的中高端人才竞争,也包含了基础性劳动力的竞争。后发展地区的人力资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又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提高了素质,也就是后发展地区的“人力”在提升其含金量。现实中,由于发达地区各种因素的制约,基础性劳动力出现了部分回流现象。这种回流现象对后发展地区来讲,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要素的增进,为后发展地区的跨越发展,整合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
  
  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入关键期。
  
  我们不仅要有中高端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推动力的共识,同时还要看到劳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认识到后发展地区的人力资源梯度远远没有形成,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教育必须先行。要优化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多层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力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其国民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据世界银行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若使劳动力的受教育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0%.这是指头3年的教育,其后3年的教育总共可使GDP增加12%.由此可见,将这一经验运用于后发展地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再发展”、“后发展”中,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好各层次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注重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后发展地区人力资源结构除具有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普遍性缺陷外,还具有人力资源结构的特殊性缺陷,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应用型科技研究的人员比较匮乏,这些都会影响未来发展力度。要结合整体规划,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要重视盘活人才存量,切实抓好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培养、引进和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整合劳动力资源,培养一大批建筑类、服务类,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人群,既能满足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广大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降低生活成本,实现后发展地区跨越发展的需要。
  
  实现跨越发展,要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人类确实是走过以牺牲环境来获取高度物质文明的弯路。中国经济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GDP上去了,环境、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耗费。后发展地区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尽管经济发展慢了一步,但有不少资源被动保存下来了。在新一轮发展中,如何变资源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是后发展地区需要审视、思考和好好利用的。
  
  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我们要意识到优质资源、生态环境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不可再造。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发展地区所拥有的生态资源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类的稀缺资源。后发展地区要保护好、运用好这种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硬指标。可以说,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后发展地区对环境的利用必须要有整体意识、超前意识。一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改善硬环境,就是按照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完善功能,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强以农业、交通、水利、能源、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软环境对发挥硬环境的作用。针对后发展地区普遍存在的对外开放度不高、外资比例低、投资能力弱、投资渠道单一、资本化运作差等问题,努力建设好包括体制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和信用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7-59.
  [2] 何慧媛. 浅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2008,5:18-2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