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德育的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各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以班级文化特色为核心、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方式的德育新模式。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师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环节,同时将生态德育研究进一步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以期通过班级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环境、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他们学会与自然“共荣共生”。
关键词:生态德育;班级文化建设;共荣共生;
生态德育是基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新型的道德理念,要求教育组织单位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自觉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等道德行为习惯,并进一步形成生态道德素养。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单位,应该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将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摆在与提升学科素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只有明确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以班级为单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生态德育素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德育。
一、当前生态德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生态德育的内容不足
尽管各学校在探索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制度建设中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班级制度建设内容不够规范。生态德育没有明显融入班级的日常管理规范,内容和目标都缺乏生态道德方面的规范内容,另外班级制度之间的关联度、覆盖度不足。其次,班级中鲜有成立专门的生态德育小组,基本都是以年级为单位的落实模式,这样必然导致班级文化制度流于形式,执行力度不够,甚至相当一部分代课教师都认为生态德育的相关工作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制度内容自然难以体现生态文明。最后,班级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德育相关保障机制。许多班级在将生态德育渗透到班级文化制度建设中时过于形式主义,缺乏生态道德相关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班级是最小的教育教学场所,班级的主要物质环境是教室,目前随便走进哪间教室,基本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板报设计毫无创意、名人名言陈旧、桌椅摆设凌乱、存在许多卫生死角;墙上粘贴的学生作品的日期还停留在刚开学的时候,条幅标语一直没有更换;学生座位安排也和上学期一样;除了班会以及学校大型运动会之外,班级几乎没有别的活动或节目……这样的班级只是为了听讲而听讲,根本没有创设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更没有体现班级的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人的本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没有体现生态道德理念
各学校在探索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未彻底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缺乏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的意识,在讲述环境问题、生态文明观等内容时总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摆事实、讲道理,学生意识不到究竟怎么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另一方面,没有发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除了思政课以外,其他课程中生态德育的内容占比极少,导致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校的生态德育很难入脑、入心,导致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学校也没有发挥相关生态德育课程延展生态德育理念的作用。
(四)班级管理老套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将升学率视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成绩,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唯分数论”的班级文化,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老套的管理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建设班级特色文化,而把学生看成被管理的对象,导致学生无法发挥生态德育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新教育理念,学生、家长等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也引发了不少新问题。由于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把握不好管理的力度,不敢“轻”也不敢“重”,导致生态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虽然意识到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性,却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
二、生态德育下班级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层面:教师的生态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生态德育素养不高,教学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生态德育内容枯燥,目前只有个别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生态德育的相关理念和精神,大多数学校并未安排给广大教师普及生态德育知识和进行生态德育的相关工作,从而导致教师并不太关注生态德育,班主任教师也缺乏把生态德育纳入班级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各学校的生态德育班级文化内容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单纯依靠进修或自修,教师很难掌握逻辑严密、完整的生态道德知识,很多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科知识博闻强识,却无法加工、处理生态道德理论知识,以便以更生动、形象、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客观上弱化了班级学生用生态道德规范自身言行的主动性。
(二)学生层面:生态消费理念偏差
在生态德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生态消费理念存在偏差,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严重影响班级文化建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带歪,不少学生过度追求衣食和外表,用昂贵的物品标榜自己的思想和品位,导致攀比之风盛行,长期秉持此种消费理念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污染和破坏。在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理念的影响下,人们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能源。这是一种畸形的消费理念,放大了需求和商品本身的价值,直接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濒临灭绝,打破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格局,同时也会给学生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班级文化建设步履维艰。
(三)家庭层面:生态道德教育欠缺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十分欠缺,大部分父母都把自己的工作或事业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校和班级是生态德育的主阵地,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监督其学习即可,事实上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生态德育的要求绝大多数时候会受到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态道德知识也并非只在校园或课堂上才能学到,家长要用良好的生态道德语言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孩子,为班级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四)社会层面:没有引导学生的生态道德理念
社会环境也会对生态道德教育造成很大的影响,生态德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然而如今社会没能积极发挥引导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职责,反而态度消极,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过高、忽视道德品质;拜金主义盛行、将高消费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对学生不经意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过度使用塑料袋等不良社会行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阻碍了学生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三、生态德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制定生态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和制度
