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

我国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内容与方法

来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杨利;钟佩君;石彩霞
发布于:2020-04-07 共9240字

景观生态学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十篇:我国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内容与方法

  摘要:以中国知网关于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样本,系统梳理我国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内容与方法,发现该主题研究内容倾向性大,偏重于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研究。同时,研究方法借助于软件技术手段,以实证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认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应跨学科、多样化,以丰富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推动湿地公园建设。

  关键词:湿地公园; 景观生态健康; 研究综述; 中国;

  Abstract:

  Tak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CNKI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health of wetland parks as samp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health of wetland parks in China, and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topic were tendentious and focu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relied on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was mainly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is basi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wetland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health should be diversified to enrich the wetland park research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Keyword:

  wetland park; ecological health of landscape; research review; China;

景观生态

  2018年2月2日,第22个世界湿地日以"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湿地生态资源为主体的湿地公园兼具调节地方气候与生物栖息地的功能,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设立了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并出台《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加强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然而,城镇建设中各种工程活动广泛渗透,人类生活垃圾有增无减,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对湿地生态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湿地公园生存环境受到挑战。通过搜素中国知网2003-2017年14年间以"湿地公园"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发现近7年的研究成果占论文总量的73%以上。其中,湿地生态健康,尤其是湿地景观生态健康,因其着眼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力在空间上的异质性特征[1],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对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有助于把握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进展,明晰湿地公园的研究动态,为当下的湿地公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1 关键概念

  1.1 湿地公园

  从国家政策方面看,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2].国家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截至2017年底,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已达898处,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受到重视。在学界,学者对湿地公园的定义尚未统一。黄成才等[3]认为湿地公园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崔丽娟[4]将湿地公园定义为以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王立龙等[5]认为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的能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典型性、独特性及利用便捷性的区域,科普、教育是其宗旨,休闲和生态旅游是其基本利用方式。由此可见,湿地公园强调区域性且其区域内土层为湿地,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是设立公园的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居民到湿地公园开展休闲、旅游活动以发挥湿地公园的社会效益。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资源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又有利于满足公众休闲游憩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亦即生态系统健康。198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环境研究所Lee'[6]首次提出"生态系统健康"一词,并把生态系统的健康与该系统的恢复力、持久力联系起来。Rapport等[7]首次给出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明确定义,侧重于生态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认为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生态系统。Maguau等[8]基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定义生态系统健康,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需要,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对此,谢春华[9]却指出"仅仅满足能够提供需要的生态服务"的健康有可能只是一种静态的、外在的"健康现象",并不是生态健康景观的本质。因此,在Rapport的基础上,李春晖等[10]认为生态健康的景观必须具备适宜的结构与格局、高效的生态过程和必需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就是说,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不仅能保持化学、物理及生物过程的完整性,还能维持其对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目前,这一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其提到的生态健康的必备条件也为湿地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路。

  1.3 景观生态健康

  景观生态健康由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健康衍生而来,是出现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健康学领域的一个交叉概念,致力于探讨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遭受严重污染并发生退化,甚至逐渐消失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问题[11].此概念突出了人类活动是景观生态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生态健康与生态健康的区别在于研究尺度的不同:生态系统健康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内的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而景观健康是研究生态系统之间自我维持力在空间上的差异[1].从景观生态健康的内容来看,谢春华[9]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思考,认为景观生态健康要包括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景观生态过程健康和景观生态功能健康三个方面的内涵。那么湿地景观生态健康就是研究景观尺度下,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结构与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在空间的异质性特征[1].由于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在景观层次上进行,同时景观尺度的自然调节过程可提供较大的稳定性,更能表征湿地的发生、发展规律。李玉凤[12]认为应当将景观健康的概念引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中,探讨在人类的积极管理下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问题,对协调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历时性分析

