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 甚至从殖民地时期开始,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价值观一直是美国人热烈讨论的话题.早年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而选择了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大陆. 在美国革命时期, 以托马斯·杰弗逊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不但在《独立宣言》明确阐明了人生而俱来的三大权利,他们还在联邦初建之时,与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结果是各派思潮的妥协(美国宪法就体现了这种妥协).从此, 个人主义成为推动美国前进的两个车轮之一,成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个人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以及个人的行为模式,会对社会的凝聚力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影响个人的福祉.其实,在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写出 《论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erique)之前,美国人并不知道"Individualism"这一词汇.
但是托克维尔看到了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为此警告说,如果美国人都只是自顾自,不关心社区与社会事务的话,整个国家将为此付出代价.这一观点与汉密尔顿甚至杰弗逊的主张不谋而合.
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 与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的生活年代大致相近 ,基本上和西进运动的高峰时期相重叠. 除了诗歌技巧方面的创新外,两人还向人们展示了美利坚成长的恢宏画卷,从而为他们的诗歌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西进运动是美国从婴儿成长为巨人的关键时期,也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重要年代. 经过西进运动,美国的领土从大西洋拓展到太平洋,从十三个州变为五十个州,而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也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最终成型.美国的文学也逐渐褪去了殖民地时期的欧洲色彩而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的文学. 西进运动进程中,美国人头一次切身体会到, 原来自由是如此美妙的东西.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能吃苦耐劳,就能成为上帝的宠儿,获得令人炫目的财富.在这一时期,与个体主义相伴的,还有积极而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那些率先到西部拓荒的牛仔们,往往是单枪匹马,带上一包种子,就勇敢地上路了.前途究竟如何,一切还是未知数.除了要奋力拼搏、埋头苦干之外,他们还不得不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自然灾害、野兽的偷袭、印第安人的进攻,还有黑社会及各种犯罪分子的觊觎,所有的一切都是通往成功道路上必须战胜的艰难险阻.此外,他们还不得不付出另外一种代价,那就是因远离亲人而带来的内心的种种孤独.
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诗坛同时出现艾米莉·狄金森与沃尔特·惠特曼两位既为个人而歌唱, 风格却迥然不同的诗人,既是偶然,更是必然.两人的最大区别在于,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孤独的歌者, 以不问世事、孤芳自赏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她目光的所及之处十分有限,因此而萌发的想象却十分深邃.她的诗歌充满了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神秘主义的微妙感受,以及对简单生活充满伤感和忧郁的爱.艾米莉·狄金森这种"出世"的人生态度,与超验主义文学家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在 《自立》(Self-reliance) 一书中所宣称的如出一辙 ---追求"极致的独我(the infinitude of the private man)".②相比之下,惠特曼是一位世俗的自我和游侠诗人,行走天下、讴歌一切美好事物,他不仅放眼于整个美国,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非洲和印度.他的诗把个人的快乐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还包括肉欲的享受,这与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禁欲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从而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日渐彰显的平民风格.所以罗伯特·贝拉③称他的风格为"表现个人主义(expressiveindividualism)".
一、孤独的歌者---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背景相当令人羡慕, 其父是一位在波士顿当地颇有些声望的资深律师,社会交往频繁. 但她却像一位隐士,主动选择了离开喧嚣而繁华的尘世, 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内心深处的原始森林.几乎没有人在她家见到过艾米莉·狄金森本人.在经历过年轻时一两次并不成功的恋爱之后,她未再与任何男性有过亲密的往来, 而她外出游历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艾米莉·狄金森就这样把自己关入深闺,终日独守在窗前,默默地写着自己的诗句,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她在干些什么.最终,艾米莉·狄金森以女性特有的洞察力和非同寻常的笔触,为世人留下了一千七百多首意境深远、值得反复回味的诗篇.
尽管把自己隔绝于社会活动之外, 艾米莉·狄金森却能深刻地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她能从最简单的生活经历中发现某些难以名状的美感和一种不可捉摸的意味.无论是一只黄蜂、一只小鸟,还是一次月蚀,都能赋予诗人无穷的灵感和极大的创作热情. 她还善于将各种不同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并用清新飘逸的诗句赋予它们新的含意.
具体而言,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个人主义色彩主要体现于诗人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神秘主义的微妙感受,以及对简单生活充满伤感和忧郁的爱.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凡是生活中常见之物都可在她的诗中找到.尤其是诗人对一些抽象主题的讨论,如生命与死亡、神性与不朽、时间与永恒、自然与社会、爱情与悲伤等,使人们更容易领悟到艾米莉·狄金森深邃的洞察力和令人惊讶的想象力.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少有格律方面的限制而富有现代感. 同时,她的诗又是唯心的、形而上的.
