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使用中的交际问题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6708字
二、社会化媒体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缘起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新闻学院的谢文静博士对西方社交媒体的研究做了综述,她发现西方传播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交网络、手机使用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着以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样本选择过于单一(以大学生为主)、以及着眼于某一种具体的科技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等不足之处。
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采用了经典的Lasswell 5 W模型做框架,将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按“传播者”“内容”“受众”“渠道”和“效果”五个环节,分别回顾和评估。在五个环节中,受众研究最为热门,主要描述了中国社会化媒体受众的三个特征:海量人数、不均等参与、两极化观点(polarization)。然而,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受众研究的难题,如受众的真实身份、“被动受众”(passive audience)和“不活跃受众”(inactive audience)。
本文选取社会化媒体之一-微信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微信相较于其他社会化媒体,其人际传播属性突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从微信切入探讨它给人际交往带来怎样的影响更有针对性。
微信主要被用来聊天或者是关注朋友圈,用户用它来沟通、交流,维系当前的人际关系。目前国内关于微信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主体论,主要分析微信的基本属性、传播特性;其次是功能论,集中探讨微信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这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微信发展初期,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第三类研究是近两年的热点,突出体现在应用层面,探索微信在商业、政务、教育等领域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微信从2011年诞生至今,已经过了4年多时间,在这期间,学术界主要探讨了它是什么,如何用这个平台来营销,但对于这个社会化媒体和平台会给使用者带来什么影响,从价值层面对微信进行反思的研究却并不多。
诚然,微信使人们交往的广度得以极大扩展,六度分隔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中。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交往的深度是否随之增加?基于此,本文尝试从4个具体问题入手:一是,为什么有人一遍遍刷朋友圈;二是,为什么有人频发朋友圈;三是,为什么有人在朋友圈频繁点赞;四是,为什么朋友圈中多是均质化的信息?通过逐一分析这些现象,本文试图回答“微信给使用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什么”这一问题。
三、微信朋友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
(一)频刷朋友圈:“遥在式围观”取代面对面人际交往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置身信息海洋中,我们依然感到信息饥渴。作为一个个孤立存在的原子化个体,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获知我们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家人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是吃喝玩乐、无关痛痒的“垃圾信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随时随地的刷新朋友圈。2015年6月1日,腾讯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中国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6亿。[7]以至于其创始人张小龙都担心用户在微信里花的时间太多,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尽快离开微信。
用户为何如此依赖社交媒体?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看,工业化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因血缘、地缘关系而塑造的一个个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有各自相近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集体记忆,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加剧了这种震荡。传统共同体陷入危机,身处其中的个体沦为孤独的原子,孤立、焦虑而茫然不知所措。
费尔巴哈曾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困境在于,一方面是现代性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离散与疏离,另一方面作为现代性之主体的人又需要在和同类的交往中生存下去。城市化使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从社会学角度看,居民人数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意味着个体间缺乏熟悉了解。彼此接触的都市人都是典型的高度分化的角色。为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得依靠更多的人。在拥有更多个体的共同体内,人们彼此不了解,无法聚集在一个地方。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人们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面对面地和朋友、同事交换信息,了解各自近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这些信息,因为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会给交往决策带来风险。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体的间接作用相互交流。
社会化媒体为我们再造了一个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电子空间,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突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我们随时可以获知周围人的动向。微信朋友圈满足了用户对社交信息的需求,无法判断是否在线的设置使得我们可以随时躲在角落里“窥视”周围人的一举一动,看到朋友圈里源源不断的更新,心中似乎满足了、踏实了。我们不停地追逐着朋友圈里的每一条更新,至于这些信息对于自己究竟有何益处,没有过多思考。手指经常脱离大脑控制,不由自主地点开朋友圈、机械地滑动屏幕。刷屏正日益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我们依赖朋友圈的刺激帮助我们构建和理解日常生活经验,这种依赖程度几乎将我们全方位置于微信的影响之下,并产生恶性循环。对于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的用户来说,越刷屏,越孤独,看到朋友圈里别人生活得“丰富多彩”,更加感到焦虑。事实上,这种“丰富多彩”也只不过是每个人平凡琐碎生活中的一些亮点而已,谁又比谁过得更容易呢?微信朋友圈虽然具有信息传播功能,但其作为网络社交工具,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特点,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