  从时间演进角度看,学界对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整体到微观具体的转变。一方面,2008-2014年,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综述与研究进展,表明学界对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刘红玉等[13]在探讨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时,将景观生态过程总结为物质流动过程、物种运动过程与信息流动过程。其中,信息流动过程主要涉及"水"在景观中的流动过程和水鸟在景观中的栖息利用过程,此项研究十分缺乏。吴涛等[14]从遥感技术手段出发,主要着眼于植物的光谱特征差异,总结了河口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健康研究进展。而从汪辉等[15]对中国湿地公园的研究综述中则可发现,与湿地公园相关的景观生态健康研究较少。在此期间,研究成果涉及具体案例的比例相对较小,极少从景观生态健康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研究。

  2014-2017年4年间的研究成果相较前期有所改变。其一,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对象不再笼统,学者开始对特定案例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者着眼于河流型湿地[16,17]、滨海型湿地[18]以及湿地公园[19,20,21]等不同湿地表现形式,围绕景观生态健康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多次被作为研究对象。其二,对各研究对象进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成果大量涌现,使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内容呈现明显的评价倾向特征。付元祥等[21]、朱颖等[22]分别对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与云南洱源西湖湿地公园进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皆得出所研究区域属于"健康"状态的结论。更具体地,宁潇等[23]、陈翠等[24]对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的评估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直接地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而遗憾的是二者皆未突出研究对象的景观差异。此外,随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逐步深入,作为与人类活动联系更为密切的湿地表现形式,湿地公园尤其是国家湿地公园更频繁地被选为景观生态健康研究的案例地,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17]、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25]等。

  2.2 共时性分析

  从横向角度看,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内容涉及两个方向:一是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状态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二是构建指标体系对案例景观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在景观生态健康的演变梳理方面,李宁云等[26]和张淼等[27]分别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和黄旗海湖区湿地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但前者未突出景观健康的主题,后者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提出了保持湿地景观健康的几点建议,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2017年,杨利等[28]通过RS和GIS等技术手段对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学界将湿地公园作为景观生态健康研究对象的有益尝试,也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在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类研究成果中,构建指标体系是开展研究的普遍思路,不同的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如吴涛[29]在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研究中,根据PSR模型分别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方面共选取20个指标;杨朝辉等[25,30]提取道路、水体、植物和建设用地等景观要素生成评价指标;付元祥等[21]从湿地公园环境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功能三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等。对景观生态健康概念、纯粹的评价指标探讨等质性研究出现较早。袁兴中等[31]认为应该从生物物理指标、生态学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三方面建立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汪伟[32]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景观生态健康不仅仅是景观不受生态综合胁迫,还包括景观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完满状态,它包含了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景观生态过程健康和景观生态功能健康三方面的内容[9].

  2.2.1 景观结构与格局研究

  李玉凤等[33]在湿地公园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早在2009年便从完整性角度对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进行评价,其后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调查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涉及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空间差异[34]、湿地公园景观功能分类[35],并从景观结构和水环境的角度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景观健康评价等[1].李玉凤研究成果丰硕,其深度层层递进,为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规划和景观营造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早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多分析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36,37],并试图从中找出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近几年,相关研究多着眼于分析当前的湿地景观格局[38,39],并提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建议。遗憾的是,在关于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的研究成果中,明确将景观结构、格局与景观健康联系起来的成果甚少。值得关注的是,汪辉[38]、高丽楠[39]等学者的探讨皆以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说明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号召与各地生态旅游广泛开展的政策背景下,湿地公园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2.2.2 景观生态过程研究

