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同样表现于文化的全球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的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中学德育现状的论述,分析了多元文化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学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加强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实践的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以此保证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中学德育 挑战 对策
Multicultura ' s Challenges to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brings not onl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so expressed in theglobalization of culture.In the context of a multicultural society,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analysis of ideology of multiculturalism on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moral character andmoral quality.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proposed moral education should develop multi-culturalawareness of students’,adhere to the incul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moral judgments and moral practice,adhere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in order to ensure thesmooth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
目 录
一、序言
二、多元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二)多元文化的特征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取向的西化
1.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2.消费主义的流行
3.拜金主义的泛滥
(二)道德危机
1.道德情感的淡漠
2.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分离
(三)信仰危机
1.中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
四、正视多元文化共存的事实,改进中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应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
1.尊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教会学生认识异质文化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道德实践
1.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指导地位,克服信仰危机
1.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一、序言
由全球化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激荡,无论人们愿意与否,我们的生活都被卷入其中。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各种文化鱼龙混杂,各种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并立,如果放任不管,则会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的迷茫,甚至是因为迷失而走上歧路。所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应该也要相应地改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开展。但是,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共同生活,已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课题。
二、多元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但直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才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多元文化”指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它指的是在这种社会中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和原住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的并存;第二种则指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共存但文化特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当时人们认为随着现代化程度越高,文化之间的差异会越小。但后来人们发现,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并未使文化差异减小,文化并未出现一体化趋势,反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趋势。同时,随着欧美民权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开始加深和扩大化。随着研究深入,这里的文化含义被扩大,研究对象也从民族扩大到妇女、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关注的层面从宏观的民族差异,逐渐走向了涵盖微观层面的区域、社会、阶层等特定系统之间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如今,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文化同时也加大步伐进入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本身就有很大差异,加之我国本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多民族文化的并存,使得我国文化的多元化愈加明显。这里所说的中国的多元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但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多种文化。主要来说:从地域角度,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从时间角度,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形态角度,有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各种文化的并存,构成了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的形势。
(二)多元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作为一种事实存在,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方面。无论是从时间、地域还是民族等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多种多样的文化始终并存着。
第二,文化的交往性。随着整个世界逐渐虽小为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之间不免会相互碰撞、相互交往。交通设施、通讯工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本处于不同时空、地域的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是在文化的交往中,多元文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第三,文化的兼容性。各种文化虽然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它文化。一种文化只有包容地吸收其它文化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永葆生机。各种文化只有在交往中互补所长,才能共享繁荣。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由于现代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这里所阐述的多元文化对德育的挑战主要从多元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的角度来论述。同时,从德育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三个方面来论述多元文化对中学德育的挑战。
(一)价值取向的西化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新的价值观也随之而来,而我国新的价值体系却尚未建立,这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免会迷茫。中学生本身又正处于青春期,属于青少年的一部分,本身的认识能力也还很薄弱,面对物质享受的冲击禁不住诱惑。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国家的东西,一味追求所谓的潮流,其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了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的倾向,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一味追求模仿。
1.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个人主义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与道德的根本原则。这种思想从根本上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相对立的,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还未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地步,人们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存在自私的一面,尤其在中学生之中影响更深。现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受自己周边人的百般庇护,这导致学生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个人主义价值倾向。在家庭里面一家都围着孩子转的家庭不在少数,父母在不断满足自己孩子需求的同时,却也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一些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的生活条件,提出让家人为难的要求,反而却缺少对父母的体谅和对亲人的关心;在学校中学生也经常任意随性,常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不关心班集体,不尊重他人。有的学生甚至顶撞老师,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导致现在教师不敢批评学生,学校不敢管理学生。
2.消费主义的流行
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因为商品生产者资本利润的实现是靠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来实现的,所以西方社会鼓动消费主义的流行,它为资本主义服务。
