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德育叙事支架建设中故事法的应用

来源:未知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22-06-29 共5213字

  摘    要: 故事法是一种避免空洞说教,有效应对逆反,容易激发情感体验,便于促成动心导行的德育方法。只有掌握德育叙事支架的搭建,将德育故事的遴选、讲述和引领统整设计,才能使故事法的实施达到动心导行的效果。

  关键词 :     故事法;叙事支架;运用;

  故事法又称德育叙事,是一种避免空洞说教,有效应对逆反,容易激发情感体验,便于促成动心导行的德育方法,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德育工作者的青睐。如果能够掌握叙事支架的搭建,就能将德育故事的遴选、讲述和引领举重若轻地统整设计,使故事法的运用便捷而有效。

  一、三事件、三支架

  怀特认为,通过叙事对话,教育者就像干建筑工作一般,在建筑的四周搭起脚手架。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干预,叙事性对话的过程使倾听者得以接触到其生命的其他楼层和意义领域。[1]

  李西顺把这个叙事性对话过程(故事讲述与引领)具体化为“支撑性对话技术”,指出叙的是三类事件:原生事件、意识事件、意义事件。[2]一个故事只有通过艺术对话,拾级而上,把原生事件依次提升为“意识事件、意义事件”,才能触动并优化学生的心灵结构,让故事成为触及学生人生意义的事件,最终促成学生经验重构,动心导行。这是故事“法”之内涵,是德育叙事取得成功且富有魅力的秘诀所在,也是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故事《比别人更努力些》为例,我们来分析“原生事件、意识事件、意义事件”三层叙事支架是如何搭建的。

  比别人更努力一些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

  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看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口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样做。”

  阿诺德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弄来了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来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摘自《意林》2003年第08期)

  原生事件指日常生活中实际经历的事件[2]或故事中的表层情节经历。如故事中同龄的阿诺德和布鲁诺受雇于同一家店铺,同一个老板,干同样的工作,结果却不一样。一个原地踏步,一个青云直上。布鲁诺认为原因是老板不公正。

  意识事件指原生事件中被学生的意识过滤及筛选之后的事件、被学生所记忆和理解的事件。[2]为了让布鲁诺明白其中缘由,老板让他俩先后去做同一件事———到早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结果布鲁诺跑了三趟勉强问明白一件事,而阿诺德只一趟,不仅问清楚土豆相关所有之事,还发现西红柿可能所有之事。老板对布鲁诺说“这就是阿诺德薪水比你高的原因”。

  原生事件必须经过学生的价值反思及过滤,提升为“意识事件”,才能产生德育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价值反思及过滤”,支架就是故事讲述过程中的“巧妙提问”。“提问”是门艺术,问得准,问得巧,这个支架就搭得好,就能干预叙事结构,启发学生的价值反思,进行深沉的叙事对话。通过启发和析理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引起情感迁移,产生“共情效应”,从而使事件被学生理解而为重构经验和行为引导奠定基础。例如:

  1.同样一件事,布鲁诺为什么要跑三趟(还没办好)?

  2.阿诺德对西红柿的处理,一共思考了几步?做了几个决定?

  3.布鲁诺和阿诺德的巨大差别根源是什么?

  布鲁诺和阿诺德的巨大差别根源是什么?是思维方式。前者被动,“戳一下动一下”,不主动思考,不主动预判,不积极变通;后者主动,主动观察,主动预判,主动拿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结果。被动办不好事,成不了事,很难成功———布鲁诺是被动思维的典型;主动、创造性做事不仅容易把事做好,还常常把事办得很漂亮,给人好印象,给人信赖感,良性循环,机会增多,回报增多,往往容易成功———阿诺德就是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典型。

  意义事件是指触动学生心灵结构、触及学生人生意义的事件。[2]“意识事件”如何提升为“意义事件”?第一,需要对事件的意义精准提炼。如上述故事的价值意义是“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能让人出类拔萃、易于趋向成功”。第二,要进行行为引导(即导行)。其中关键是如何有效导行。这需要搭建“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两个支架,为便于实操,我们把这个过程切分为“故事引领”部分。

