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河北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不足与体系完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5641字

论文摘要  
  就业是安国之策,民生之本。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完善和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它对于促进就业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各项就业政策得到深入的贯彻落实,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河北省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河北省“十一五”期间,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许多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一是在2010年,制定并公布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具有河北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二是河北省积极推动就业援助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大力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同时,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多个,对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援助计划,免费培训城乡特困家庭子女1.8万人,确保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就业机会均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转移就业,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74.1万人。四是不断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工作,开展创建创业城市活动,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3亿元,扶持18.4万人成功创业。五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90万人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劳动者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六是积极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布《河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78%.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处理机制逐步完善,成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20家,受理争议案件8.9万件。
  
  5年来,全省共检查用人单位24.7万户,受理投诉案件3.7万件,追讨工资12.5亿元,补缴社会保险3.2亿元,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26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仍处于高峰,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新增的城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仅能提供85万人左右就业,缺口在15万人左右。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尚不能完全满足新增就业人群的需要。从201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今年河北省有高校毕业生35.5万人,比去年增加近2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而目前毕业生签约率同比下降5%左右。因此,河北省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二、河北省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质量是衡量社会就业工作和高校教育质量的真正标志。由于当前就业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就业领域出现了一些诸如劳动纠纷不断、工伤事故频发、就业稳定性差和职业流动频繁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学者赖德胜、苏丽锋等对2007-2008年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名,2007年全国就业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33.23,河北省就业质量指数为27.49,排名第19位;2008年全国就业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34.81,河北省就业质量指数为30.56,排名第18位。说明河北省就业质量不但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就业质量排名中属于中等偏下。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社会综合就业服务落后,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2011和2012年,河北省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1.3%和9.6%,而同期就业增长率分别是2.5%和3.1%,说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尽管河北省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相比,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就业服务的强烈需求。
  
  河北省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机会、比例以及技工比例都不高,创业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就业能力不强。
  
  2012年河北省大中专在校生数量210.3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9%,2011年河北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只占5.33%,河北省教育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在社会各类就业培训以及技工人数和比例方面,河北省受访群体有14.3%表示没有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创业服务,高于周边省份4.6个百分点。在“创业培训”一项中,周边省份28.7%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而河北省仅为17.5%.总之,教育水平较低和就业培训不足,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和保持就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稳定性不高。
  
  2012年,河北省第三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占 比30.81%,低 于 第 一 产 业 的34.91%和第二产业的34.28%;2011年,全省制造业就业比重 约20%,比 例 偏 高;2012年 河 北 省 城 镇 就 业 比 重29.9%,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河北省就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传统制造业吸纳劳动力较多,说明劳动生产效率不是很高,而城镇就业比例较低反映出城镇对劳动力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员工整体离职率为16.7%,2013年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企业员工离职率可能更高。新生代离职率相对较高,“85”后员工离职率为22%,“90”后员工离职率高达30%以上,而大学生半年内离职率更高,为38%.河北省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今企业员工离职已是普遍现象,频繁跳槽不仅发生在城市白领阶层,而且河北省农民工群体也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2012年河北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50.8%.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河北省就业稳定性不是很高。
  
  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大,工资增长缓慢,劳动所得在要素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
  
  2011年河北省年平均工资36 166元(全国年平均工资水平42 452元),在全国排第17位,增幅6.3%(全国平均实际增幅8.5%),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河北省的工资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北京年平均工资为56 061元,上海51 968元,浙江46 660元等。同时,河北省劳动者工资在不同行业、所有制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河北省2011年GDP增长率为11.3%,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工资增长幅度。
  
  近十几年间,河北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总体呈回落状态,2011年为7.47%,较1999年的8.82%回落1.35个百分点,说明劳动所得在各类生产要素分配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够高,保障能力有限,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救济以及对残疾人的优抚安置不到位。到2012年末,河北省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949.12万,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6.50万,两项合计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92.1%;河 北 省 参 加 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的 人 数 是906.82万,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4.2%.这与预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一些新生代人员,如高校毕业生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参保率不够高,还有一些私企未给职工参保。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医疗、养老保险的比例更低,只有大约10%左右,参加新农合和新型养老保险的比例也不到10%.
  
  2012年,河北省参加工 伤 保 险 人 数 为694.81万,其 中 高 风 险 企 业 职 工115.71万,只占采掘、制造、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就业人数的54.1%和9%.另外,目前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转移异地接续仍然困难重重,影响了劳动力的跨地区合理流动,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升。河北省从2011年7月1日起,各档次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 100元、1 040元、960元、860元,显然与当前各地区的平均工资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需求。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目前残疾人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就业渠道不畅、各种福利型企业还比较少等,导致残疾人就业率非常低。
  
  通过调查问卷,河北省在劳动就业服务方面存在五项不足:一是在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评价中,全省情况是满意率80.3%,认为不满意的占比19.7%.二是在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服务方面也有较大差别。唐山35.5%受访者认为,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创业服务,而邯郸、衡水、沧州仅为5%.三是政府在劳动关系方面提供的服务显著不同。张家口32.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享受到此方面的服务,其次 是廊坊,比例 为24.7%.最低的是邯郸 只有9%.四是就业援助方面,有的地市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享受到服务。最高的是张家口,为57%,其次是唐山,为52.4%.五是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提供的服务有的地市明显不足。认为没有接受培训的是唐山,为63.4%,其 次 是 张 家 口,为54.9%,之 后 是 邢 台,为53.3%.由以上数据可见,河北省各地市劳动服务工作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局面急需得到改观。
  
  三、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劳动就业服务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覆盖水平
  
  一是依托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覆盖全省的就业失业信息监测平台,适时发布就业需求和失业预警信息,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与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工作,统一印制、简化手续、实名登记。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警示信息。二是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加大技能就业扶助、公益性岗位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鼓励企业吸纳社保补贴力度,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随时出现,随时安置。开展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供特殊人群就业服务效率。三是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免费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等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法制化建设,加大公共就业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和政策普惠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实施基于成本分担的差异化就业公共政策
  
  基于公共服务的外部性,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承担大部分就业公共服务成本。特别是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初期阶段,政府为转移人口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对城镇化和市民化的推动具有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基于事权和财权的统一,需要考虑中央政府、异地城镇化流入地政府和本地城镇化地方政府采用差异化的公共政策。
  
  异地城镇化主要涉及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跨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意义重大、外部性较强、流入地政府支出压力较大的地区进行补助。流入地政府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在人才交流场所、就业培训、就业保障等方面承担主要责任。本地城镇化进程中,建议政府在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地方转移的支付力度,设立省(市)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金,主要用于本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保障等方面。同时,要考虑城镇化政策的过渡性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的选择性,以提高公共政策效能。
  
  (三)对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
  
  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加强公共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普及计划,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培训费补贴,并对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组织所有企业技能岗位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对农民工、失业人员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加大对贫困地区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力争有培训需求的人员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使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不低于15%.
  
  (四)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以企业集体协商为主体,以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为补充,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推动劳动者实现更加稳定的就业。全面推进实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动态监管。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维护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到位、责任到人”的监察执法监控网格和“信息准确、数据齐全、资源共享、实时监控”的网络信息系统,实施分类监管和动态监管,完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办理协查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案程序,提高争议处理效能和专业化水平。健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处机制。
  
  总之,河北省应该继续高度重视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退役军人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杜莹.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18).
  
  [2]赖德 胜,苏 丽锋.我 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3]许红军.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思考[J].企业文化(下半月),2012(4).
  
  [4]吴江,王欣.公共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J].城市问题,2012(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