鼓励消费固然有拉动生产的作用,但其消费至上的核心内涵和过于注重物质消费的观念是不合理的。现代的中学生的消费主义的流行表现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在消费观念上认为消费是人生的目的、是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消极的消费理念从生;在消费行为上,学生追求标新立异,追求时尚与前卫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外来消费方式大举进入中学生的生活中,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肯德基麦当劳的消费群体中,青少年学生约占 55%,儿童约占 30%,剩余 15%主要为陪同小孩的家长以及其他人群。由此可见新的消费方式往往在青少年学生中更受欢迎。一些学生之间盲目攀比,追求品牌服饰,并且以此为荣,相互之间的攀比更是造成了恶性循环,滋生学生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3.拜金主义的泛滥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把金钱看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其它都是次要的,更有甚者认为金钱就是万能的,为了金钱可以抛弃一切,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在中学生憧憬的职业理想中,学生对职业评价时已不再重视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学生看重的是职业的实际收入。学生理想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会计、银行工作人员、公务员等一些高收入的职业,而相比教师、销售员等一些对社会贡献巨大但实际收入较低的职业便嗤之以鼻,学生职业理想已完全向金钱挂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谁有钱就向谁靠拢,甚至在对待亲戚同学之时也以金钱划分关系亲密程度,认为用金钱便可以买到一切,包括可以买到人们间的感情。
(二)道德危机
多元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光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变化,同样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所以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坑。
在核心价值上的模糊迷失加剧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困难,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难以辨别,失去了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导致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淡漠,甚至是道德行为上出现了失范的现象。
1.道德情感的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巨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法从内心理解所学的东西,造成了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淡漠。现代中学生普遍较忽视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下的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加强,更加增强了效益和求实的观念,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孝行天下、勤劳节约等美德已逐渐被学生们忽视或被视为已经过时;另外是拥有崇高道德人格的人不再被奉为楷模,学生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周边的好人好事不再有崇敬之情,相反有时甚至讥笑他人,例如拾金不昧却被人怀疑为偷窃,节约的美德被学生视为吝啬,这种事情常有发生。如此发展下去,对道德情感的冷漠会导致对恶劣道德行为的纵容,甚至是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
2.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分离
道德教育的实效归根到底要靠道德行为来体现,所以学生道德行为上出现失范现象也就是道德教育没有完成。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交织、相互碰撞,使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出现了迷惘和困惑,进而导致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是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一个突出问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某些方面严重脱节。如明知诚信的重要性,却屡屡发生考试作弊行为;再如一旦学生的朋友发生偷盗行为,学生往往选择不告发,学生的道德评价和选择往往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利害关系。此外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程度的严重性有大有小,问题多样化:小的方面如在学校课桌乱涂乱画、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不能从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在大的方面甚至出现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学校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青少年学生的犯罪率日益上升。有新闻媒体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中引用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左右的中学生更是占了一大半。对于基本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学生能够清楚理解,但是光有认知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在行为上也表里如一,才能担负起祖国的未来。
(三)信仰危机
这里所说的信仰主要是政治上的信仰。德育包括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对学生的政治品质的教育上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但是,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各种政治思想和观点汇集在了一起,使学生难以辨别。所谓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原有良好而稳固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而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崩溃以及没有信仰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如今的学生已经不是像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一样坚定不移地拥护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当今中学生已经不再以共产主义为唯一的政治信仰,而是出现了信仰的动摇,产生了信仰的危机。
1.中学生信仰的功利化
一些学生认为哪种制度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际利益,哪种制度就值得信仰。学生信仰的基础完全建立在了自身的物质满足程度之上,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更有学生认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应该能立刻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这种制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学生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
虽然总体上学生对马列主义还是秉着认同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动摇。面对西方社会在生产力上的领先优势,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加之从前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和如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对落后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景产生了疑问。同时西方社会打着“民主”“人权”的口号经常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行抨击,放大我国的政治建设的弊端,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在认识上趋向社会主义社会,但在情感上却偏向资本主义社会。不少学生产生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程度高于我国的想法和西方政府的清廉程度高于我国的错误认识。学生对国家倡导的政治活动和公民权力持着消极的态度,不肯踊跃参加。对政府官员常抱着怀疑的态度,抱怨书本所学的社会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常识不实用,不能适应到当今社会发展潮流。
四、正视多元文化共存的事实,改进中学德育
(一)学校德育应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
我们应该看到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各种文化构成的。但由于政治、地理、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同之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世界文化也不会五彩缤纷、充满活力。文化多样性犹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那我们要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在德育中我们对待文化多元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异质文化,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元性。
1.尊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一旦消失,那么民族也就不复存在。
中华民族文化便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它有一脉相承、兼收并蓄等特点,并且形成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是现在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的强烈扩张,另一方面源自于某些人的自我诋毁,使民族文化面临危机。在价值观,道德观上表现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轻视。所以我们在学校德育中要努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宣扬来影响教育学生,将民族文化的内容凝聚化,并写入课本,让学生亲自体会。另一方面要注重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结合,以此适应时代潮流。例如将封建社会的精忠报国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爱国主义、将勤俭节约改变为适合新时代的节约理念,因为时代不同,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表现民族文化,同样是宣传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
2.教会学生认识异质文化
异质文化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的一个文化人类学命题,它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意图,在文化整体中最具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最能体现出与它种文化的差异性。在学校德育中学校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应该本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精神,理性地对待各种文化:第一,要教会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对待各种文化,评价一种文化,应该不能只看到它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各种文化的优缺点。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们不可能阻挡各种文化的侵袭,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学会区别文化的优劣。如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既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重的消费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欲追求,可也损害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要让学生尊重各种文化,吸收所长。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学生在学校应该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成员。不仅是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才能共创繁荣。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条件,对于先进有益文化,应该彼此尊重,共同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由文化的多元化带来了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面对各种文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人们不知如何抉择,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核心价值是社会整体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人们据此产生行为的基本原则和态度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的场所,德育是传递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式。
