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研究
【绪论】中非经贸合作区的问题研究绪论
【1.1 1.2】中非经贸合作史及其经贸合作的现状
【1.3】中非经贸合作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中国在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
【第三章】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
【结论/参考文献】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中非经贸合作的主要模式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含劳务输出)、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援助、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其他(包含:经济合作区、金融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代为培养等)。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基本在中非经贸合作中都得以体现。下面,就具体分析下,在中国和非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几种主要模式的基本情况:
一、 对非承包工程(含劳务输出)
由于非洲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经济又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令人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为承包工程领域提供了非常巨大市场。近十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非洲每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不断增高。据世界银行预测,非洲大陆今后每年所需的基础建设投资金额将保持在200 亿美元左右。①2012年,非洲地区共有800多个在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运输(41%)和能源(37%)领域。②而我国近年来在非洲的承包工程领域异军突起,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劳务承包市场就是非洲,中国在非洲的承包工程涉及到非洲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从建筑、交通、运输到通讯、电力、石化等均有所普及。近年来,我国还积极的参与到非洲国家的工程项目投标,所承包的项目不断增多,技术水平也不断的提升,除了承包项目之外,中国还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与管理型的人才,为非洲地区设施项目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中写到:“2012 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 408.3 亿美元,比 2009 年增长了 45%,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 35.02%.非洲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③。除了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之外,中国还参与了非洲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质量较高,造价低,提高了非洲人民的就业率,促进当地其他领域经济的发展,为非洲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获得非洲人民的高度认可。
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之一,随着近年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其工程承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详见表 1.
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工程承包活动取得了较为稳定的进展。历年的新签合同额以及完成额每年都在以两位数增长,而且占中国所有对外工程承包的新签合同额以及完成额的比重也有跳跃式增长。由此可见,非洲己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市场,并且正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发展。
根据境外工程不同的地域分布,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整理了以下数据,来说明非洲市场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领域的比重: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10到2011年,非洲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从383亿美元增加到458 亿美元,增加了 19.48%.而完成营业额从 2010 年 358 亿美元到 363 亿美元,稳步增加。2011 年,非洲地区的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 32%和 35%,比例仅次于亚洲,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
对外工程承包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带动国内过剩的建筑行业产能转移,扩大劳务市场,带动一大批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并且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还处于低端分包角色,项目的管理和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非洲的工程承包项目,大部分都是中国资金支持的,这样并不能真正体现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贸易领域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在工程领域同样存在。比如,中国公司几乎垄断了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的电信业务,但是埃塞俄比亚民间普遍反映网络信号不好。
2014 年初,当地电视台制作了节目,讥讽手机用户在家里还贴条,标注哪里是有网络的区域,哪里没有网络。当地各主要报纸也连续撰写多篇文章对该项目质量进行批判。
此外,在经济合作中,工程承包模式始终只是局限在部分行业,很难全方位的带动双方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务输出也太过低端,没有真正的输出技术和专业人才,现在海外的很多劳务纠纷、和当地百姓的矛盾根源也在此。导致在这个行业,虽然我们有了量,却还没有上升档次。
由于大量的工程承包需要大批劳务人员输出,近年来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务工越来越常见,有点类似当年的下南洋。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也带来了很多相伴的问题。从近两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来看:2012 年 10 月,加纳政府针对外国公民(中国公民居多),在加纳的非法采矿行为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根据中国驻加纳使馆对外公布的消息,有上百名涉嫌非法采矿的中国公民被捕并被遣返。2013 年 1月,中国公司在苏丹达尔富尔项目组 4 名中国工人被劫持,经过多方斡旋方安全获释。2013 年 5 月,乍得发生多起中国公民被敲诈勒索的事件,犯罪份子竟然是当地警察,他们以检查为理由,采用非正常手段勒索钱财。2013 年 6 月,坦桑尼亚发生数起针对中国人的持枪抢劫案件。2014 年 2 月,赞比亚一家中资企业遭到歹徒袭击,中国员工一死六伤,而且在赞比亚也已经出现过好几次类似事件。这些事件层出不穷,部分政客甚至在选举中都拿排华作为竞选的筹码以笼络受到媒体鼓动、反华情绪滋生的群众。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国家一直在宣传“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不利于中国的论调,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怀疑。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在走出国门的时候,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和良好的管理。
