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论文第五篇:不同时期风光摄影的美学特点探析
摘要:风景摄影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而产生, 从早期人们记录自然风光、发掘地貌, 到现代主义时期追求风景的形式结构以及真实记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到当下以记录被人为改造过的风景为表达主题, 风景摄影的美学特征也从早期的“如画”美学到现代主义写实美学发展到后现代主义的崇高美学。文章将以风景摄影美学发展为主线, 分析其各个阶段美学特征的由来、代表摄影家及其作品, 文章最后以中国风景摄影作为结语, 分析其美学特征在国内风景摄影中的体现。
关键词:风景摄影; 景观摄影; 美学特征;
From Scenery Photography to Spectacle Photography—— Research on Aesthetic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hotography
1 西方风景摄影的发展
什么是风景?它是何时进入摄影领域?风景摄影又怎样改变了人们观看自然、记录自然的方式, 并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 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从认识自然, 到表达自然, 再到形成美学特征, 不仅涉及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还关涉到风景摄影的历史发展。1839年8月19日, 摄影术的发明最终由热衷于风景透视画的法国风景画家达盖尔公布于世。从使用达盖尔摄影法和塔尔博特摄影法开始, 19世纪的风景摄影朝着多个方向发展。伴随着东方热与淘金热, 风景摄影更成为欧洲帝国殖民扩张、掌握各殖民地的地质面貌、挖掘考古发现的有力工具;新兴的中产阶级将风景摄影融入旅游纪念活动中, 他们会自己拍摄风景照片, 也会购买风景明信片带回家乡;热衷于地理勘探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们将风景摄影作为研究的范本。风景摄影作品在此时具有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摄影作品可以揭示景物的形式与结构;另一方面, 摄影作品以具有美感的形式记录和传递信息。20世纪, 现代主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深远, 风景摄影逐渐脱离了绘画的美学样式, 直接摄影的表现语言与现代主义的美学成为风景摄影的精神意向。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风景摄影分为两大阵营, 一方是受到美国的纯粹摄影影响发展出的以埃塞尔·亚当斯为代表的F64小组, 而从美国农业安全署FSA走出来的沃克·埃文斯坚持朴素写实的摄影风格, 他的这种风格影响了一批年轻的摄影师, 他们把视线对焦于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另一方则是受德国的新客观主义摄影的类型学摄影。随后的二十年间, 美国风景摄影朝着新地形学摄影的方向发展, 与德国的类型学摄影共同发展出当代景观摄影。
图1《优胜美地》1861年 (图片来源:卡尔顿·沃特金斯摄)
风景摄影进入摄影历史的长河中其美学特征发生了几次重要的转变, 从早期的如画美学到现代主义写实美学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崇高美学。
2 早期风景摄影的“如画”美学
早期的摄影借助于绘画的范式欲跻身于艺术的殿堂, 在浪漫主义和画意摄影风格的影响下, 摄影家对自然的描绘更加感性, 关注的主题也更加广泛, 从原始的风景到田园风光, 从城市街景到乡村景致。风景摄影作品呈现出如画般的美学特点, 表达心灵上的共鸣, 体现艺术上的神韵。另一方面, 相机成为欧洲帝国在大肆殖民扩张、掌握各殖民地地质地貌、挖掘考古发现开展旅游观光业的工具。风景摄影师携带专业的设备深入到各地, 记录各地的奇观异景、风土人情, 这些照片被制作成明信片或刊登在杂志上, 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风景摄影不仅为19世纪中期欧洲中产阶级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与自然的方式, 还进一步地推动了欧洲大众旅游与殖民开发。其中英国的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拍摄的照片, 极大地满足了欧洲人们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 也间接导致了欧洲对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美国的风景摄影家卡尔顿·沃特金斯 (Carleton Watkins) 则做了另一种保存风景的方式。作为美国最重要的风景摄影家, 他用远足的方式完成了30幅底片和100幅立体图像, 记录了未被开发的“人间天堂”优胜美地 (图1) , 以此来反对过度旅游开发。沃特金斯的摄影作品构图均衡、影调层次细腻丰富, 其画面精致程度让观者深深着迷, 他的作品常被拿来与绘画作品相比较。沃特金斯的摄影作品给人以伟大和亲和的感觉, 不仅成为他第一次前往优胜美地的见证, 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正是他的风景摄影促使了联邦政府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了保留一块土地而签下了条款。
