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建立发展概述及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3742字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共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吴起,从此开始了党在延安 13 年的艰辛历程。13 年里延安这块黄土地培育了党,党也给这里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同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北自近代以来发展相对滞后,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较为严重,妇女一直生活在丈夫和婆婆的欺压之下,而共产党的到来改变了妇女的地位。1937 年 7 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立的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便是其中较为鲜明的例证,由此窥见,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一、女大创办的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动员最大多数的抗日力量参加到抗战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动占当时人口半数的妇女同志参战便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如何将广大妇女有效的组织起来,成为共产党在妇女工作开展方面的首要问题。抗战爆发前,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组织是只有雇农、贫下中农的妇女才能参加的妇女代表大会。但由于雇农、贫下中农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教育,知识水平较低,政治参与素养匮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联合各阶层女性同志,尤其是培养一些优秀的妇女干部成为当务之急。不管是从抗战的角度还是从妇运方面来讲,建立一所专门培养妇运干部的学校是形势之需。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对女性的教育,早在 1922 年 2 月 10 日就在上海创建了平民女校,但由于经费等原因于 1922 年底停办。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形成了全国的抗战中心,大批男女知识青年冲破阻碍奔赴延安,到 1938-1939 年间进入高潮。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统计,1938 年 5 月至 8 月,经该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 2288 人,全年总计有 1 万多名青年从这里获准去延安。这其中有大量是女青年,使得延安女子大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受众基础。

  二、女大概述

  1、女大的建立

  女大坐落在杨家岭和王家坪之间的一座山坡上。1939 年 7 月20 日下午 3 点女大的开学典礼在延安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同志都全体出席,还有前方回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还有印度援华医疗队安德华队长。”[1]

  大会由女大政治处处长兼干部科科长孟庆树主持,会上中央妇委书记、女大校长王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女大现在办起来,将来还要维持下去”最后,他以“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2]这句极赋号召力的话作为结束语。随后周恩来也作了简短而精彩的演讲。

  2、女大的校训、宗旨及教育方针

  女大校长王明在女大开学典礼的讲话就说到:“女大的校训是‘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宗旨是“以养成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3]从女大的宗旨和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出她要培养的就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为革命和妇女运动工作的妇女干部。

  3、女大的学员、教员、班级建设和课程设置

  女大学员构成主要有三个部分,其中大部分是从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辗转而来的;有一部分是从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延安的各种训练班中转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陕甘宁边区各地女干部中招收的。“她们分别来自 27 个省,包括台湾籍 2 人,也有印尼、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归国的华侨,还有两个朝鲜女青年。学员中知识分子占 80% 以上,其余为军人、工人、农民等,年龄最大的 34 岁,最小的 13 岁。”[4]

  根据学员文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高级班、普通班、特别班、陕干班四个类型。

  女大的课程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科目有:马列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党的建设、妇女运动等,属于理论型的基础课程,给学员普及和提高理论知识。从必修科目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学习的重点是为革命和妇女工作做准备。而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实用性较强的,符合女性特点的科目。如:缝纫、师范、戏剧、音乐、新闻、外语等。选修课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两至三门。选修的课程除了上课听老师讲以外还要进行实习。

  从女大学员的来源、班级设置及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女大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的入学考试,学员的年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别,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女大特殊的教育目的。

  4、女大的学习情况及实践活动

  女大的学习条件很差,不管风吹日晒都在露天上课,自备坐凳,并起双腿当课桌,染料兑水当墨汁,用沾水笔和麻纸做笔记。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女大还邀请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分别作妇女解放运动、白区地下工作、监狱斗争等专题报告。以启发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一些中央首长也常来女大作报告。如:毛泽东、张闻天、博古、朱德、彭德怀、周恩来等都到女大作过报告。

  女大是以专门培养妇女干部为目的的,所以在教育方面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1939 年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对边区施行经济封锁。为了减轻危机并不给当地的老百姓增加负担,毛主席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女大积极响应,和男同志一样上山开荒,好多女同学没有参加过劳动,一天下来,手上起了泡,但大家都坚持劳作。后来,考虑到女性的身体特点,改为手工生产,缝衣服、做鞋子、织毛衣等。

