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社团和社团文化
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将大学生社团定义为: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社团以文化的形式,规范社团成员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的共同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大学生社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能产生明显的互动效应,社团已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团组织的人数占 82.1%,大学生社团组织特征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方面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社团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校社团多样性和规模化发展,学生社团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社团的自发性、群众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部门管理现象;社团经费不足,为了维持运行,拉赞助、搞商业性活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需求不同,相互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功利化、官僚性等因素也造成了公益类社团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压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精神和个人创造性也得不到全面的展示。
三、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高校社团成员是年轻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而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它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团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社团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因此,高校在发展社团的规模、数量、影响力,以及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优秀社团文化的传承,努力解决社团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将社团打造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广阔舞台。
(一)发挥社团组织功能
从功能要素来看,社团成员在特定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围绕组织目标行动,实现社团组织的社会化功能,是社团组织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以育人为目标。高校社团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导向的社团目标,是高校社团存在的逻辑基础。社团意识可以主导大学生的思想,要把社团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个规范的育人流程中,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断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相契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一专多能”意识,也是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此外,建立目标管理体系,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使社团的组织目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平衡,能有效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加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集体性是社团文化的本质特征,社团组织的整合是靠群体内形成的文化发挥作用。任何层次的社团成员,不管是管理者、社长,还是普通的社团成员,既要习得该社团的文化模式和观念,还得被组织赋予某种角色。从社团成员方面来说,应具备文化认同感,认同感越高,组织归属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就越强,对社团就有理性的期待感和责任感;从社团组织方面来说,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求,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激励理论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是保持社团凝聚力,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目前高校社团多采取团委领导、社团联协管,挂靠某一学院的管理模式,导致名义上双重管理,实则上无部门管理的现象。高校社团应以全员育人为理念,高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教学口和学工口之间、班团组织和党组织之间,都需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社团要善于整合校内外的有利资源,实行立体化全方位渗透式的运作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有效性。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需体现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应尝试走出校门,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扩大学校和社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社团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应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积极寻求创新,打造既具有本校专业特色,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社会价值的品牌社团。高校社团应大力开展公益性活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社团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挥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
(二)规范社团组织程序
从组织程序上看,社团组织的成立、发展、合并和退出,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周期性过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有助于社团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高校社团的产生需符合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应尝试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在追求社团组织多样性的同时,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增强社团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严格社团审批制度,以慎重、择优的态度对申报的社团进行可行性调研和必要性论证,确保高校创立的每一个社团都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社团的发展壮大需要内外环境的相互协调。高校需进一步优化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将社团工作纳入团委、院系、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中来,积极提供资金、场地等物质保障,同时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做到管理和服务兼顾、硬件和软件兼备,形成全校育团的良好氛围。高校社团也需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建立健全社团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社团成员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秩序;善于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社团与本校、兄弟院校和社会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不断扩大社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高校社团成员的进出,需有严格的标准加以约束。高校社团组织的自发性、群众性特点,造成社团成员流动性过大的弊端。目前高校社团“进出不设卡”,社团管理结构和人员常处于不断地重组之中,不利于社团的稳定发展。
社团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点,对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团应制定严格的成员进出标准,制定纳新条件和招聘程序,量才录用;制定社员发展和培训计划,既要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又不能忽视对普通成员的培养;实行考核制度和社团成员淘汰制度,保持社团组织的活力。
对高校社团的共建或退出,需有开放包容的气度。社会在不断变迁,社团文化也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高校社团是开放性的社团,当社团文化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高校应予以全力扶持,繁荣壮大;积极倡导社团文化共享,社团间加强沟通和联系,合理共建,相互吸纳文化精髓,互利共生,甚至合二为一;实行社团考核制度,与社会文化对接,对运作不良的社团或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社团予以注销,理性退出。
(三)统一社团组织行为
从组织行为上看,社团组织成员应按照角色定位,协同完成特定的组织活动,确保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并最终将社团文化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社团成员应明确自身在社团内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个体行为将对整个社团组织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个体行为决定着社团组织行为,反之社团组织行为也会调节和影响个体行为。此外,有效的领导行为,也能实现高效的社团组织行为。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个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是不可分割的运作系统,是提高高校社团活力和效能的根本前提。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首先应明确自身“社团人”的角色定位,保持个人目标、利益与群体目标和组织利益的一致性;社团组织也要正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行为科学理论和激励理论的运用,满足社团成员的发展需求,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团的和谐发展。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应以统一的价值观念为准绳。
价值观念是社团组织文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组织有效性”的根本体现,社团成员应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社团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吸收社团文化信息,将社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树立社团文化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把握社团组织发展方向。社团成员应主动将社团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自觉践行社团文化,用以指导自身的行动,实现社团文化的辐射性效应。社团文化是隐性知识,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要予以充分挖掘,传承社团理念和社团精神,将活动中体悟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不断提升思维、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为从校园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题目:企业管理制度的诞生、发展及重要作用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企业管理制度定义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诞生、发展及演变三、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1、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2、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3、企业制度是企业...
第2章理论基础与假说发展2.1理论基...
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不仅是外部产品的竞争,还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自身形象的竞争。从企业的整体运营角度来看,在占据市场份额时,也应该重视企业的品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从人类的行为来考虑分析,应该积极地应用组织行为学,使...
在中国高等教育过程中,能够根据高校学生的成长过程和集体生活需要,运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组织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真系统地研究学生组织行为管理问题,创建学生组织行为管理科学体系,还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
人是企业组织中最活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由于人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决定了个体行为方向不一,强度大小各异,与组织发展目标契合度千差万别,为此,如何改善和提升员工行为绩效,...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社会转型加速的关键时期,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大量存在,特别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形势下深入分析持续创新力对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重要影响,是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
1引言凝聚力对于一个群体或者团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以往的关于凝聚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凝聚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上,也就是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凝聚力的后果研究,而关于凝聚力的前因研究较少。相关的文献表明领导行为对于团队绩效和凝聚力的影响显著[1],但...
一、社会组织:概念的界定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志愿者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NPO),主要是指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且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组织。相类似的概念还有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在我国,社会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侧、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它以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内容,通过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取得...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和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自由发达程度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的客观需要。从重塑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角度来讲,社会组织有助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