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需传达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成效甚微,亟须深化改革。日本的生命教育注重生死观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层次鲜明,教育方式真实有趣,教育途径多位一体,经验丰富。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命教育面向未来,可借鉴日本的经验,从课程设置科学化、教育方式实战化、教育途径立体化三个方面深化改革,提升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水平。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生命教育; 启示;
梁启超有云“少年强则国强”,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是生存能力低下,应急能力弱,遭遇意外受伤害率高。二是曲解生命内涵,抗压能力弱,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儿童自杀率第一大国。三是迷失生命价值,生命同理心弱,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行为屡见报端。这些表现反映出我国生命教育不足甚至缺失,中小学生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邻国日本因自然灾害频发、社会转型等因素导致国民自杀率较高,十分重视国民生命意识的培养。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命教育,长期以来特色突出、成效显着,参考其经验能有效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一、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概览
1.生死观教育
生死观是指个人对生和死的观点和态度。生死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1)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
敬畏生命、拓展生命贯穿生死观教育始终。1964年,宗教家谷口雅春出版《生命的实相》一书,阐述生命意识的重要性。1996年,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生存能力教育”概念,要求学校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同理心作为教育重点。2012年,文部科学省发布《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要求学校“尊重个性,提升能力,在以学生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一员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一方面为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授其学理知识与基础技能,使学生掌握幸福生活的本领,珍惜生命、延长生命长度。另一方面为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学生尊重一切生命,倡导学生理解他人、服务集体、报效国家,享受生命、拓宽生命宽度。
(2)正视死亡,理智面对离别
正确看待死亡是生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人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形式。广岛大学铃木由美子教授认为:“死亡认知教育最终是为了尊重‘生’”。日本学校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饲养动植物、参观临终关怀机构等途径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死亡内涵。一是教育学生不惧疾病或死亡,能正确面对和自己有情感羁绊的人或物的离去。二是教导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人生道路的艰难时刻避免自绝行为。三是鼓励学生“向死而生”,通过直面死亡来明确人生目标并不懈追求。
2.身心健康教育
(1)供餐教育和“余裕教育”
身体健康和心性坚韧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1945年,日本出台的《教育基本法》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为应对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崩坏”问题,使青少年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日本学校实行供餐教育和“余裕教育”。1954年起,文部省规定对中小学生实行校园午餐供给制度,希望通过合理膳食和饮食教育增进青少年体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加强人际交流,培养丰富人性。2002年,日本开始全面推行“余裕教育”,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作口号。校内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增强体魄;校外组织素质拓展活动锤炼学生刻苦自立的精神意志。
(2)安全教育和性教育
安全教育和性教育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自然灾害频繁、风俗文化盛行,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安全教育和性教育不可或缺。为加强安全教育,文部省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颁布《培养生存能力的防灾教育的拓展》《培养生存能力的学校安全教育》等文件,各级政府学校因地制宜编写教材并实施,旨在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高自保能力,熟记安全守则,遇意外不受伤。二是增强危机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遇危险不慌张。三是培养助人意识,牢记救护流程,疏解官方救援压力。为提高性教育普及水平,各地教育系统按照每十年一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编写性教育教材并制定教育方案,同“日本性教育协会”等非官方组织联合举办讲座,秉持不回避不误传的态度,组织家长学生参加宣传活动,进行科学的性指导,传授必备的性知识。
二、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优势特征
1.教育内容富有渐进性、层次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规律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日本生命教育内容与目标的设置呈一致性,通常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制定,对各年龄段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构建螺旋形知识体系。例如,日本的性教育一般从幼儿园开始启蒙,小学学习男女之间身体的区别、辨别过界行为和怀孕的原理,初中学习青春期特征和危险性行为的危害,高中学习内容则涉及避孕、流产、艾滋病和伦理道德方面,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日本生命教育内涵分类颇多,包括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多个模块,这些与生命有关的知识被编入国文、生物、体育等科目教材中,融于日常教学实践。多方面并行教育,使学生牢记生命知识,熟悉生存技能,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2.教育方式富有体验性、直接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具体的、习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擅长“渗透法”教学。课堂教学采取宝妈进课堂、围坐辩论等方法建设“多彩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共情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课外教育创造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发扬学生个性。例如,去农场体验驯养家畜的活动,通过与动物友好相处,体验生命成长的喜悦;通过工厂见习、节日庆典、社区服务等活动,提前感受社会氛围,体验与人交往的幸福。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在趣味中收获美好。