图2《优胜美地山崖》1993年 (图片来源:埃塞尔·亚当斯摄)
此时的风景摄影具有双重的功能:一方面是成为地理勘探、考古探测、殖民地扩张的记录工具;另一方面, 在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熏陶下, 拍摄出具有艺术美感的“如画”般的风景摄影作品。
3 现代主义时期风景摄影的写实美学
20世纪初, 摄影分离派的理念由美国艺术家斯蒂格利茨从欧洲传入纽约, 标志着摄影与绘画正式分道扬镳, 在画意表达之外, 摄影作为一种媒介, 体现出其自身的视觉表现力。摄影分离派倡导纯粹摄影, 正顺应现代主义的美学主张, 现代风景摄影奉行的纯粹摄影观看之道, 强调风景中的自然精神, 创作出的风景摄影作品极具现代美学特点。纯粹摄影倡导的直接、瞬间、机械的美学主张, 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媒介与表现形式的主旨如出一辙。现代摄影希望以纯粹真实自然的方式, 使用灯光、构图以及色调等形式语言为人们提供新的感知思维方式。正如当代批评家彼得·沃伦 (Peter Wollen) 所说:“现代主义的机械审美观点为人们指引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给摄影师前所未有的信心, 并引入了清晰和精确度……采用几何的构图、机械的形式、轮廓分明的硬边设计和细节的清晰描绘。”对形式与精准度的关注在美国形式主义中得到极致的表现, 这在西岸F64小组的作品中最能体现。成立于1932年的F64小组, 其美学特征建立在影像清晰影调丰富的基础上, 这是由摄影本体的光学与化学以及照相机的制动性自身的特点形成的美学属性。其中F64小组的代表摄影家埃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将摄影表现自然的超写实能力推倒了摄影史发展的顶峰, 他拍摄的黄石公园 (图2) , 也因无与伦比的影像表现力打动了美国国会, 从而保护其自然的生态环境。爱德华·韦斯顿的作品控制影像的能力, 人的肉眼无法观看的领域, 扩展了人们观看的边界, 延伸了人们的视线。他们所追求的形式美学标准让摄影成为独立的艺术表达语言, 制定了现代摄影美学标准, 一直影响到今天。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农业安全署 (简称FSA) 组织了摄影史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摄影援助计划, 八年时间里四十位纪实摄影师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 他们真正进入现场, 真实记录了经济危机与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下的美国的人们的生活境遇。FSA组织中重要的摄影师沃克·埃文斯 (Walker Evans) 的直接摄影观看方式以及纪实美学特点影响了后来的一批摄影师, 尤其他的风景作品不再是几乎完美技术的照片, 而是真实呈现出被破坏的社会景象 (图3) 。从沃克·埃文斯开始, 风景摄影从追求美转向真实、甚至是“丑”的风景表达。沃克·埃文斯以简洁、直接、清晰的影像语言描绘了美国风景, 深刻影响了包括罗伯特·亚当斯 (Robert Adams)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在内的众多摄影家。
在随后的二十年, 美国风景摄影在新地形学摄影与新彩色摄影的风格影响下, 产生出一批重要的风景摄影师, 风景摄影不再是直接再现美, 而是更多地融入摄影家思考后的感受, 美国摄影也在此时被推到了世界摄影的中心。
4 当代风景摄影的崇高美学
当代风景摄影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 深受全球化资本文化的影响, 其价值观建立在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与消费观上, 并在居伊·德波 (Guy Debord) 《景观社会》哲学思想和以德国伯恩·贝歇 (Bernd Becher) 和希拉·贝歇 (Hilla Becher) 为代表的类型学摄影方法的影响下, 逐渐形成以关照社会现实, 记录被人为改造过的风景的一种新的当代风景摄影样式——景观摄影。景观摄影首次提出是1966年, 时任乔治·伊斯曼摄影之家助理馆长的纳森·莱昂斯 (Nathan Lyons) 策划了“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景观”, 在展览前言中, 莱昂斯重新评价了“风景”的内涵, 扩展了“风景”的外延, 将建筑、街景等这些代表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 称作“广义的风景”“文化景观”“人造景观”。随后,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 (Guy Debord) 出版了其重要的代表作《景观社会》, 德波笔下的景观社会, 是一个物质生产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商品以及伴随着商品的一整套消费社会的世界观,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短短的十年之后, 1975年, 由乔治·伊斯曼之家国际摄影馆的摄影助理策展人威廉·詹金斯 (William Jenkins) 策划名为“新地形学:人为改造风景的照片”展出了10位摄影家的168幅作品, 展览标注了用摄影记录人为改造后的美国地理景观, 而非自然风景。詹金斯认为, 参加这个展览的所有摄影师用的是“一种人类学的方式而不是批判方式, 一种科学的形式而不是艺术的形式”。乔治·伊斯曼摄影之家的两次展览, 标志着风景摄影不再是记录纯粹的自然风景, 而将重心转移到社会地理景观, 成为了当代摄影中的一种“景观摄影”。
