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危机是指危及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事故或事件。所谓危机管理,也就是为应付各种危机事件所进行的监测、分析、规划、决策以及予以化解的活动过程,其目标是消除或降低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威胁。
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医院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理论的重要实践领域。
我院依据临床使用情况,将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麻醉机、输液泵、注射泵和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列为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重点监管。此类设备,由于其应用对象的特殊性,一旦在使用中突发故障,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是医院危机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危机管理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很多危机管理专家都推崇最基本的 3 阶段模型,它是结合时间序列进行的,即危机前(Precrisis)、危机中(Crisis)和危机后(Postcrisis)3 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子阶段。危机前阶段的主要管理目标是防范危机的发生 ;危机中阶段是化解危机,降低损失 ;危机后阶段则是总结经验教训,转化危机带来的影响。本文即以该模型作为理论工具,对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 应用过程
1.1 “危机前”阶段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我院在预防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发生故障方面的原管理方式进行剖析,发现主要存在 2 个方面的缺陷 :① 缺少设备状态标识,令使用者无法随时了解待用设备状况 ;② 预防性维护不足。于是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定制设备状态标识牌。定制了绿色、黄色、红色3 种设备状态标识牌,粘贴在每台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上的明显位置,并可随时进行更换。其中,绿色“正常运行”标识牌,表明设备全部功能正常,处于待用状态 ;黄色“限制使用”标识牌,表明设备部分非主要功能故障,可在限定条件下使用,但需尽快报修 ;红色“停止使用”标识牌,表明设备有故障,禁止使用,需进行维修。
(2)要求临床使用科室每日填写设备使用情况记录。临床科室作为医疗设备的使用者,对设备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设计了《医学装备使用情况记录本》,要求临床使用科室每日检查各台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填写记录本,以确保设备状态标识能够根据情况及时更新。
(3) 完善预防性维护制度与流程。 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减少设备损坏、降低维修费用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医疗器械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从维护方法、维护内容和人员配置 3 个方面入手,完善了预防性维护制度与流程,切实保障预防性维护工作及时有效。
在维护方法上,除了依托使用科室做每日自检,还整合了计量强检、定期质控和常规保养 3 种方式。计量强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对我院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实行周期检定,监护仪、心电图机等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检定周期为 1 年 ;定期质控是由医学工程处对设备的各项参数指标实施检测,按照不同设备类型的风险评分,测试周期分为半年或 1 年 ;常规保养是由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清洁、基本性能检查等工作,通常执行频率为每半年 1 次。计量强检、定期质控和常规保养,依据具体设备的不同情况在时间上交叉进行,这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能确保每台设备每季度至少维护 1 次。
在维护内容方面,为了做到标准统一,编写了《急救及生命支持设备质量控制技术规范》、《除颤仪日常保养规范》、《监护仪日常保养规范》等技术规范。为了方便管理和记录,还制作了设备维护记录牌悬挂于设备上,在每次维护之后由工程师填写,填满后收回存入该设备维修档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均有据可查。
在维护人员配置方面,鉴于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采取了全员参加、分区管理、责任包干、技术分级的策略,即全部临床工程师都参与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常规保养工作 ;每个工程师分管几个临床使用科室,负责科室设备的常规保养,督查科室自检、账物核对等工作 ;定期质控则由专业主管工程师施行。
1.2 “危机中”阶段
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发生故障时,处理的一般流程,见图 1。
由图 1 可知,流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找其他科室或医学工程处借用”,因为它发生的条件是“急用”,而原有应急环节存在流程不清、操作性差的缺点,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优化和细化。
(1)健全《医疗设备紧急调配制度》。《医疗设备紧急调配制度》从准备工作、预案适用范围、调配方案、对影响调配的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在调配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三级调配原则,即首先在科室间调配,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医学工程处借用,最后可依情况进行院外调配。
(2)规范应急医学装备库房的管理。医学工程处建立了标准化库房,改善了存储条件,集中管理各类应急医疗设备 ;制定了《应急医学装备库房管理制度》,明示管理内容,如温湿度记录、定期质控与保养、使用记录、库房钥匙存放等 ;修订了《应急医学装备储备计划》,明确储备应急医学装备的名称、规格、数量。
(3)进行实战演练。为了检验调配制度和流程的易用性和实操性,在急诊病房以急救时除颤仪发生故障为危机,进行了应急模拟演练。应急演练不但能找出薄弱环节,促使持续改进,而且起到了扩大宣传、强化培训的作用,确保了医务人员知晓医疗装备应急管理和替代程序。
1.3 “危机后”阶段
目前“危机后”阶段的工作只是将修缮的设备交还使用科室,并未对危机前的影响因素做任何反馈,也就无法对同类危机事件提供预控的经验。要填补这个空白,就必须从做好故障原因分析入手。