(二)频发朋友圈:孤独个体的存在彰显
在微信朋友圈中,存在两类用户:消极用户和积极用户。前者指只看不发或很少发表状态、评论的使用者,后者则与之相反,在朋友圈表现活跃,一天发一条甚至数条状态。归纳起来看,积极用户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和各种“晒生活”“狂吐槽”.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快速膨胀,有人不堪其扰,发出“离开朋友圈”的倡议。
马克思从宏观的高度对现代生活断言道:“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因素被遵从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8]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全新的都市主义生活方式,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必须直面瞬息万变的都市生活,即“次要接触代替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到破坏。”[9]我们必须要和来源广泛、背景复杂、兴趣各异且流动频繁的人交往。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还需承担一系列后果:社会分化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沦丧、高度细化的职业分工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个体没有归属感,在这个物质化的城市中发现不了自己的根据,无所适从。渺小感油然而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角色增多且不断变化,通过“晒”和“怨”来表达内心、与人沟通,这种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焦虑的表现。人们发朋友圈,总是希望获得反馈,不管是点赞还是评价。有回应,就会产生刺激。刺激强弱与回应人数多少成正相关,如此往来,形成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每天打开微信,上面有几百个联系人,打开公众号列表,几十上百个红点,所有的新闻引起的热点不会超过一周,一周以后,再天翻地覆的事情也成为了旧闻,永远有更新更奇特的事情在刺激我们的大脑,吸引我们的眼球。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切都来不及深思考,我们总是匆匆向前,疏于整理和反思。为了给当下留一点印记,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在朋友圈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中,拼命生产记忆,发布一条又一条的状态,记录我们的吃喝住行玩,生产出一个又一个记忆球,可这些流水账般的不走脑、不走心的记忆,我们既没有办法让它们变成我们的核心记忆,也没有办法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核心记忆。就像电影《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中所展示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记忆坟场越来越满。我们忙着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生产内容,很少或者无暇顾及别人的声音,仅有的交流互动就是点赞和抖机灵的评论。社会化媒体只是一个人们维护社交关系的平台,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距离越推越远,简化了彼此间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只有浅浅的交往。
相关内容推荐
-
-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互相结合、渗透、融合,俨然成为了一种“全媒体”,其高速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几近变革传统交往方式,大学生越来越适应手机媒体塑造的生活方式,对其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认知与依赖
一、问题提出随着3G和4G技术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手机网络在社会公众中迅速普及,而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自然成为这一新事物的主要追随者,由此也带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系列变化。对此人们存在许多争议,在享受这一新...
-
弹幕网站与现实人际交往门槛特点对比
近年来弹幕文化逐渐在国内流行,活跃在弹幕网中的漫迷族群被称为弹幕族。作为漫迷中的核心人群,弹幕族群内部自有一套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社交准则。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考虑到哔哩哔哩弹幕网拥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并以漫迷群体为主,用户活跃度较高,因...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探析
近年来,校园悲剧接连发生,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件的背后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心理学领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的课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结论国内拥有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的大军里。用户利用移动互联网下载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服务于现实生活。腾讯公司适时地研发出了微信这样专门为智能手机提供的一款客户端应用社交软件,满足用户...
-
人际交往冲突致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分析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长期的心理压力时,都会面临心理危机的状况。特别是青年学生,由...
-
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因与对策
1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和更迫切的要求。然而这样的大学生却只是少数,多数大学生难以正常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不愿也不敢与人交流,日常活动范围寝室─教室-食堂三...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卑问题调查分析
大学生的师生关系、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卑感与人际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自卑感和人际安全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
微信人际交往存在的不足研究绪论
1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均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远远超过了PC的网民数量。用户将手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