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组织行为学论文 >

全国篆刻社团形式堪忧的主要原因及出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19 共2887字
论文标题

  篆刻社团的发展无疑是20世纪初期至今篆刻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 是篆刻专业化、 社会化、 公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西泠印社成立至今, 百余年间, 篆刻社团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 无论从属于何种体制, 在群体交流中构筑了篆刻艺术大厦. 遍布全国各地的篆刻社团逐渐改变了古代文人雅集的临时性, 而走向了具有明确社团宗旨和特定艺术追求的社会组织机构.

  然而, 任何社团组织形式的出现, 均会受到门户之见、 职级安排等非艺术内容的影响, 篆刻社团也不例外. 尤其在当代社会, 市场经济的冲击、 体制的限制、 现实的逼仄, 全国篆刻社团形式堪忧. 一些篆刻团体在受到资金、 场所、 专职人员等的限制下, 既无力开展相应活动, 也更难以形成凝聚中心, 基本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甚至有不少社团已偃旗息鼓, 徒有结社之名, 无活动之实. 究其缘由, 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物质条件的不足

  古语云: "人不可以不学, 学又不可无会. 不学则孤陋寡闻, 无会则团体涣散." 团体的魅力一直为中国传统文人所向往, 作为团体, 只要 "两个以上的成员之间存在着基于共同目标和规范的集体情感,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相互作用稳定下来和延续成为可能, 并具有组织性的社会单位." 团体一旦组建, 就需要资金、 场所和政策上的支持.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社团的运作主要依靠来源微弱的会费, 致使大部分社团难以为继.

  另外, 每一次活动或会议的场所, 甚至小型活动都可能成为印社的一大难题, 而且社团工作人员全是业余, 工作起来十分吃力. 人员编制也极为有限, 现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团体, 使得社团的发展后继堪忧. 实际上, 物质条件直接决定了篆刻社团的发展, 也成为了篆刻社团发展最大的外在瓶颈.

  2 社会认同的偏颇

  篆刻艺术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看做雕虫小技而不屑一顾. 常常被书家称为 "个体艺术"、 "书斋艺术", 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雕虫小技", 只是艺术学科中的一叶扁舟、 冰山一角, 不能作为主流艺术. 当然, 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和篆刻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 篆刻在早期只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手艺活, 不能称之为艺术.

  虽后来进入书斋, 但书家也只是将其融于书画之中, 或放于案头把玩, 不会有篆刻者愿意花精力对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即使有个别这样的研究, 也决计得不到学术界应有的反映, 甚至是一般的关注.

  的确, 篆刻艺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属于一个较为弱小的部门, 但一门学科和一种艺术的发展, 首先应取决于被社会公认的程度、 处于怎样的地位. 当下社会, 几乎各个艺术门类都有独自的专业协会、 专门团体, 呼声较高的当属 "美术协会"、 "音乐协会"、 "作家协会"、 "书法协会" 等, 却唯独不见 "篆刻协会" 的出现. 后来虽在 "书法协会" 中专设 "篆刻委员会", 然此种风靡一时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如同隔靴搔痒, 有牵强附会之感. 篆刻艺术几乎无法摆脱 "依附" 的阴影, 使其在原有的格局中几乎无法走向独立. 甚至 "西泠印社" 这个百年老字号亦不能幸免. 在这种情况下, 便曾有了西泠印社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声音.

  各地的文联系统难以出现印社的声音, 书法家协会也难以有篆刻家的席位, 文代会、 书代会或文联委员等参政议政的职位中难以体现篆刻群体的整体地位. 由此可见, 篆刻艺术和篆刻家身份难以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3 学术内涵的缺乏

  与其他艺术相比, 篆刻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篆刻社团既没有学术研究资料, 也缺乏印学理论的研究, 社团运行理念过于笼统, 运行模式十分单一. 虽然大部分印社举办活动有篆刻讲座、 小型展览、 交流切磋, 但其中不乏一些篆刻社团举办活动单一, 质量不高, 更多的是聚餐和家庭拜访, 甚至是大量依附于书画活动, 成为配角. 显然, 任何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支持, 否则, 徒有其表的雅集是难以深入并得到社团成员的持续支持的.

