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探究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并剖析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 提出新时代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措施, 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对提高高校辅导员师德修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师德师风; 建设;
A Probe into th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在2013年5月4日,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件中强调全国各个高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 进而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导者, 其在新时代高校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 对该群体的师风师德建设研究对于提升辅导员群体综合素质和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群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推动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新时代,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新时代的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工作方式发起更高挑战,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考验当今辅导员群体多维度处理各种相关事务的能力, 更要求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保证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 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因而做好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焦点。
(二) 有利于辅导员互动性思维与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和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与手段, 微博、微信等受众面广的新媒体为思想政治理念的教育传播提供了新的舆论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权威受到弱化, 传统等级式的信息传递机制受到多中心化自媒体平台交互模式冲击。思政工作者了解多媒体平台的运行模式并能借其力开展符合时代和大学生心理的思政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群体对于多元新媒体要知道如何“走进去”更要学会“走出来”.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帮助辅导员群体在积极发挥互动思维的过程中逐渐从层级说教转变为道德引领, 用年轻化的思维审视工作, 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优势建立平等、融洽、深情的师生关系。
二、辅导员师德师风现状分析
(一) 多元思想冲击, 政治信仰动摇
伴随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标准逐渐提高, 大多数辅导员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思想较为先进。但在多元社会文化思潮来袭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其中也存在政治辨别力较低的个体。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有近一半的辅导员老师认为当前社会的功利化风气对师德师风建设大有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兴盛等一系列因素发生碰撞,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力主义等腐朽思想混杂于社会文化中乘隙而入, 以至于一些高校辅导员忽视了对价值观的改造, 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造成一些高校辅导员盲目追逐现实主义与实惠主义, 道德追求趋向自我化。问卷调查结果对于师风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市场经济和功利化风气是建设高校师风师德过程中在外部环境遇到的主要问题 (见图1) .
(二) 辅导员队伍年轻化, 理论素养缺乏
年轻化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呈现的突出特点, 通过调查可见, 辅导员团体中20~30岁群体占比58% (见图2) .年轻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们极易表现出工作热情高、精力旺盛等优势, 另一方面他们也存在社会阅历积累不足和能力经验有待提升等缺陷。[1]从专业背景方面来分析, 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数量较少, 大多数辅导员来自于各个专业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因此, 绝大多数辅导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不精通, 从而导致辅导员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教育与疏导。此外,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同时, 个人理想与定位也需完善, 面临着知识的更新与技能的迭代, 面临着观念冲击的考验, 甚至对职业道德没有完全认知, 对职业意志没有确切理解, 道德自律尚不稳固, 还需要道德他律的进一步强化。[2]
(三) 业务内容繁杂, 育人育己欠佳
调查问卷显示, 辅导员们认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相关考评机制及内容繁杂的工作业务, 个人素质其次, 学校重视程度、家庭压力等也占一定比例 (见图3) .从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来看, 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日常工作庞杂、任务繁重、压力巨大。由于辅导员长期从事各种事务性的工作, 个人时间少而零散,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 无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而往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更加会促使辅导员身体和精神共同处在长期紧绷疲惫的状态, 学生问题、晋升问题、家庭问题等都会造成他们仅注重完成工作的数量, 不注重质量, 忽视了育人工作的过程性, 不能满足现实岗位职能的需要, 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先机, 因而也就难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榜样示范和精神导向功能。[3]这种现象很有可能加剧辅导员自身的趋利化行为,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本职工作却应付了之。
(四) 职业发展模糊, 身份归属感较低
