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对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现存问题及成因剖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4 共5139字
论文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而龙头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同时也是区域农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它的众多特点与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学林从契约理论角度分析了龙头企业的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松散的,具有一定市场特性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组织形式;高先海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经营与农户联结,实现了农业外部性的内部化;王春玲运用社会分工理论阐释了优先发展重点龙头企业的必要性,认为农业综合水平的提高不应单纯注重个别龙头企业的发展,而是要促进区内与农业相关的明晰且稳定的分工网络的形成。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龙头企业内涵、特征等的理论层面分析,还有学者则从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如:王爱群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整体排序,得出经济发达省(市、区)以及传统农业大省的龙头企业竞争力强,反之较弱的结论;陈磊等对福建省8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大部分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且带动不足,据此提出通过合并重组方式提升企业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卢平对龙头企业上市充满信心,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果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改制,就有上市融资的机会。国内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上的定性分析与运用模型对龙头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缺少对龙头企业深入调查而进行的系统分析,尤其针对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涉及,鉴于此种缘由,本文将通过调研数据,对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

  一、资料来源与说明

  2013年7—9月课题组在甘肃省农牧厅产业化处的协助下,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庆阳市、平凉市、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临夏市和嘉峪关市共10个地市,发出问卷400余份,收回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调查统计的样本量较大,样本地区分布广泛。作答者主要是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126%,他们对企业发展状况比较清楚,并且对问卷有良好的理解力,因此本次调查获取的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受访企业的实际状况。

  在调查的龙头企业中,有10家属于国家级龙头,占作答总数的3.09%,有103家属于省级龙头,占31.79%,有200家是地市级龙头,占到6172%,还有11家是其他级别龙头,占3.40%。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肉类、粮食类和果蔬类加工企业居多,被调查企业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

论文摘要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资产负债率低

  企业的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企业经济规模和运营状况。由表2可见,53.63%的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5000万元之间,资产总额在5000~10000万元的中型龙头企业占16.20%;而资产总额超过亿元的较大型龙头企业只占到15%左右。虽然一些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龙头称号,但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并不多。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起源于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初始资产积累不足,加之区域发展环境不太优越、文化观念较之东部地区相对落后,许多龙头企业建立以后,生产规模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有些甚至只是在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一般认为企业适宜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为40%~60%,而从调查情况看,有57.36%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下,且30%以下居多,还有7.67%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超出60%。总的来看,大部分龙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比较谨慎,不轻易借款进行投资,加之部分龙头企业内部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信誉低等原因使其负债能力有限,举债受限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论文摘要

  (二)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在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方式的调查中,有323家企业作答,其中采取订单关系的企业有177家,占作答数的54.80%;合同方式的有92家,占28.48%;而采取利润返还合作方式与股份合作方式的企业各有11家,都仅占到3.41%;还有991%的企业采取其他方式。一般而言,订单合同方式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特征,属于稳定性差的半紧密型联结方式。相比于订单,利润返还与股份合作方式可以稳定龙头企业原料来源,降低企业与农户联接成本,更有利于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可见目前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采取较浅层次的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还未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这也是制约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因素。

  (三)企业家文化素质偏低,技术骨干人才短缺

  在对法人代表受教育程度作答的344家企业中,有107家企业法人代表文化程度在中专以下,占31.11%;131家是大专水平,占38.08%;106家企业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31.42%。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家文化素质不高。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由农民创办起来的家族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家小农意识强,对外来文化或创新思维接受速度慢,并缺乏总体战略思考,难以将企业成立初的资源与地缘优势转化成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员工素质问题的调查中,有355家企业作答,这些企业的职员总数为48064人,平均每家企业135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共4290人,占职员总数的8.93%,平均每家企业仅13人。技术人员6096人,占职员总数的12.68%,每家平均只有17人;管理人员5206人,占职员总数的10.83%,平均每家为15人。