首先,中国在非洲的很多工程和项目,都是在一些艰苦和治安不好的地区。而中国人大多不重视财物安全,比较喜欢大量携带现金,很少雇佣安保等。埋下了很多隐患。其次,中国员工一般喜欢组建小圈子,在外都是中国人一起生活、工作,很少融入到当地社会,往往和当地人有很深的隔阂。又有很多同胞在外不注意对方国家法律,喜欢钻空子、强迫加班、行贿、不尊重当地习俗等,严重影响了海外华人的形象。另外,中国人工作勤奋,我国的很多商品走的是低端价廉的路线,本身就和当地的就业及产业发展形成了竞争,很难不引起当地人的一些排斥情绪。
当然,这都是在双方合作的磨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小问题。随着合作越来越深入、合作方式的逐渐提升。随着我国政府、对外使领馆对这些事件的管理和重视,相信这样的冲突会逐渐减少。
虽然我国目前的对非承包工程发展的如火如荼,涉及的金额庞大,但是这种模式毕竟只是局限在部分行业,辐射和影响力有限,仍然不能作为中非经贸合作最有优势和潜力的模式进行推广。
二、 中非贸易
我国与非洲大多数的国家均有贸易往来,我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与非洲市场的消费水平较吻合,通过贸易交往,许多非洲的一些特色商品也被国人所熟知,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对两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 2009 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成为了非洲的第一大贸易合作国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中非之间的贸易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中非贸易也在两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00 年至 2012 年期间,中非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从 2.23%增至 5.13%.从非洲的角度来看,中非之间的贸易额所占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增势更为明显。2000 年至 2012 年期间,中非贸易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率,从 3.82%增至 16.13%.增长十分迅速①。过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得到了非洲人民的青睐,也有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非洲产品进入国内消费者的视线。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和非洲的主要贸易存在国家过分集中的问题。中国是非洲大陆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据中国海关数据,2012 年中非贸易额达 1984.8 亿美元。但是这样巨大的贸易额,却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
出口方面,中国对非主要出口制成品,且主要伙伴多为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大部分的出口也集中在几个国家。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累积,2012 年,中国对非前十国的出口额占了对非总出口总额的 70.21%,其余 43 个非洲国家累计只有 29.79%.
而进口方面,数据则更为集中。从中国海关查到的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在非洲的前十大进口国如南非、安哥拉、刚果等国,占了对非总进口额的约 90% ,而且主要集中在原油、铁、铜等资源性产品。①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非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合作领域狭窄。首先,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主要仍然是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制品、服装、五金产品等,这些产品属于技术含量降低的中低附加值、资源消耗型产品,对非洲的大量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非洲当地本来就比较落后的制造业,因而针对中国商品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了了一些贸易摩擦。第二,中国对非洲主要进口资源类产品,如:原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而且非洲在我国的能源战略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比如石油:现在,非洲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区域,将近占到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 3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比较大了。②这样使得中国较多与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发生经贸关系,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则较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并持续扩大。中非贸易关系结构单一、范围狭窄,为贸易摩擦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另外也加剧了西方大国对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开发其自然资源的指责,从而制约了中非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就是产品质量问题。中国制造现在非洲人的眼里,是价廉但是还没有达到物美。经常出现在非洲买的中国衣物,很快就坏了;电器没几天就坏了,也很难确保售后;茶叶用比较劣质的茶叶,口感糟糕。这些都给当地人留下了中国制造假冒伪劣太多,质量难以保证的坏印象。
贸易作为国际经济合作最原始,最常见的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靠这种形式是不够的,而且这种形势也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转型升级,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三、 对非投资
非洲的投资潜力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最近十年来,全球经营环境改革进步最快的五十个国家中非洲国家占据十九席。在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迅猛, 1995 年到 2008 年,从 57 亿美元猛增到 578 亿美元,增长了 9.14倍。2012 年,虽然全球经济下滑,世界投资总量减少 18%,在非洲外商直接投资额却达到500亿美元,逆势增长5.5%.①非洲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近年来,我国为了鼓励中国公司在非洲进行投资,更深入的介入到非洲工业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我国自 2000 年就取消了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对于非洲的投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尤其增加了在能源领域的投资。2010年至 2012年 5 月,中国对非优惠贷款项下累计批贷 92个项目,批贷金额达 113 亿美元②。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分散于非洲的各个国家领域中,中国对非投资国家己达 49个。我国为了迎合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政策,为拓展非洲市场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服务,投资对象逐渐从贸易企业转变为生产加工与资源开发企业。这些投资不是为了单纯的从非洲获取资源,也为当地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自立。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 2012 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 207 亿美元,仅 2012 年一年就有 25 亿美元,比 2009 年的 93.9 亿美元增长了 1.3 倍。项目增长主要集中在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还有很多新兴的投资关注到了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到 2011 年,在非企业总数已超过 2000 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15.1%,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多元化发展。③短短数十年间,有这样的斐然的成就,很值得国人骄傲。