在狄金森诗歌的诸多主题中,生活本身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她十分擅长用诗歌来反映人们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如胜利、成功与失败等.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既会有欢笑,也会有眼泪.人生就是在欢笑和眼泪中一天天度过.此外,对自然的讨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法描述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种种自然现象,如高山、大海、鲜花、飞鸟、蜘蛛、蜜蜂、蝴蝶、闪电、火山等.
Life is but life, and death but death!
Bliss is but bliss and breath but breath!
And, if indeed, I fail,At least to know the worst is sweet.
Defeat means nothing but defeatNor drearier can happen.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经历则充满了遗憾. 二十四岁那年,艾米莉遇见并爱 上 了 自 己 " 世 上 最 爱 的 朋 友 (dearest earthlyfriend)"、 有 妇 之 夫 查 尔 斯·沃 兹 华 斯 (CharlesWadsworth).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但这并没有妨碍艾米莉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一主题的热情,伴随失恋而来的是艾米莉对爱情更加炽热的向往和渴望. 她甚至把查尔斯·沃兹华斯写在了自己的诗中,写作一个虚构的"爱人"(lover).
这种爱正如中世纪骑士间流行的 "高贵的爱(CourtlyLove)"那样 ,真挚 、深沉而又热烈 ,只是付出 ,不求结果. 艾米莉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又丰富,加之以她过人的天赋, 她创作的爱情诗同样具有非凡的文学感染力. 在一行行优美的诗句之间,人们不仅可以读到艾米莉内心中如潮水般涌动的激情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她心中因不能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而产生的痛苦,以及自己愿意永远等待下去的豁达.艾米莉·狄金森把爱情视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而她的爱情诗则是一首首奔放的狂想曲.
在 1861-1863 的两年间, 艾米莉·狄金森共创作了一百多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 对于艾米莉来说,对爱情的体验犹如海纳百川, 教给她耐心和坚韧,又使她得以探询人类内心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 甚至,艾米莉·狄金森还把死亡和永恒这两个命题加进了对爱情的讨论中.事实上,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涉及爱情的多个不同层面,从狂喜到失望,从自然到超自然,从人间到虚幻,包含了无尽的想象. 在艾米莉·狄金森笔下,爱情是质朴的,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成分.
同时,爱情又是神秘的、虚无的,因爱而生出的种种烦恼都将在死亡降临时烟消云散. 在《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I Cannot Live Without You)一诗中,艾米莉·狄金森甚至表示,她宁可在审判日后到地狱里去忍受无尽的痛苦,也不愿与心爱的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见.虽然,无法在世间与爱人相守,但死后却能够见到他,并与他相伴,直至审判日的到来. 这种快乐就足以给她以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了.这种死后团聚的理想在艾米莉·狄金森的数首诗中都有体现, 如:《这是长长的分离-但只有一生》('Twas a Long Parting-But theTime)、《是你教会我独自等待》(You Taught Me Wait-ing with Myself)、《更可能见到你的人是我 》(Fitter toSee Him, I May Be)等.
在艾米莉·狄金森所创作的诗中, 大约有三分之一以死亡为主题. 有一次艾米莉给黑金森(ThomasW. Higginson,1823-1911) 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文学观点,在信中她这样写道:"朋友的去世让我对他们心存敬畏,因为我是如此地爱他们;他们的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无法平静下来."④艾米莉·狄金森的住所离一片墓地不远,她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送葬的场景. 她还亲眼见证了形形色色的死亡:亲人和朋友的离去,因难产而死的母亲和婴儿,还包括对囚犯的处决. 艾米莉·狄金森认为,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绝对的真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接受它.这种接受总是给人带来哲学和神学意义上的沉思, 但艾米莉·狄金森却倾向于用轻松的口吻来谈论死亡,全然没有人们在面对这一主题时必然产生的紧张和严肃.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主题如此之着迷, 也许是因为受到了新英格兰地区清教主义的影响.
托玛斯·福特(Thomas·Ford)认为,按死亡主题的不同层面主题分, 艾米莉·狄金森的这些关于死亡的诗可以分为四类:(1)死亡与永恒,(2)死亡的自然属性,(3)死亡的人格化,(4)挽歌.⑤《因为我无法停止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一诗较为典型地表达了艾米莉这样的观念:平静地接受死亡就是征服了死亡.正如潜水者在潜入海洋的深处后得到珍珠作为回报,人们勇敢地面对死亡后将得到永恒作为奖赏.这些诗记录了艾米莉在讨论死亡时从最开始时的迷茫与彷徨,到最终坚信永恒的心路历程.
