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寅生平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江苏吴兴(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享有盛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在绘画上,唐寅是一位取众家之长的画家,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四人被誉为“明四家”.唐寅山水画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的技法,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特色。唐寅画花鸟喜用水墨铺就,清新峻峭,和同时代画家的风格相异。唐寅擅长山水画和工笔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用笔纤秀细密、飘逸洒脱。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代表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端端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
唐寅书法学赵孟頫,笔法细腻唯美。从他留下的书法作品来看,字体都比较娟秀,体现了清新淡雅的气质。他的书法变化不多,很少用倚侧取势,很少有放纵之笔,以韵致取胜。其代表作有《落花诗册》和《自书诗卷》,《落花诗册》用笔圆润顺畅,线条自然婉约,让人有一种春日暖阳、优美画境之感,也确实和赵体字有契合,说他得赵子昂真传,实不为过。
二、唐寅不同人生阶段的书法艺术风格
唐寅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其每个阶段的书法风格各有特色。
第一阶段(30岁以前):唐寅在家乡苏州居住时,和同乡很多名家交往,特别是文徵明,两人相互影响。他和文徵明的风格相近,在书画的技法上很接近。唐寅20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中的湖石、平坡、树丛和文徵明的细笔技法极为相似,也体现了他们的天才创造力;唐寅和文徵明的书法都从赵孟頫入手,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上的款字就和文徵明的基本相似。在这个时期,唐寅人生平顺、意气风发,在一众相知朋友才情的相互融汇下,天赋充分发挥。其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各个方面得以充分施展,其书法也体现出深厚的唐楷风貌,字体端庄平正,法度严格谨慎。但他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很少传世,我们现在也只能从他的绘画题字中管中窥豹,得见风采。
第二阶段(30至36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也和他分离,他只能靠着诗文和书画谋生,处于人生第一个低谷。这个时期他的书法仍旧以唐人为法,力求规范严整,尤其是受颜真卿的楷书影响很大,体现在书法中用笔凝重、圆硕肥美,结体偏于长方形,雄强且布局茂密,深得颜体精髓,点画横细竖粗,取隶书笔法的意境,使得字体厚重有力度,这些特点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他36岁所作的《落花诗册》中,算是他书法创作的一个顶峰。
第三阶段(37至45岁):唐寅处于创作的高峰时期,科场被黜,加之亲友的离弃,有更多自由的创作时间,这时候的他思想成熟、技法纯熟,居住在安静、隐秘的桃花庵,专心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其书法风格又重新返回王赵一路,并结合唐朝李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结体俊美婉约,用笔娟秀,以赵体作为基础,又结合李邕斜长的姿态,笔法有力度,布局生动活泼,既有秀美又有劲道。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流传后世,如其近40岁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的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结合赵孟頫和李邕的特点,展示出自身的风貌。
第四阶段(46至54岁去世):这个阶段,唐寅经历了诸多挫折,已厌倦尘世,对仕途心灰意冷,看透世事并参禅信佛,为人处世低调谦和,思想颓废消沉,但于创作上更加真实率意。其书法不但保留了赵体的秀美,也汲取了米芾多变取势的风骨,用笔迅捷而沉着,率真自如,在力量、速度、韵致上取得平衡,又能够融合多家笔法于一体,达到了潇洒不羁、心随意动的境界。这个阶段其代表作品有《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的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的款题等。
三、唐寅性格与艺术风格成因
和唐寅如雷贯耳的绘画名声相比,后世对于他的书法评价一般,研究者不多。和广为流传的故事对照,唐寅应该是一位潇洒自如的风流才子,却为什么写了一手中规中矩的书法?不要说像怀素那样狂放潇洒,像米芾那样风樯阵马,就是与同代的祝允明相比也少了灵动,比之徐渭更少了豪放。
唐寅的书法作品除《钱彦九郎还日本诗轴》笔力雄健,其他都显得不够沉着,其书法的格局和划时代的书法大师相比明显不足。唐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难道他对绘画投入了毕生的心血经历,视书法不过是文墨游戏,仅作为绘画、诗歌的载体,并没有全力发展?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风格体现性格,唐寅在书法上体现了他一生的经历和纠结。他的性格,从其一生的轨迹来看,与后世杜撰的形象差距甚大。他的生平经历,这里不再赘述,只根据其性格分析书法风格成因。