  主体联结是指故事的引领务必要与德育主体———学生相联结。认知和情感是互相依存的,情感能促进注意力。一旦把意识事件与学生联结,关联引发关注,让学生由对故事的过滤和理解转向反思和效仿趋向。故事所要传递的价值不仅与学生内心价值契合,还会成为“与己有关”的意义事件,这是左支架。例如:

  1.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阿诺德)

  2.其实,我们班上就有阿诺德这样“主动、创造性做事”的人。

  榜样举例是选择此类意义事件的某个(些)学生主体进行举例表扬。故事为道德行动提供了参考模式,又通过同辈群体中的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发共鸣,激发参与,产生效仿倾向,这是右支架,最终目的是促使道德行为的发生。常用的方式是:

  1.教师描述班级里某个(些)学生“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具体行为来做榜样举例。

  2.激发学生描述班级里(同辈群体)某个(些)“主动、创造性做事”的具体行为来做榜样举例。

  故事法的“三事件、三支架”支撑法如图1所示。

  图1“三事件、三支架”支撑法

图1 “三事件、三支架”支撑法

  二、运用:故事的遴选、讲述与引领

  第一,故事的遴选要恰当。如果“原生事件”就能自然地、直接地引发情感体验,引起强烈的、具有感染功能的情绪体验,叙事本身就产生德育价值了。因此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认可接受的可能性选择故事。

  故事的遴选一般应遵循三结合原则:主题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趣味性与感染度相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按照故事的呈现形式,故事可分为文字类、图片类、视频类,学生对视频类故事接受度较高。按照故事生成的路径划分,故事可分为经典故事、热点新闻事件、学生鲜活故事,学生对讲自己的故事最为关注。

  要搜集、遴选出德育价值大的“原生事件”,除了多阅读,更需要敏锐性,紧贴学生发展实际,留意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选择、摄取那些有教育意义、能触动人心的故事。

  第二,故事的讲述要完成吸引人和启发思考两大任务才能把“原生事件”提升为“意识事件”。声情并茂的讲述吸引人、打动人;思考性的讲述引发注意、启发思考。有的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但因为讲述平淡而缺乏感染力。在讲述之前可以合理调整讲述结构,适当改动故事情节,巧妙设计悬念互动,增加关联,引发关注,再赋予声情并茂的讲述,是非常吸引人的。而启发思考的“提问”是由原生事件提升到意识事件的支架,这既是故事讲述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妨再举一例:

  三个抄写员

  (阿苏:《三个抄写员》,载《基础教育》,2005年,第1期)

  黎锦熙(1890-1978),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民国时期头十年他在湖南省会长沙创办《湖南公报》并任总编辑,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以后的发展耐人寻味。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对每份文稿都老老实实抄写,错别字也照抄不误,很快这个人丢掉了工作,以后也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仔细核对过之后才誊抄,遇到错别字、病句都认真改正,然后抄写。1935年他写了一首歌词,当年这首词经聂耳谱曲后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1898-1968),我国着名剧作家、小说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第三个抄写员更加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黎锦熙先生是他所就读师范学校的历史老师,这个抄写员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写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文章,他坚决不会抄写,并且还会跟黎先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1893-1976)。

  教师在讲完故事后,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是报社主编,从抄写员的职业来说,你认为谁最称职?为什么“老老实实”的抄写员一直默默无闻?而第二个抄写员却能成就一番事业?

  2.作为抄写员来说,第三个抄写员似乎最不称职,但为什么他却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与第二个抄写员的差别在哪里?