  自 1940 年起,女大派出不少同学深入边区各县参加工作,边学习边实践。例如薛明、丁雪松、白琳、夏革非等分头到各县帮助搞选举,建立“三三制”的地方民主政权。1941 年,中央边区派邵清华到安塞县任县长,由女大高级班学员章岩、路岩、李藴辉协助工作。此外,女大学员还组织妇女工作团深入到农村与广大农民接触,了解情况、宣传抗日、调和家庭关系等,部分女大学员还参加了边区的征粮活动等。

  三、女大的影响

  1、促进中共政权建设

  女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大量实际工作的锻炼,女大学员为中共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方面女大把对学员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学员经常参加边区的政治活动、听首长讲话,政治立场明确,更好的理解与协助中共抗日。另一方面,从 1939 年起,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边区经济相当困难,而女大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办起来的。建校初,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开荒自救”的口号,上山开荒,后改为手工劳作。1940 年 3 月女大开办了手工业工厂,做衣制鞋和制作一些简单的药丸儿送往前线,自己养猪种菜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边区财政的紧张,支援了中共对日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事业中也能看到女大学员的身影,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建国初期,各省的妇联主任中也有一批女大学员,如:宁夏的苏冰、陕西的李晋昭、四川的王腾波等。除此之外,女大的学员也有分配到各机关从事行政工作的,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也是女大学员,许多女大学员在建国后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据统计,她们中有近 10 名部级干部,80%的都是司局级干部。[5]

  2、推动边区妇女解放运动

  女大存在的时间较短,对全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作用和影响有限,但它对陕北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女大在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中也处于领头地位。

  1940 年初,女大率先发起成立了“延安各界妇女宪政促进会”,1 月 17 日,召开了延安女界 2000 多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大会发出《告全国姐妹书》,将延安妇女要求参政议政、男女平等意见公之于众。

  女大在延安妇女工作中起着带头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国妇女解放运动起了表率作用。陕北地区的妇女基本没有接受过教育,女大学员通过深入到农村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道理,参与调解家庭纠纷,规劝婆媳和睦,使陕北地区的许多妇女摆脱了封建枷锁。

  3、催生革命家庭的组建

  红军到达陕北时,许多共产党员没有成家,大批红军的到达使得陕北地区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样一来女大理所当然的会吸引众多男性共产党员的眼球,冯光晋在《情系延安女大》中回忆到:“晚饭后和星期天许多学生漫步在延河边……河对面有些单位,如中央党校的学生也常在河边散步,多数还没有成家……他们总想在女大找到意中人,所以常常隔河相望,后来他们不少人在女大找到了伴侣。”[6]

  女大学员与共产党员结合成为革命伴侣,这不仅解决了不少共产党员的个人问题,而且也使许多女大学员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如:中共老党员贺龙与女大学员薛明结为革命伴侣,林伯渠与女大学员朱明,谢觉哉与王定国,邓小平与卓琳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四、结语

  女大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但它达到了起初的要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以及为妇女解放运动培养妇女干部的教育目的。革命时期女大学员从事革命事业与妇运工作,建国后,她们又奔赴到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随着经济与教育事业地不断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女大却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记忆。我们更应该秉承女大精神,努力学习,为社会、家庭与自己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 . 新中华报 [N].1939.7.25(3)。
  [2] 毛泽东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N]. 新中华报,1939.7.25.
  [3] 王明同志在女大开学典礼上的报告(续)[N]. 新中华报,1939.8.11(4)。
  [4] 纪念延安女大五十周年编委会 . 延安女大-纪念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建校五十周年 [Z]. 纪念延安女大五十周年编委会,1989.
  [5] 梁怡 . 延安女子大学评介 [J]. 抗日战争研究,1999(2)。
  [6]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北京校友会编 . 延水情-纪念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成立六十周年 [Z].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