我们在传递这些核心价值观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此达到德育的目的。首先,学校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在中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着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以次来摆脱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袭。其次,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生活中的教育,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价值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不是光在课堂上或学校里,教育是生活中形成的。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雷·约翰逊称,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多看暴力倾向电视的学生的犯罪率往往会高于平时很少看电视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往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优良品行,如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的行为我们要予以表扬,对于学生中的先进事迹应该表彰鼓励;对于如好吃懒做,在考试中的不诚信等行为要坚决批评。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最后,必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学生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大众,必需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创造良好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被学生耳濡目染地自觉接受。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加强道德实践
1.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对道德情感的淡漠现象,这是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往往是填塞式的,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由教师来代替学生作道德判断,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观强加于学生。但是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使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价值选择,遭遇着更多的道德困惑,经历着更多的道德冲突,传统的以培养“顺从的人”、“听话的人”为目标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所以与其让教师代替学生作道德判断,不如让学生自己来思考,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对道德本身的认识。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思想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影响纷繁复杂,这需要着力培养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一些基本的道德标准。多元文化并非意味着各种文化与道德观没有相同点,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要评价一种行为的好坏,要从根本上看它是否符合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情境下相同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例如欺骗老师抄作业与安慰同学时的善意谎言,其同为欺骗,但实质却是不同的。总之,应该让学生根据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进行道德判断。最后,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道德判断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道德判断要求学生自己去判断,自己去体验,而中学生本身心理和认识能力发展还不足,难免会产生疑问和困惑,甚至产生错误理解,这个时候因该加以耐心指导,而不是对他全盘的否定与批评。师生之间要树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2.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道德教育只有回到生活才能有它的意义。光有很高的道德认识却不行动,是道德认知和行为分离的表现。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构建一种德育回归现实生活又引导生活的理念,让德育走入多元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吸纳鲜活的实践内容,对于真正实现德育的育“人”功能,无疑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经验,体味道德情感。活动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老师应该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因为教师不可能随时在身边,不可能随时指导学生,而道德情境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这时要家庭、社会的合力,共创良好社会风气,家长、教师应该和学生多交流,同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学生只有进入道德实践,才能解决道德认知和行为分离的问题。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学德育中的指导地位,克服信仰危机
1.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德育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服务。苏东剧变的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政治观也随之产生变化,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中学德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当代中学生政治观的功利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学校更加要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克服信仰危机。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现代中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通常采取教条式的方法,加上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坎坷经历与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形式的侵袭渗透,使得社会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行得并不顺利。针对学生的政治观的功利化与及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在德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充分发挥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别。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是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同时社会主义的人与人的平等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等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评价一种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多地需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其次,引导学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鼓励学生参加政治实践。共产主义信仰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作为教师则应鼓励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如积极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积极参加政府所倡导的公益活动。
最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中学网络信仰教育空间,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政治文化观念的渗透。网络所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主动依托网络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内容,一方面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来污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更不能回避文化多元化的事实。学校应该正视多元文化共存的事实,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标本兼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开创中学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2]杜时忠,卢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3]杜时忠,卢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4]张翠萍,郝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变革探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 年第 24 卷第 2 期。
[5]韩小敬:论文化多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德育对策,《陕西教育》2009 年第 9 期。
[6]张道理,刘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 7 期。
[7]路琳,吴晶: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文化应答,《教育科学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致 谢
感谢四年来学院领导的关心,感谢班主任及所有任课老师的栽培,由于他们的付出,使我在大学四年不断成长。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导师×××老师的指导,无论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写作等各个阶段,×老师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同样也要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
最后,再向论文评审组的各位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应该也要相应地改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开展。但是,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共同生活,已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