  3.你能用三个词描写三个抄写员的做事特点吗?(勤恳做事、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会启发学生对故事内涵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抄写员完成工作的态度、行为的表象中追寻他们不同行为特征背后的人格特质,从而实现意识过滤,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

  第三,故事的引领也有两大任务,一是将故事提升为意义事件,二是行为引导。

  将故事从“意识事件”提升为“意义事件”的难点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由于故事的德育价值点丰富,故事引领时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不聚焦,很难高强度、深印象地刺激学生最深层的心灵结构领域。另一种情形是提炼不准确,不能一语中的,触及学生人生意义。因此故事引领务必注意聚焦和准确提炼,才能让学生从故事的直观去反思和追问其中的意义,比如《三个抄写员》的故事,三个抄写员,三种思维,三种(层面)行为,“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能让人走向成功、走向卓越”是这个故事给予学生的事件意义。

  行为引导是故事法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动心”最终是为了“导行”,把重构的经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叙事只有转向实践取向才能真正把握现实。德育叙事意义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生成、创造,而不是被概念固化为抽象的认识过程。[3]

  “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两大支架有效支撑起了行为引导。霍仙丽认为,一切与儿童生活经验、情绪感受无关的教育,都是无根的教育、无力的教育。因此故事引领务必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德育内化。内化于心是为了外化于行。当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体系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时,自我价值支持资源越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积极,并会向内表现出更为肯定的自我概念,向外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尊和自信的特点。[4]实践表明,对主体具体言行的正面举例,即榜样举例,不仅能对受夸赞的对象正向强化,还能为同辈群体提供具有促进发展意义的新经验,并产生强烈的效仿倾向。如老师这样描述并表扬两位同学“主动做事”:

  张X和李X两位同学今天上午到我办公室借电话一用。下午,有水电工打电话问是哪个办公室饮水机报修,我很奇怪,因为我们办公室的饮水机没坏,一问,才知道是隔壁教务处大办公室的饮水机坏了,两位同学偶尔听到老师对话得知,就主动帮打电话报修。(原生事件)这就是主动———没人提醒,没人指派,敏锐觉知。更可贵的是,他们俩自己不会修饮水机,怎么办?打电话。没电话,怎么办?借班主任办公室的电话。这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已经有创造性做事的特征了。(意识事件)不要小看这个行为,它表明两位同学具有“主动思维”。思维支配行为,这样的思维、行为形成习惯以后,就构成了你的形象,演变成了你的能力。(意义事件)

  学生在老师举例表扬“主动做事”后,受到激发,纷纷表扬自己的同学。

  生1:我想表扬一下蒋XX,由于是新学期开学,很多同学把国学教材忘在家里,有担当的他主动去找国学老师安排中午国学诵读的任务。

  生2:今天吴X来得早,他主动找了我们几个男同学到图书室,不仅领回了全班同学的书和作业本,而且还安排同学有序发放。

  生3:今天下午的消毒时间,老师临时开会去了,张XX主动去老师办公室拿消毒液对讲台进行消毒,还给老师留下小纸条,告知老师消毒已经完成。他不仅主动更创造性地做事。

  “主体联结”和“榜样举例”让师生栖居于叙事内部的共通世界获得一种实践智慧,德育成了学生在故事中体验、聆听、讲述、反思这一系列“沉浸式”的事件驱动下的“意义的历险”过程,实践的开启性和建构性即在此被成就。

  故事法叙事支架的“三事件”支撑法表面上是一种技术,事实上,其运用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从故事的遴选、讲述再到引领,德育叙事的展开不光涉及个体与叙事中的人和事物的链接,本质更是涉及个体与生活、世界整体的观照,即“促使人去感悟在事件驱动之中逐渐显露出的意义”并转化为道德行动。

  参考文献

  [1] WHITE MICHAEL Working with people who are suffe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traum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rapy and Community Work,2004,(1):45-
  [2]李西顺德育叙事之支撑性对话技术[J].中国教育学刊, 2019.(08):84-90.
  [3]马蕾德育叙事的本性、现实样态与实践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 2019.(09):3-8.
  [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