Behind me-dips Eternity-Before me-immortality-Myself-the Term between-Death but the Drift to Eastern grayDiscovering into Dawn awayBefore the vast begin艾米莉·狄金森对时间同样有着非凡的迷恋. 她认为,人生虽短,却联系着两个伟大的奇迹---永恒与不朽.她的诗还经常从《圣经》里获得关于人生与时间的灵感,而它们的韵律又往往来自于赞美诗. 儿时的艾米莉对宗教并不感兴趣, 她认为上帝太过专制,先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人;然后又对人加以各种限制,规定出许多禁忌;最后用死亡来毁灭人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与艾米莉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背道而驰.在诗中,艾米莉与神的关系是特别的.神是一个极具人性化的角色,是艾米莉的好朋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对艾米莉而言,教士眼中绝对的神性是不存在的,神就是"天上的爸爸"(Papa above);人间和天堂是同等重要的.
艾米莉·狄金森还时常以幽默的语调来描绘她眼里的神. 有时,神是"我的父亲朱庇特" (Jupiter myfather),有时,神以一个银行家的面目出现,在另一个时间,神又成了艾米莉的"老邻居"(old neighbor). 艾米莉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她既对永恒和不朽有着近乎迷恋的向往,又怀疑它们的存在.总之,艾米莉独自游离于无神论和宗教极端主义之间,品味着其中的甜蜜和苦涩.
二、平民游侠---惠特曼
惠特曼出身贫寒,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⑥他当过印刷厂的学徒,在办公室打过杂,后来当了记者.惠特曼的人生是在美国各处摸爬滚打中度过的,因而得以接触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许多人物.这也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中所使用的口语化的、甚至含有诸多粗俗之言的"下流"风格的源泉.惠特曼的《草叶集》一共发行过九个不同的版本,包含了他一生创作的全部.
惠特曼诗歌的"美国化"特征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由平等和民主正义等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热情讴歌. 正如其书名,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以讴歌"草根"阶层为己任的. 在惠特曼的眼中,个体虽然渺小,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和前进的动力之源. 这种想法,在《自己的歌》中可以一览无余: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I lea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summer grassMy tongue,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this soil, this air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I, now thirty-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在惠特曼成长的年代, 美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首先是领土面积的扩大.在惠特曼出生的这一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得到了佛罗里达;三十年后,美国将从与墨西哥的战争中兼并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西部大州. 其次,个体主义价值观在西进运动的浪潮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与发展.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I Hear America Singin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首自由体诗歌. 惠特曼完全抛弃了传统诗歌对格律、 音韵和节奏的严格要求,采用口语化的叙事手法,用一种近乎于列举的方式进行创作.诗中,到处都可以听到美国人歌唱的声音.这些歌唱者有男有女,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 他们年轻而强壮,快乐而友善. 这不就是惠特曼理想中的美国的样子吗? 通过西进运动,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不但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自己的疆域,使自己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首位(1893),它还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西进运动之后,爱国、勇敢、乐观、独立和务实等优秀品质为美国人的性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讲,惠特曼的诗歌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精神世界.
I hear America singing, the varied carols I hear,Those of mechanics, each one singing his as itshould be blithe and strong,The carpenter singing his as he measureshis plank or beam,The mason singing his as he makes ready for work,or leaves off work,The boatman singing what belongs to him in hisboat, the deckhand singing on the steamboat deck,The shoemaker singing as he sits on his bench, thehatter singing as he stands,The wood -cutter's song, the ploughboy's on hisway in the morning, or at noon intermission or at sun-down,The delicious singing of the mother, or of theyoung wife at work, or of the girl sewing or washing,Each singing what belongs to him or her and tonone else,The day what belongs to the day-at night theparty of young fellows, robust, friendly,Singing with open mouths their strong melodioussongs.
惠特曼不仅在诗歌中热情讴歌美利坚巨人的成长,他还把目光投向美国以外的地方. 1869 年,连接红海与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开通. 受其鼓舞,惠特曼写下了《通往印度之路》(Passage to India).诗中,惠特曼在承认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讴歌人类勇于探索和敢于冒险的奋斗精神.
Passage to more than India!
O secret of the earth and sky!
Of you, O waters of the sea! O winding creeksand rivers! Of you, O woods and fields!
Of you, strong mountains of my land!
Of you, O prairies! Of you, gray rocks!
O morning red! O clouds! O rain and snows!
O day and night, passage to you!
O sun and moon, and all you stars! Sirius andJupiter!
Passage to you!
三、硬币的两面
英国诗人沃兹华斯对诗有这样的定义:"诗是平静时回忆起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惠特曼和狄金森在写诗时所怀的目的大不一样. 前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诗人,所以他的诗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 而后者写诗自始至终就不是为了发表,因此,她的诗得以触及内心最深层、 最隐秘的部分. 无论是写于行走天下的旅程中,还是写于隐居生活,他们的诗就像硬币的两面,是西进运动时期的真实写照, 也是美国诗歌美国化的独特成果.
一、绪论(一)概念界定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就已经出现。二十世纪初期,继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和意大利文艺评论家马西莫邦滕佩利在著作中使用这个名词之后,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
《百年孤独》问世以来,就引起读者与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运用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理论来挖掘其艺术个性,更能准确把握。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来源于人类祖先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他们本身不过是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