从摄影发展趋势来看, 上世纪中叶美国新地形学摄影、新彩色摄影等摄影风格影响着整个世界摄影发展的走向。与此同时, 德国摄影一直秉承自己的特点, 从上世纪初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开始, 到贝歇夫妇为代表的杜塞尔多夫学院的类型学摄影, 再到师承贝歇夫妇, 活跃在世界摄影舞台上的托马斯·鲁夫 (Thomas Ruff) ,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 (Andreas Gursky) , 托马斯·斯特鲁斯 (Thomas Struth) , 坎迪德·霍夫 (Candia Hoefer) 等一批以展示人造景观为目标的风景摄影师。中西方风景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退化的风景、废弃的工厂、过度开发的城镇等等, 作品巨大的尺幅和惊人的细节, 当人们观看它们时, 获得崇高的美感。“崇高”理论来自于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撰写的《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探讨崇高感的心理根源。当人们直接面对令人敬畏的自然形式和力量时, 会体验到复杂的“崇高感”。古尔斯基的作品 (图3) 主要涉及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更多地反映全球化和商品消费观念对人类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人造景观为拍摄对象, 巨大的空间与渺小的人类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 已经让人类无孔不入, 大自然中已不再有人类不曾触及的领域;另一方面, 这些整齐高大、雄伟壮观和静谧瑰丽的巨大人造景中, 人类看起来极其渺小及微乎其微, 这些作品展现出当代的浪漫主义崇高美学。另一位景观摄影家爱德华·伯汀斯基 (Edward Burtynsky) , 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崇高美学”的代言者, 他拍摄的巨大的工业化场景 (图4) 展现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强烈冲击, 他所审视的人类工业景观包括废弃的工业化基地、铁路开发、炼油厂以及造船厂以及各种矿山矿场, 他试图揭示人类对自然开发持续不断的欲望, 展现了被破坏后工业化景观, 使得观者产生出极大的触动、震惊、不安、恐惧, 继而产生崇高的感受。今天, 人们倡导自然精神的传统崇高观念已经被改变,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资源、经济、科技和通信网络等等, 这些全球化力量带给我们无尽的“崇高感”。将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社会问题、对过分利用与开发的人造景观的批判、对人性的呼唤植入极具浪漫气息崇高美感的风景中, 反映出当代摄影师的崇高美学——一种对当代现实批判的视角下的景观摄影。
图3《巴黎, 蒙帕纳斯》1993年 (图片来源: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摄)
5 结语:风景摄影在中国
中国风景摄影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 最早涉足风景摄影的是具有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广东摄影师赖阿芳, 他拍摄了大量的福建和闽江一代的风景照, 这些照片的优美浪漫程度让许多外国摄影师都备感压力。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景摄影和水墨山水嫁接, 摄影很快代替了笔墨纸砚。摄影作为工具被利用以实现艺术文人对山水精神的追求。例如上海的郎静山以摄影拍照积攒影像素材, 然后利用暗房叠放技术拼凑影像, 创造了“集锦摄影”。郎静山的摄影只是利用了摄影复制的特点, 而在同时期西方现代摄影所倡导的瞬间性和超越视觉感受力的清晰度并未体现。他用照相机和底片代替了笔墨纸砚, 他的集锦摄影作品表达的是中国画意。这种具有“中国画”画理和意境的风景摄影风格一度达到中国摄影史的高峰, 对中国风景摄影有一段相当长的影响。风景摄影被重新重视是进入千禧年之后, 在全球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经济与资本的合谋下, 当下的中国日渐改造为世界上最为疯狂和奇异的“景观社会”, 成为国内外风景摄影师们争相实验的试验田。“景观摄影”一词自2009年由时任广州美术馆摄影项目总监蔡萌首次将之引入我国的学术领域, 便一直备受争议。