3.教育途径富有多样性、系统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社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联结、社区家庭辅助的教育格局,全方位强化生命教育。一是政府不断完善青少年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如运动青少年局、药物推进本部等推动各方加强生命教育工作,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生命的意义等。二是社会修建公民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鼓励相关民间团体开展“爱的抱抱”“彼岸”等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信息接收平台。三是组建家庭教师协会(PTA),家长、老师、社区警察定期到校参会互通信息,方便家长更新信息进行家庭生命教育。
三、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启示
1.课程设置科学化
科学系统的课程有助于契合学生需求。日本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合理,富有弹性。从古至今,我国教育始终提倡“立德树人”,却忽略了生命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生命教育改革应做到:第一,牢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氛围,革新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不再做“考试机器”,激发学生好奇心去探索生命奥秘。第二,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培养生命教育专业教师,扩大生命教育研究群体;强化一线教师培训制度,增加学校课程教学人员,缓解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第三,开设生命教育独立课程。开发专门教材,挖掘特色教育内容,启用专业教师,保证专业性。同时结合学科教学,争取做到全科渗透,使生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2.教育方式实战化
丰富的体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日本生命教育重视体验,富有活力。当前我国生命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式生硬,学生被动接受、疲懒应对。生命原本多姿多彩,生命教育的形式也不应僵化。一方面,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精心设计教育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人士进校举办见面会,搭建舞台排演情境小剧场,带动学生参与,强化生命知识。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应与校外实践基地达成合作,既不“因噎废食”放弃外出,又要保障师生安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感受世间万物的生命气息;走进社会,进行职业体验、志愿体验、科学体验,丰富学习阅历,强化生命意识。
3.教育途径立体化
多方教育客体有助于改善教育环境。日本生命教育注重合作,富有实效。目前我国虽有政府主张给学生“减负”,呼唤教育回归生命;但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教育内容重复等问题显着。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泉有赖于外部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起其本应承担的职责并通力合作。第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当在教育孩子时渗透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潜质。第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学校应发挥主动性,加深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力求教育资源共享。第三,以社会教育为落点。社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序组建民间团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传播正确的生命观。政府主导,辐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教育闭环,打造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立体格局,鼓励青少年提高生命质量。
四、结束语
值此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生命教育”首次在教育部公开文件中被提及,生命教育已然成为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青少年的生命困境,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在我国的教育土壤上,借鉴他山之石,探究攻玉之道,举全社会之力构筑生命教育的堡垒,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收获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酒井功夫,石川洋一.命の尊さを伝える道徳授业の展开[J].宇大付属中研究编集第50号,2002
[2]向铭铭,顾林生.日本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赵宝,徐宁,张钰.高校学生生命困境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近年来媒体却屡屡曝出师德问题,这些事件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将师德问题一次次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而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人因为孔子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
结语在教育产生之初,也就有了师德问题。近代以来,师德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师德建设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有关于师德的话题之所以会长盛不衰,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社...
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渗透,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学师德现状及问题分析2.1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问题的整体描述。从2010年的12月到2011年的6月,再从2012年的9月到2013年的1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课题组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调研,第一阶段调查范围为安徽等中部六省,第二阶...
师德作为教师教育特性的专业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本、最普通的关联纽带。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法国作为欧洲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代表,教师教育改革特色鲜明,在师德方面也...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 教师因本身不思进取、教师专业思想不坚定、个人发展目标模糊、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奉献精神缺失等, 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