唐寅一生的不顺与他的个性有关。其实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却因为才情与其他人的追捧,必须做出洒脱不羁的样子;心高气傲,对待朋友不够宽容和真诚,对文徵明便是典型例子。文徵明同样在诗文书画上有很大成就,经常劝唐寅不要太放纵,唐寅为此几乎与文徵明绝交,后来才重修旧好。对待女性,唐寅不够情真意切。他的个性,总结起来就是恃才傲物,政治嗅觉不敏锐。盛名之下的唐寅偏偏有如此的性格,这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的人生转折来自弘治十二年的那场科举,具体史料有很多记载,在此不做详述。唐寅对政治一窍不通,科考舞弊案让他从人生的顶峰跌到了低谷,“宁王之乱”则彻底毁了他的人生,终结了他的仕途生涯。唐寅晚年觉悟了,虽然生活穷困,时常需要接济,内心也很寂寞,但他创作了许多堪称精品的诗文书画。
唐寅的书法同其人生一样一直处于纠结和控制当中,两次巨大的仕途失败始终影响到他的书法艺术风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不论他的绘画,单就其书法而言,他是隐忍和沉默的,所以才体现出中规中矩的风格。他在彻底失望之前,保持着幻想、压抑、谨慎的控制心境。和唐寅不同,徐渭虽然经历比唐寅更加悲惨,但表现出对人生的一种蔑视和放纵,所以他才有纵横捭阖、绝才惊艳的书法风格。这就是风格选择的差异,也造就了如此多姿多彩的书画史。
四、唐寅的书法价值和代表作评议
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他虽然不是一流的书法家,但也天分极高。他的书风不离赵孟頫的影子,故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庙,差薄弱耳。”
其实,唐寅的书法与绘画一样,都能博采众家之长,并能纳为己用,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而他被推崇为全才,只是在展现方式的选择和精力投入上并没有全神贯注,最终难以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界。唐寅的书法虽然有风格不鲜明的缺陷,但依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通过唐寅的书法代表作分析他的笔法和风韵,可以窥探他的表现手法和思想。《落花诗》是唐寅的和作,由沈周首唱。《落花诗册》书法严谨、平和,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最多的。唐寅在其中年和老年两次书写,两部作品书由心发,虽然看似相近,但神采迥异,分别体现了他两个时期的心境。唐寅的书法受赵孟頫的影响最深,在赵书的基础上,融合李邕的笔法,《落花诗册》笔墨圆浑谦重,全篇流畅自然,潇洒恣意,挥运纵横,字体大小变化,笔势舒展妍美,体现了书家挥洒自如的表现方式。风格变化、书体变化都能信手拈来,充分体现了唐寅高深的造诣,足以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自书诗卷》是唐寅的代表作,创作于晚年,也正是他内心平和、无欲无念的写照。《自书诗卷》共书33行178字,神采昂然、潇洒自如、一气呵成,将赵孟頫、米南宫、李北海等人的风采结合在一起。起笔、落笔的笔锋差异被交代得细致清楚,唐寅明显运用了楷书运笔,显示了极好的功底。节奏舒缓有致,粗细变化搭配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看得出达到了心神合一、不落痕迹的境界。有的字写得果断迅捷、力道遒劲,有李北海的风骨;有的字写得沉着痛快,得到了米南宫的真谛。此卷的书法与诗句行文一样自然天成、不事雕琢,兴致所到之处淋漓酣畅、绵延不绝。如后世赵尔莘题跋所评:“今观此书纵恣处间用米老笔意,气味纯厚,绝无薄弱之弊,当是晚年得意书也。”这种书风也与诗文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书写过程中完全是情感在驱笔行走奔飞,唐寅真正做到了率性而为。
参考文献:
[1]罗小利。不是临池,性成秀发:试析唐寅的书法艺术。美术大观,2007(2)。
[2]潘深亮。唐寅的书画艺术及其鉴定。荣宝斋,2009(4)。
[3]吴维羲。异景:徐渭书法生成因缘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3(6)。
[4]邓晓东。百年来唐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6)。
[5]李双华。论唐寅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北方论丛,2008(1)。
[6]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2003(5)。
[7]沈金浩。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8]周怡。略论唐寅。齐鲁艺苑,1990(4)。
翻开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明朝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这一时期,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而一直以案头品玩为特征的书法艺术,也逐渐从文人的书斋当中走出来,出现并悬挂在高屋厅堂之上,作壁上欣赏的巨轴和...
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讨论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这观点被我国近代学者引入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不同的学者对其艺术类型归属的说法包括形象艺术、具象艺术、意象艺术、线条艺术等等,直至造型艺术的归属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和肯定。关...
翠叶金钿闭永丰,迟开无分嫁东风。喜逢君子甘同梦,愿结三生守旧踪。这是陈文清老先生画的一幅水墨菊竹图上的自题诗。诗中透露出甘守清贫、洁身自好的精神情操。说起陈文清老先生,在吉首乾州的中年人群中大多知闻,人们都叫他陈大伯。虽然经历了大半辈子...
谈到标准草书的创始人,我们自然会想到名闻遐迩的国民党元老,三原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