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在非洲的投资占我国对外总投资额的比例还是很小的,2008年的顶峰时期也只有 9.8%,最近几年基本都维持在 3%左右,2012 年的对非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流量总额的 2.9%.而且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南非、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单这五个国家的投资总额就大约占我国对非洲投资总额的一半。④投资的主体大部分还是国有企业,对非洲的技术专业、管理本地化、产业深加工等做的还很不够。这些情况都说明,在非洲的投资仍然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而且大部分的投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当地的原材料、矿产资源。尤其西方投资对于非洲整体的发展带动作用并不显着,主要增加的都是一些无技术含量、低端、高风险的工作机会,并没有从本质上为非洲大陆培养人才。此外,跨国公司到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资,鉴于非洲本土企业的实力,并购很少。但是这样反而导致了垄断,打击了非洲本土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非洲的投资也一样主要集中在矿业、资源原材料开发等领域,这跟非洲相对并不完善稳定的投资环境也是有关的,其他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过大。所以,虽然我们必须在对非投资中尽早占据有利位置,但是也不能把对非投资作为中非经济合作最有潜力和最有优势的模式来进行发展。
四、对非援助
中国对于非洲的援助行为属于“南南合作”的范畴之内,与其他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于非洲的援助行为不参杂任何的附加条件,并以不干涉别国政治、不损害他国利益为前提,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发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从中非合作初始至今,我国为非洲的 50 多个国家援建了 900 多个项目,援建项目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除此之外,我国还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技术方面与人才方面的援助,为非洲各个国家培养了 3 万名不同领域的人才,并向非洲不断派遣医疗团队,医疗队员已达 1.7 万人,对非洲 33 个不发达与重债国家减免了部分对华的税务。这些援助项目,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源,是促进中非经贸深层次合作的重要桥梁。对外援助不仅是中国对外构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双方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
比如我国长期以无偿援助的形式为非洲国家修建了大批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类的工程项目,这样的项目往往会成为中非友谊的标志,在无声的展示着中国“平等、合作、互利、尊重、真诚”的外交思想。另外,作为对外援助的一部分,中国也一直坚持向非洲派遣医疗和技术人员。医疗队派驻国家,大部分有战乱、疾病肆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有很多医护人员长眠他乡。他们在当地群众心中声望极高,是中国形象一面最好的旗帜①。在最近异常凶猛危险的埃博拉疫情面前,中国在西非的医疗队仍然坚持在最先线,可歌可泣。
但是必须看到,虽然战后的欧洲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都因为援助的助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令人费解的是,大量的援助仍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问题。思考其缘由,应该有这些因素:首先,对非援助项目都是以两国政府的意向为导向,而非市场选择。这就带了很大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不少很多项目都是一种面子形象工程,或者带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这样的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先天的不足,很难经得住市场经济的检验。其次,由于援助是政府行为,使用往往不公开,不透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府对民众的轻视,增加了腐败的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投机心态,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国家习惯伸手要饭的特点,会打击真正能够对非洲带来发展的投资者的信心。甚至还会导致受援国内的利益集团更加剧烈的斗争,让民众陷入政治动荡的深渊。由于巨大的内耗和高层的投机,甚至屡屡出现援助方比被援助方受益更多的尴尬局面,接受援助的后后果却是更加剧的贫困。①此外,大部分援助项目由于没有足够的本地人才,运营情况多数不佳,往往是花了巨额的金钱,却用不了几年,并没有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
而且,大量的资金注入带来了通货膨胀,以资源换援助的模式扼杀了萌芽阶段的出口行业,减少了国内的储蓄和投资。这些,都是世界各国援助非洲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援助资金,更多的本着平等、互惠、共赢的原则,不带任何政治目的的帮助“老朋友”,比西方资本更能有效的带动非洲本地的发展,对非洲人民更能带来真正的实惠。
但是,由于没有从战略统筹上规划和非洲的经贸合作,很多国家援建、借贷工程成为了面子工程、华而不实,甚至受到当地人的反感。比如,2010 年中国建成的苏丹麦洛维大坝项目,就因为在环保评估、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等问题上处理不当,遭到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许多指责。比如赞比亚的恩多拉体育场项目,由于当时的总统要求建设在其家乡,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城市修建这种规模宏大的体育场,结果修好后周边缺乏配套、交通不便,难以真正投入使用。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建设之初,加强对这些工作的规划、前期调研、充分调查及沟通,用前瞻性的眼光去分析和计划工作,不能一味的满足对方的一些理由不充分的要求。
总的来说,援助对于非洲是非常急迫和重要的,尤其是很多人道主义、医疗卫生教育方面的援助。但是历史实践证明,援助改变不了非洲的落后现状,必须寻找其他更有效的、能持久的解决方案。
五、金融合作
最近几年时间,中非之间的金融合作与交流增速强劲,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中。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洲投资的资本输出存量和流量都不断增大,金融合作已经逐步市场化。不仅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参与中国在非洲的市场开发,其他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开始增加这方面的业务。在埃及、南非和赞比亚等 3 个国家,中国金融机构均已建立了分行或是代表处。也有来自非洲5个国家的6家银行也先后进入中国,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根据杨国英在“中非需加强金融合作”一文中的统计:中国进出口银行,在 2013年前的 10 年,累计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近 750 亿美元的贷款,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世界银行而成为对非最大的贷款提供方;国家开发银行,自 1994 年至 2012 年末,已累计向非洲 35 个国家发放贷款 200 亿美元,贷款余额高达 159 亿美元;中国银行自进入赞比亚市场,目前资产规模已位居该国前 5 位,而且是第一家在非洲推出人民币现钞业务的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在非洲投资 55 亿美元,成为非洲第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的控股股东,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率,迄今直接利润已逾 10 亿美元;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成立的中非发展基金,迄今对非投资亦已逾 20 亿美元。