首先,通过维修查找出故障的原因,分析产生危机的可能根源 ;其次,利用检测设备对维修后的设备进行质量检测,评价维修效果,既起到质量监督的作用,又有益于总结维修经验。
只有完成了上述 2 项基础数据的累积工作,才能纵向比较该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维修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维护或报废等处置建议 ;再横向比较同类设备的故障原因与概率,提前构筑预防机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此我院对医学装备实行了条码化管理,配合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数据存储与统计。
2、 应用效果
应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我院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方式进行流程再造,经过医院评审的实践检验,证明了本次改进取得了以下 4 方面成效 :
(1)通过使用设备状态标识牌,令操作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设备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而每日自检并填写《医学装备使用情况记录本》,进一步确保了该标识的及时准确,也使设备管理人员强化了责任心,能够对医疗设备的总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医院评审过程中,专家组随机抽查了 200 余台医疗设备,全部标识完备,且与实际状态相符。
(2)预防性维护工作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从以前的疲于应付各类维修,仅能保证计量强检,到现在的通过梳理维护时间,规范质检内容,明确人员职责等措施,确保了每台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能定期维护,记录详实。同时合理分工,也充分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更与临床科室加强了联系与互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维护质量,避免了相互推拖、责任不清的情况。医院评审专家组在医学工程处调阅了多台设备的维护记录,材料充实完整,查找快捷。
(3)通过强化应急管理,明确了调配流程、责任部门和相应职权范围,降低了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故障带来的风险。在医院评审中,专家们在监护室分别模拟了呼吸机和除颤仪突发故障时的应急反应,替代呼吸机于 7 min内就送到现场,替代除颤仪则在 4 min 内送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4)通过信息化管理,记录和分析每台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每次维修情况,总结经验,增加临床操作警示,既提高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加强了医学装备管理的闭环反馈效应,促进持续改进。医院评审专家组在医学工程处设备维修间现场抽查了监护仪和输液泵各 1 台,均能取得全生命周期的维修记录。
3、 总结与讨论
以危机管理理论指导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是将现代管理工具应用于医学装备管理实践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们参照危机管理的 3 阶段模型,对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切实提高了管理水平。在医院评审中,专家对我院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危机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预防,所以危机前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突发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设备本身、配套耗材、操作人员和外界环境影响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危机前”的这些诱因,才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故而做好根因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因此对于危机的应对机制也应分层、分级设置。
对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减少危害,就必须设定层级,明确责权利,从而确保各个环节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执行效率。
“危机后”的学习与转化是危机处置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今后危机的预控,它的效果有赖于危机数据的不断累积。要实现这一目标,医院信息系统对医学装备管理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加强信息管理的流程化、常态化,与HIS 系统更紧密的结合,开发临床使用客户端等工作将是今后改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医疗危机管理[A].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年会[C].2010,北京.
[2] 杨银学,王云.危机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运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6):49-51.
[3] 王丽岩.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4):106-107.
[4] 诺曼·R.奥古斯丁,等.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玲,乔静.加强医院危机管理的方法及措施[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47,364.
[6] 秋莉.高效管理的N种工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79-183.
[7] 王复苏.太平洋医信科技有限公司改编.医院全面品质管理实施手册[K].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91.
[8] 鄢泽松.浅析医院医疗设备维修控制与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7):3126-3127.
1引言1.1选题依据。笔者之所以将对工业炉设备的管理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学位的论文课题,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选题与笔者的工作息息相关。笔者作为一个热能工程师在SWA公司熔铸厂从事工业炉设备管理工作已有五年时间。期间参与了S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