  还有, 一些篆刻社团的骨干人员为了盲目适应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打着 "创新" 的旗号对传统进行恶意诅咒; 也有一些人员缺乏时代意识, 一味食古不化地在那里抱着 "传统" 对创新进行攻击. 当前的篆刻社团正面临这样的可怕结局, 结果反应到创作上, 表现出草率残泐、 漫漶粗陋的风格, 违背法度.

  更有由展赛的 "糜烂" 随之而来的 "展厅文化", 使得篆刻家们忽视功力修养, 过分讲究草率的刀法、 乖舛的篆法、 夸张的布局、 精心的做法, 这些 "做法" 无疑影响着篆刻艺术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 学术内涵的欠缺是篆刻社团发展的最大内在障碍, 否则篆刻社团终究会昙花一现, 不可能永久地发展下去.

  4 学科建设的滞后

  近现代以来, 随着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开始步入了学科建设的进程. 自然、 社会科学不必多言, 仅从艺术这一门类包括的美术、 音乐、 舞蹈、 戏剧、 电影等都相应进入了自己的学科范围, 唯独篆刻艺术迟迟未发. 至今, 篆刻教学也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 没有专业的学科构建, 甚至没有一门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模型.

  再来谈谈科研体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颁布关于实行 《授予博士、 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位、 专业目录》 的通知, 认定 "美术学" 为一级学科, "书法" 为二级学科, 至于 "篆刻" 还属于无名学科, 后来经增补后被笼统地归为 "书法学科中的其他学科". 由此可见, 篆刻在短时间内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是难以实现的.学科建设的滞后, 自然会影响篆刻艺术的整体发展, 作为篆刻社团也无从得到专业上的支撑和人才上的培养.

  5 市场理念的落后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艺术的市场理念化虽然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但艺术市场的健全和发展是一门艺术得以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 篆刻作为传统艺术, 其传统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尤其在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催生了大量的以 "快" 为主的新型文化模式, 人们对 "快" 的热衷乃科技时代 "工具膜拜" 的一种表现, 而篆刻却还未跟进市场的发展, 尚未有效介入到生活.

  在当前经济生活方式下, 篆刻已沦为不被主流社会看好的艺术门类, 大多数篆刻家的付出与回报远远不成比例. 不介入市场恐怕会让自身变得更加弱小, 更难以完成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所以, 篆刻艺术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采取合理智慧的方式主动介入社会文化生活.

  可以说, 物质条件的不足是制约篆刻社团发展的外在障碍, 学术内涵的缺乏、 学科建设的滞后、 市场理念的落后则是篆刻社团的内在阻力, 也因此导致了社会认同感的偏颇. 对于篆刻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 可以将篆刻社团纳入文联系统, 并且成立全国印联, 开展专业展赛、 学术研究、 印社评选等相关活动,推出名家和新人, 评选优秀印社, 推动篆刻艺术的专业化之路, 助力篆刻社团的规范化, 积极引导印社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 在美术学院或研究单位成立篆刻专业, 做好印学人才的储备工作; 第三, 可以适当吸纳一些社会资源的参与, 提升篆刻社团的社会影响力, 开拓艺术品市场, 使篆刻社团成员的艺术作品逐步市场化; 第四, 建立篆刻史料馆, 为研究当代篆刻艺术思想、 流派、 风格、 艺术家、 工具等提供基础条件.

  结语

  总的来说, 探索篆刻社团的发展空间, 探索更为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扶持机制, 将是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课题之一. 无论是篆刻团体发展和社会学研究, 创新与突破都是一种使命的必然, 进行篆刻的空间拓展研究和架构必将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组织行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