  湿地景观生态过程是指湿地发生与演化过程,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胡巍巍等[40]发现,生态过程在景观尺度上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等方面,认为不仅要加强湿地内部结构-功能-过程的研究,而且要开展不同湿地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张华兵等[41]认为未来应加强景观过程的综合作用关系研究,并重视GIS、RS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刘红玉等[42]以海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生态过程模型展开了理论基础和概念模型的探讨,并以江苏盐城湿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43],体现了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紧密关系。实质上,湿地景观生态过程更倾向属于生物学学科内容,其研究成果较少,也未曾以湿地公园为具体研究对象。湿地公园作为生物栖息地,显示出突出的社会生态服务功能,其景观生态过程中有更多的人的参与痕迹。对湿地公园进行景观生态过程研究,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2.2.3 景观生态功能研究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而言,湿地景观功能健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景观生态功能的健康,二是景观社会功能的健康。其中景观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景观的调节能力和生产能力方面[12].目前学界对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健康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2.2.3. 1 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孔东升等[44]、王晶等[45]在其研究中皆发现气候因素中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景观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影响湿地生态功能变化的人文因素。二者虽研究对象不同,所得结论却是一致的。

  2.2.3. 2 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评价研究

  黄瑞玲[46]、成遣[47]、宁保权[48]等构建了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湿地保护区进行评价。其中,黄瑞玲等[46]从科学管理视角探讨了黄河流域重要湿地资源的保护次序问题。

  2.2.3. 3 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及其评价研究

  早期索安宁等[49]以辽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随着城市湿地公园与居民的联系日益密切,湿地公园受到较多关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23]、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50]以及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24]皆被提及,成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点。这有助于人们直观地认识到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健康的重要性。