蔡萌认为, “景观摄影”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种转型现象, 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客观、批判的观看方式主导下, 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转型。这种介于传统纪实与当代艺术观念之间的摄影表达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随着艺术市场对景观摄影作品的青睐, 像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爱德华·伯汀斯基、纳达夫·坎德 (Nadav Kander) 、张克纯等一批当代摄影家的作品被艺术界所认同, 不断刷新艺术市场价格, 摄影评论家和高校摄影专业开始关注这些成功的案例, 为此, 类型学摄影、贝歇夫妇、杜塞尔多夫学院、景观摄影等这些标签不断被神话, 年轻的摄影艺术家们开始争相研究效仿这些作品, 国内涌现出大量以反映社会现实景观、用客观冷静的类型学记录的方式, 使用大画幅照相机, 将一系列无表情的、无叙事连贯性的单张照片编辑成一套延伸系列的景观摄影作品。
图4《加州油田》2004年 (图片来源:爱德华·伯汀斯基摄)
近年来, 随着景观摄影热的不断演进, 各种以河流、公路、海岸、地标型建筑等为主题的景观摄影不断刷新观者对风景摄影的认知与热情, 国内艺术评论者对景观摄影的声讨声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一是对景观摄影概念的准确分析理论依据不够;二是景观摄影的表现样式雷同化;三、景观摄影主题表达简单化;四、对景观摄影的美学精神鲜有探讨。因此, 探讨中国风景摄影的艺术特征, 既融合西方当代艺术和当代风景摄影的观察与思考方式, 同时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翰, 中国景CHINESCAPE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M]TIMAES MUSEUM/AUTHENTIC VISION, 2010.
[2][法]居依·德波, 张新木, 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英]Alix Ohlin Andreas Gursky and the Contemporary Sublime, Art Journal (2002) 阿利克斯·奥林, 李郁译,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和当代的崇高[J]艺术杂志2002.
[4][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张翔, 风景与西方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 [爱尔兰]埃德蒙·伯克, [美]查尔斯·艾略特, 廖红, 哈佛百年经典-伯克文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6][法]卡特琳·古特, 黄金菊,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地景再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注释
1 曾翰“中国景--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序言http://www.timesmuseum.org/exhibitions/detail/id-250
2 蔡萌, 景观摄影, 中国当代摄影的一种类型, http://www.cphoto.net/article-142717-1.html
引言美国导演大卫林奇(DavidLynch)生于1946年早期学习绘画,后来经过了实验动画创作转变为电影创作。他是一个创作多面手,在其作品跨越不同的媒介之后,他的影像风格开始不受传统电影的束缚。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诡异的故事结构;非常规的叙事线索...
风景摄影影像拍摄者与消费者的自然观是潜在的前提,影像既有创作者的个性追求,也有社会集体意识的共同理想。...
摄影诞生的170余年里,景观摄影的题材一直长盛不衰,摄影诞生初期,人们在为有自己的影像留存而高兴,却忘记了摄影诞生最初是为了风景画家留存影像的目的。在只有少数人掌握摄影技术的时代,大画幅的景观摄影是普遍存在的拍摄方式,对于数码影像普及的今天,...
景观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中的一个亮点.它是对社会,生活,人类景观反映的摄影类型.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都有清晰的发展脉络.一、景观摄影的美学溯源(一)何谓景观景观这一名词在不同领域里有着相异的含义.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
从21世纪初期开始,中国摄影界掀起了对风光摄影批判的浪潮,部分原因是国内风光摄影的畸形发展导致其语意不断窄化,致使风光摄影后来成为拍摄雪月风花糖水片的专属名词。于是风光摄影一词便逐渐被更为中性和通用的风景摄影一词所取代。伴着风光摄影衰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