未来,中国在非洲金融领域的业务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与非洲开发银行协商建立联合融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也会继续增加投资金额。近年来,中非经济合作总量不断井喷式上升,需要更强有力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加之近年来非洲大部分国家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些都给金融合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总的来说,中非金融合作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14 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提出的“461” 合作框架中的“6”,第 2 个就是金融合作。可见金融合作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但是中非金融合作始终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极端,而且始终是其他经济合作的辅助手段,我国和非洲都不是金融发达的国家,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中国在非洲主要资源国的资金存量仍然远远不能和西方国家相比。加上非洲金融设施基础薄弱、体系不完善、金融渗透到民众的深度远远不够、政局仍然偶有不稳等制约因素,金融合作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合作模式进行重点推广。
六、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最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亮点。中国依靠经济特区的带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非洲经贸合作区”就是受“中国经济特区”思路启发的产物。在境外开设经济贸易合作的经济特区,是一种没有他国经验可以借鉴的,全新且独创的经贸合作模式,是以产业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创新理论等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具体做法是由商务部牵头,选择适合进行合作的国家,和当地政府进行周密的合作规划,然后从国内选择适合的企业作为建设投资经营的主体。再由该企业牵头在所在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进行前期基建和投资、再由该企业负责对外招商和维护、管理,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集众多企业和双方政府之力联合投资。力图形成“集群效应”,以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地方影响力。
对于每个合作区,国家一般给予 2 到 3 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
中国政府涉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管理部门如下:
从这个结构图可以看出来,我国的经济贸易区是有着长远规划和严密的管理流程的,国家在这一模式的布局是有着深远考虑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就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经济特区的辐射效应是非常巨大的,而全国集中财力发展某个特定的地区,速度和力量也会非常惊人。对于经济还不发达、政治还不完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的非洲国家,尤其有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经济贸易合作区模式,是中非经贸合作模式中未来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一种。下一章节将着重就这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国内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再造一个开放红利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中非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今后中非贸易发展提供借鉴。...
在中美展开贸易交往的初期, 由于中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美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故中美贸易摩擦仅发生于个别行业, 且贸易摩擦的数量较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更具有话语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增强,国内产业的发展水平开始有了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同步有了进展,标志着我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贸易结构变化的产业效应。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
韩国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国,是中国重要出口市场.中国对韩国出口额从2000年的112.9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11.65亿美元,增长8.07倍.然而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贸易摩擦频发,1采取反倾销措施,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在韩国的市场份额.一、韩国对中...
围绕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借助面向东盟、背接西南的地理优势,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重大契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协同发展,助推打造中国--东盟...
绪论第一节选题目的和意义自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立以来,中非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快速发展。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102亿美元,在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经大幅增长到207亿美元。中非经贸...
摘要自独立以来,非洲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曲折前行。进入21世纪后,这片古老的大陆重新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黄金期。而地球另一端的另一个古老国度--中国,也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启动了新的转型、调整、改革。中非双方的发展大...
由于后金融危机财政制约因素和提高政府营业收入的需要,近年来,一些主要铜生产国开始实施矿业税征收计划,非洲铜带国家和印尼的政府试图通过限制铜原材料出口来鼓励在国内进行铜的深加工,还有新项目的建立和国家大选给政府提供一个改变采矿法规的机会。墨...
第四章结论中非经贸关系在2000年的中非论坛机制建立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近年来,双边的合作、交流不断加深。研究中非经贸关系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现有的合作模式、对比其他大国的合作现状、试图思考未来更有潜力的新型合作模式,是在我国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