在一些高校,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能够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模式切实贯彻到队伍的实际建设之中, 辅导员岗位的“晋升跳板”性质还未彻底转变, 这条向单一身份过渡的通道还在引导着辅导员们选择通向干部身份亦或是教师身份。许多高校都没有对辅导员后期职业发展制定政策, 导致辅导员看不到自身事业前进上升的机会, 加之同身边同事们的对比, 心理很有可能会产生落差感、失落感, 进而影响工作质量。调查问卷显示, 大多数辅导员对今后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没有极大的自信心, 认为发展很有前景者仅占26%, 甚至处于道路选择分叉口的犹豫阶段, 没有良好的职业制度保障 (见图4) .在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方面, 由于对辅导员的深造等管理培训措施较为缺乏, 个人晋升及后期发展不畅, 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常常受到现实的打击, 随着时间流逝、年龄增长, 入职前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 工作也会逐步陷入懈怠, 职业归属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这种队伍的不稳定性难免会促使意志观念薄弱的辅导员丢弃敬业精神, 朝着被动应付、盲目跟随、价值观念偏失的反方向发展。
三、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
(一) 注重师德师风培育, 积极创新建设平台
师德师风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想之源、观念之本。注重师德师风培育, 发挥教师的精神导向作用不但是高校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更是高校综合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石。[4]广大高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提上日程, 针对新时期、新发展、新要求、新问题, 积极创新建设平台, 拓展建设渠道。可以依据社会发展变化, 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 紧跟新时代步伐, 将师德师风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位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而辅导员队伍中不乏有较多的先进事迹以及典型人物, 这也是经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的重要方法, 通过宣传典型的力量, 激励辅导员队伍更深层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烘托出崇尚师德、立德树人的道德风气, 对个人、学校、社会都会产生有益影响, 促使广大辅导员在教学与工作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及时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正能量。
(二)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保证其思想观念的正确性, 增强抵抗歪风邪气的意识, 是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环节。[5]敬业爱生、厚德育人、勤学笃行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词, 而这些关键词无不引伸着加强辅导员道德水平的重点---道德意识和能力水平。因此,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也不能忘记自身道德水平、能力素质的补充与提升, 以停滞不前的思想境界教育学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 高校辅导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凭借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博爱之心成为大学生的“政治领路人, 思想工程师”.当然, 除增强道德水平外, 也不能遗忘师德师风建设的另一要素---专业技能, 两个要素缺一不可。高校辅导员能力素质短板也会阻碍师德师风建设的步伐, 没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即使道德水准再高也会导致工作无从抓起。因此, 辅导员自身也应重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 增强对现实中相关新闻、案例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提高职业信心、职业兴趣、职业能力, 才能更好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有效向前发展。
(三) 完善职业发展体系, 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首先, 从整体设计着手, 应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给予充分重视, 并对辅导员培养、培训、激励、晋升、发展等一系列环节制定配套政策文件, 探索建立辅导员职务晋升办法, 确保各政策相互衔接, 配合发展, 为辅导员事业道路保驾护航。其次, 要构建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 在横向方面,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创新能力素质等方面加强培训, 在纵向方面, 应完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有机结合的体系培训, 精通本职业务, 减少繁杂事务, 以此促进辅导员教育效能和认真风格的形成,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以更充裕的时间, 更丰富的知识, 做好学生工作,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强工作质量的目的。最后要进一步畅通辅导员发展通道, 焕发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热情, 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觉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内生动力, 真正成为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和生活心理的关怀者, 从根本上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6]
(四) 渲染浓厚校园文化, 营造崇尚师德良好氛围
一个高校的文化和精神体现着教育价值观汇集提升的成果。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是辅导员塑造品格、滋养正气、砥砺意志的文化环境, 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依托。[7]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道德水准, 因为师德师风的形成也是一种不知不觉中内外互动, 这种精神气息间的传递正是高校师德师风培育的无形力量。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颂德行、立正气等相关活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弘扬高尚师德, 发扬育人精神, 将辅导员师德建设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植根校园文化肥沃土壤, 以人正德, 以德促人, 相互影响, 形成良好循环, 使之发挥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
参考文献
[1][2]邵霞琳。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现状及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师, 2011 (11) :14-15.
[3][5]张玉新。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6 (4) :1-4.
[4]高朝鲜。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5, (11) :1-3.
[6]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1) .
[7]杨亮。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