要想将生态道德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关方案和制度保证,基于此种背景,班级文化制度无疑更能塑造并体现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制度无论在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构建和谐校园,还是在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等方面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改革班级制度,加大生态道德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比例,将垃圾分类、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内容纳入各项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鼓励他们遵循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原则,严加禁止与生态道德相悖离的行为。要想将生态道德教育更好地融入班级文化建设,除了制定生态班级文化制度之外,还要建立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评价制度。要想建立全面、系统、民主、有效的评价制度,学校就要在制定班级文化制度时将生态道德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等教育内容融入制度,从而努力构建一套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化指标测评的生态道德教育评价制度。另外,教师还要设定德育分数量化管理考评表,实行打分制,将生态道德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等教育内容纳入考评表,尽可能凸显生态道德因素,从而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道德评价制度的最大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从制度出发监督、影响、感化和启迪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进而达到指导和规范其生态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优化班级物质环境
班级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班级物质环境的好坏不仅会影响班风、学风,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在生态德育背景下,安排课桌、教学设施、基本生活资料等班级布置不仅要具备生态性,还要具备人本性。一般而言,整洁美观的班级环境可以让师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愿意付诸行动让其更“美”,最终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室窗台、讲台上摆几盆花卉,为班级增添一抹色彩;及时更换损坏、失修的教学设备,及时更新海报、标语,以便能让学生内心宁静、陶冶情操。此外,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墙、橱窗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班级的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生态文明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渗透于班级文化建设,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当学生出现有悖于生态道德的行为时,教师要耐心与其沟通并帮助其改正,从而以物质环境为载体全方位完善整个班级的组织、文化、制度等。
(三)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生态道德理念
创建生态道德的班级精神文化就是要营造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感召力的班级,从而丰富和完善师生的精神世界。具体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建设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教风,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育人能力。由于教师是生态德育理念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导者,要想塑造学生的生态德育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特别是任课教师要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秉持这种观念才能真正在生态德育方面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思政课程教师能高度融合学科内容与生态德育内容之外,其他教师也能,因此广大教师要深入挖掘和剖析教材,从而找到生态德育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和渗透点。教师要在生态道德方面做榜样和示范,通过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影响学生,使其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更清醒和深刻的认知,从而成为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热爱大自然的人,为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贡献力量。第二,加强建设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班风,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班风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能为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学习习惯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从入学伊始就把生态道德作为评估学风的一个标准,形成人人学习生态道德知识、人人争做环保小能手的班风、学风。
(四)创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班级生态德育管理平台
线上,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类线上主流官方信息平台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相关内容,如生态保护法、环境法、生态文明观、国际生态形势、城乡环境现状等,并开展线上答题比赛、短视频作品创作大赛等,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趣味性。当然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教师等人员也可以在这类平台上宣传生态保护方面的好人好事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治理某一环境问题制定的政策等,以期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不断提高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线下,可以班级为单位创立生态德育月刊,将板报、壁画、绘本、班级文化墙等作为宣传媒介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帮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会给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生态道德主题日组织生态文化活动,既可以是生态故事大赛、生态知识辩论赛、生态演讲大赛,也可以是评选“环保大使”“生态之星”等活动。
四、结语
总之,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阵地,学校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科知识的主要使命,还承担着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重担。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生态德育,不但可以矫正当下部分教师普遍重知识、轻人文的教学心态以及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的教育观念,也更契合教师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大力推广生态德育,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让其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怀抱一颗感恩之心,还能培养其自觉将个人发展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其完善的生态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沈宋彬.生态德育下班主任管理的校本化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 , 2020(2)-
[2]焦群英.构建生态德育式的初中班级文化氛围[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 2019(12).
[3]薛萍萍.让红树林“住’进学生的心中一-谈谈生态德育 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未来教育家, 2019(8).
[4]卜冬旭.核心素养视域:优化班级文化创建的策略选择[J]中小学班主任, 2018(1).
只有明确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以班级为单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生态德育素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