  3 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较多地使用模型测算评价指标,判定所研究对象是否符合景观生态健康的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21,22].此外,软件技术也成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空间图像及数据资料,对研究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生物监测法,二是指标体系法[10].生物指标法侧重从生物学种群聚落等角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而对景观尺度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则以指标体系法为主。冯倩等[51]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中,以湿地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和社会环境作为子系统,选取了21项指标作评价标准。而付元祥等[21]对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景观健康评价时,采用湿地环境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因为景观指标使得研究者能够从更大的时空尺度构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吴涛[29]、索安宁等[52]尝试把景观指标与其他监测方法结合起来,更完整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及其变化机理。后者综合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层次分析、生境质量指数等方法研究河口三角洲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健康,得出河口湿地消失的原因为围海养殖活动的大肆开展。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分析湿地及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湿地生态健康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且类型多样。早期研究对象较为笼统,而后涉及河湖型、沿海滩涂型湿地等具体湿地类型的景观生态健康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研究对象景观生态健康的演变过程及对其健康程度的评价。一方面,对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探讨主要包括湿地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景观生态过程健康和景观生态功能健康三个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的研究以评价为主,倾向性明显。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评价,测算其结果,进而提出研究对象景观生态改进的建议。总体而言,当前研究角度较为单一,着眼点多局限于湿地自然科学领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研究也可以尝试从多角度探讨其与城乡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繁荣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凸显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重要性,并扩大湿地研究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级湿地公园加紧建设,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研究也应多关注湿地公园这一主体,使科学研究与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前及未来湿地公园的科学管理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玉凤,刘红玉,张华兵,等。基于结构和水环境的城市湿地景观健康研究---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5):761-771.
  [2]佚名。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J].宁夏林业通讯,2010(2):17+20.
  [3]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3):26-29.
  [4] 崔丽娟。中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探索[A]//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交流文集[C],2005:38-42.
  [5]王立龙,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1517-1524.
  [6] LEE B J.An ecological comparison of the McHarg method with other planning initiatives in the Great Lakes Basin[J].Landscape and Planning,1982,9(2):147-169.
  [7] VASSEUR L,RAPPORT DJ,HOUNSELL J.Ecosystem health and human health[M].S.l.Elsevier Inc.,2002.
  [8] MAGEAU M.T.,COSTANZA R.,ULANOWICZ R.E.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ing of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heal[J].Ecosyst Health,1995(1):201-213.
  [9]谢春华。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0]李春晖,崔嵬,庞爱萍,等。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1):9-17.
  [11]曹宇,哈斯巴根,宋冬梅。景观健康概念、特征及其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2(11):1511-1515.
  [12]李玉凤。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刘红玉,李玉凤,曹晓,等。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09,64(11):1394-1401.
  [14]吴涛,赵冬至,康建成。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研究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3):451-456.
  [15]汪辉,欧阳秋。中国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实践现状[J].中国园林,2013,29(12):112-116.
  [16]谈娟娟,董增川,付晓花,等。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及其驱动因子贡献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2):107-113.
  [17]谈娟娟,董增川,方庆,等。滦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9):47-51.
  [18]孙才志,陈富强。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J].湿地科学,2017,15(1):40-46.
  [19]吕勇,孙谦,张超家。基于粗糙集的湿地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以重庆市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7):12-18.
  [20]苏佩萍,弓弼,吉鑫淼。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262-267.
  [21]付元祥,李玥,韩莹莹,等。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17(4):135-141.
  [22]朱颖,冯育青,苏群,等。水网地区湿地公园景观评价研究---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304-308.
  [23]宁潇,邵学新,胡咪咪,等。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湿地科学,2016,14(5):677-686.
  [24]陈翠,刘贤安,闫丽丽,等。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湿地科学,2018,16(2):238-244.
  [25]杨朝辉,苏群,陈志辉,等。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J].湿地科学,2017,15(5):657-664.
  [26]李宁云,田昆,杨宇明,等。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评价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2):27-32.
  [27]张淼,刘俊国,赵旭,等。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的湿地健康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57-162.
  [28]杨利,李会敏。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1(5):690-699.
  [29]吴涛。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0]杨朝辉,苏群,朱铮宇,等。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的苏州市湿地景观健康初步评价[J].湿地科学,2016,14(5):628-634.
  [31]袁兴中,刘红,陆健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01(4):627-629.
  [32]汪伟。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5):168-170.
  [33]李玉凤,刘红玉,朱丽娟。挠力河流域平原区湿地景观完整性评价[J].生态学报,2009,29(9):4857-4864.
  [34]李玉凤,刘红玉,曹晓,等。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空间差异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1):1429-1437.
  [35]李玉凤,刘红玉,郑囡,等。基于功能分类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学报,2011,31(4):1021-1028.
  [36]刘红玉,张世奎,吕宪国。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4(3):391-400.
  [37]刘士余,肖青亮,蔡海生。鄱阳湖湿地景观结构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366-368.
  [38]汪辉,张艳,沈天驰。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及景观格局分析的湿地公园规划研究---以南京长江新济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12):186-190.
  [39]高丽楠。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成都市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7(5):108-113.
  [40]胡巍巍,王根绪。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9):969-975.
  [41]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等。盐城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0):1222-1225+1247.
  [42]刘红玉,李兆富。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生态学杂志,2013,32(10):2815-2822.
  [43]张华兵,刘红玉,侯明行,等。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与模拟研究---以江苏盐城保护区核心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1105-1115.
  [44]孔东升,郭有燕,张灏。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力[J].草业科学,2014,31(4):581-589.
  [45]王晶,李国庆,丁鹏凯,等。若尔盖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变化主导因子分析[J].人民黄河,2016,38(5):77-81+87.
  [46]王瑞玲,连煜,黄锦辉,等。黄河重要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优先保护次序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11):14-19.
  [47]成遣,周林飞,张玉龙,等。辽宁省凌河口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节水灌溉,2014(5):48-51.
  [48]宁宝权,陈华平。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综合评价---以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节水灌溉,2015(6):70-73.
  [49]索安宁,赵冬至,卫宝泉,等。基于遥感的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4):387-391.
  [50]马桥,刘康,高艳,等。基于SolVES模型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J].湿地科学,2018,16(1):51-58.
  [51]冯倩,刘聚涛,韩柳,等。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6,37(4):48-54.
  [52]索安宁,赵冬至,张丰收,等。景观指标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增刊2):137-143.

点击查看>>景观生态学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原文出处:杨利,钟佩君,石彩霞.中国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6):21-25+4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