  总体看,龙头企业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员工较为欠缺,调查还发现,技术人员流失问题普遍发生,特别是骨干员工的稳定性差,企业内部还存在员工流动性强、不易管理而导致的企业生产不稳定等问题。根据欠发达地区现实情况,多数企业都远离市区,环境不优、待遇不佳,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加之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留人机制,人才停留时间短,人力资本贡献率普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缺乏名优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品牌问题的调查中,有140家企业没有创立品牌,占作答数的39.66%;有213家企业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占到60.34%,其中57.51%的企业创立的品牌属于地区品牌,国内品牌的企业占39.41%,只有3.08%的企业创立的是国际品牌。龙头企业虽有创立品牌的意识,但缺乏全国知名品牌,更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名优品牌。究其原因,一是龙头企业受资金、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产品品质不高,上档次的产品不多;二是品牌推介和宣传方式滞后,宣传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多数广告只宣传产品本身,并没推介品牌;三是很多龙头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阻碍了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国内外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据调查,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占比不到10%,75.42%的企业没有产品出口,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比例偏小,出口创汇不足。且50%以上龙头企业的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在10%以内,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有限,很难在更大范围带动更多农户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拉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五)自主研发能力弱且企业间存在差距

  在调查的企业中,设有自主研发部门的龙头企业有112家,占作答数的31.2%,未设立的企业有240家,占68.18%。90%的国家级龙头都设有研发部,而省级和地市级龙头单设自主研发部的比重分别只有33.98%和33.50%。此外,仅有3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中80%的拥有该类技术,省级龙头中有39.81%的企业拥有,而地市级龙头中仅27.50%的企业拥有,不同级别龙头之间差距明显,尤其是市级及以下龙头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拥有程度偏低。国家级龙头由于经济实力与管理能力较强,有能力在税后利润中拨出专项资金设立自主研发部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占主要部分的省市级龙头企业则相对欠缺,导致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水平总体不强。

  (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分析认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需要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其二,需要扩大经营规模的投资资金;三是用于农产品收购的短期周转资金,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集中,时效性更强。根据调研结果,8827%的龙头企业存在资金困难,且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企业占70%以上,其中季节性短缺的占71.69%。另外,近期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企业有210家,共需要资金63.84亿元,其中企业能够自筹的资金共25.44亿元,资金缺口达36.66亿元,占计划总额的57.43%,缺口较大。

  多数龙头企业成立时间较晚,加上易受自然风险、市场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龙头企业资本利润率普遍较低,342家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9.76%,自我积累能力不足,难以获得长期稳定利润,使得龙头企业内源性融资能力有限。此外,有96.03%的企业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且以农信社、农业银行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开拓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凤毛麟角,而民间融资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社会监督,6743%的龙头企业没有进行过该类融资。龙头企业过度依赖金融信贷供给现象明显,融资渠道单一制约了龙头企业对资金的正常融通。

  三、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龙头企业战略升级与管理创新

  首先,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集团,使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中,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其次,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不景气的企业盘活资本存量,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要素组合快速扩大规模。三是完善并创新内部运营制度,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进企业发展壮大。此外,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利用优势资源与机遇吸引发达地区有实力的财团和农产品生加工企业向该地区倾斜,使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向边远地区扩散。

  (二)深化农企间利益联结机制

  从外部讲,可以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参与产业化程度高、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强、出口创汇额度大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业务脱离农业、带动能力不足的企业,取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格,使之不再享受扶持政策。从内部讲,龙头企业在不断完善现有订单及合同契约制的基础上,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生产要素参股入股,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此外,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衔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龙头企业可以适当地向多形式的合作服务组织倾斜。

  (三)注重人才培育与科技进步,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区内人才难以流动与人才向区外大量流失的“两极化”现象严重。因此,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优惠政策用活“存量”人才,规范科技人员服务龙头企业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同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设立农业产业化人才奖励基金,以吸引国内外管理和技术人才,并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竞争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应积极利用自主研发部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加强建立区域品牌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借助一些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有效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窄一直是欠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对此,龙头企业需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拥有的资源禀赋,克服自有的弱质性,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此外,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为主的金融机构,需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合理放宽龙头企业融资条件,在资金利率、额度及期限上给予适度优惠,并指导区域探索建设多元化金融服务机构,优化融资结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五)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向外发展

  落后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长比发达地区要困难得多,尤其一些新生长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都较差,再加上发展环境不优,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很容易在成长期短折。所以,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扶持与适宜的环境,因此,相关部门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如完善科技、信息、人才及市场流通服务;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为龙头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多采用引导、鼓励和指导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此外,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招商引资、引进人才、为企业对外交流创造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围墙”之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及其性质思考[J].经济问题,2005(9):44-46.
  [2]高先海.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春玲.对优先扶持我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5):62-66.
  [4]王爱群,夏英,秦颖.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4):48-5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