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标准草书”的创始人,我们自然会想到名闻遐迩的国民党元老,三原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陕西三原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其与不少著名的文化界人士相交甚厚,常诗画往返。
有与何香凝、陈树人等一起合作交流的书画存世。
于右任受进步思潮的影响,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辛亥革命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鼓吹革命,反对封建帝制,反对袁世凯窃国揽权,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不朽功绩。他是“南社”早期诗人之一,“诗、词、曲”的成就可谓造诣精深。先生一生最大的功德就是,广泛收集和保护古代遗存优秀的书法碑刻,其所收集墓志造像古碑,时间跨度为北魏、北齐、隋唐等,共计二百九十余方;仅魏墓志就有八十五种之多,其中较珍贵的夫妇墓志就有七对,为了纪念这难得的盛况,其名室为“鸳鸯七志斋”。东汉著名《熹平石经》碑刻(齐白石老先生最喜临摹的碑帖之一),也是经他之手而得以保存的。抗战爆发,为避兵燹战火之灾,于老历尽千辛万苦,用生命将古碑名刻得以妥善保存,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 ,就是在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赞助下,始之发扬光大的。
于老的书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先魏楷后草书)。前期皆以魏楷为主(图1),所制书法笔墨遒劲苍润,古雅灵动,方圆中透着股清刚之气,风神间略参行意。另先生在字的结体上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他已将魏碑书法,在线条的运用上写得更加自如宽松,极尽风姿古拙之气息。学古而不囿古,是于老学习书法的一贯主张,他不赞成学书者死学书法,应该将“读、背、临”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万不能掉进碑帖中钻牛角尖。另外,先生还建议学书者应该多读点书,以增加些字外功,不能只做个“书匠工作者”(观时下书风,确有少数“英才良将”,但多数所谓“书法名家”皆沽名钓誉,自身根基不固,还到处“笔墨示徒” ,看后深叹误人子弟)!于老是陕西人,自有“关西大汉”笔墨中的豪气, 您看这幅“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图2)的对子,写出的是先生内心世界之浩然丘壑,那不与人同的笔墨,蕴含的金石书卷之气,让高洁静谧的雅室更加清新香远!此字碑中带行,行中寓气,极尽苍虬古拙之雄霸气势,乃开碑学之一代书风!乾嘉期倡导碑学,一时间碑学大兴,邓完白、赵悲盦,清道人、曾农髯、康南海、梁启超及释演音等,皆可说是精善碑学领域之大家。而于老的碑体书法,乃集碑学之大成,不拘一家一法,自张一军,将笔墨融会贯通而张显粗犷豪放之气。于老1927年便开始研究草书。1931年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研究社” ,致力于草书标准和规范化的研究工作。梳理了历代草书精华,以智永和尚《千字文》为底本,将草书确定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标准,以期达到通俗美观。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就和于老有过面缘,他对于老的书法十分的敬重和欣赏。1958年10月,主席繁忙的政务之余,指示秘书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字帖给我,包括……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见《毛泽东书信选集》)足见毛主席重视之一斑。“思飘云物外,诗入画图中”草书对(图3),也是先生草书作品中,十分精典的扛鼎力作,一任道法自然的笔墨,毫无雕琢造作之气,是先生人书俱老的思想表现。在品赏之余,深感先生草书笔墨线条,似乎已入高山画境的气象之中。毕加索在会见张大千时曾说:“我认为,你们东方的艺术不是绘画,而是书法。”一个并非十分懂汉字的外国画坛巨匠,尚且能感到中国书法所给他带来线条中的抽象魅力和快乐,更何况我们十分懂得汉字的国人呢?观于老的草书,在我们看来是种质朴古雅的美。他让人在品读欣赏中能“凝神静思,气血顺畅”,笔墨中,凸显出的是一种内敛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在章法和字体安排上,先生从不刻意经营,大小参差一任自然,笔墨尽情挥洒,丝毫看不到半点造作之气。由于于老的碑学功底深厚,故其无论条幅、中堂、横披、对子还是扇面,都写得大气拔俗,让人百品不厌。余曾于数年前,在安庆一藏家手中看到于老对子上联一条(惜下联失),所幸的是,上联有落款人姓名,下钤有“鸳鸯七志斋”印一枚,方得以信号传承(因当时尚有原安徽省主席许世英先生的一副对联,也是赠送给同一个人的)。先生以六朝墓志及行书、章草入草书,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面目的艺术风格。有“近代书圣”之美誉!对祖国大陆,于老可说是情深意重,于1962年1月24日,作楚歌感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真情感怀之心,已成千古绝唱!
写到此,我猛然想到于老曾作有一联:“发扬民族精神,为全人类努力”(图4)。让我们沿着于老的遗训,共同努力吧!
从《书谱》看孙过庭的书法写意观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不朽名篇《书谱》不仅是他的书学观和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更为唐代书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堪称书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具有开创性意义。《书谱》以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看到苹果掉在地上,从而领悟到地心引力,进而创造了万有引力这一定律。在我国古代,在学问上也往往讲求妙悟,在绘画上也是这样的。所谓妙悟就是说通过某一事情得到启发的恰当的理解,其实也就是迁想妙得的意思。其实艺术的学习的过...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由追新求异到回复传统的曲折过程。如今的书坛,开始普遍重视对传统法帖的临习和研究,教育部也适时在全国推行书法进课堂的政策,从娃娃抓起,让这门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的艺术发扬光大。与之相应,上溯魏晋...
一、引言:清代碑学转向概观清代书道中兴,书法以碑帖二分,尤以碑学成就为盛。清代碑学萌芽于国运、书运的低谷,勃兴于乾嘉之际,而大盛于晚清。近人丁文隽曾言: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虽大略...
诗以语言造境,书以笔墨传情,二者的艺术形式与体制本为相隔;然就其共同的精神内核而言,可谓二艺同道,相融相通。姜夔历经高宗至宁宗四朝,他虽终生未仕,却因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211),与萧、杨、范、陆等中兴诗人名士多有往来。①其诗论集中...
北宋中后期,当苏轼踌躇满志怀着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投身仕途时却屡遭倾轧、屡遭贬谪,现实和理想的破灭促其移情于文学艺术以抒心中的愤懑与不平,因此,才有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词作的豪放、丰沛与纵情恣肆,才有了《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
中等师范学校写字课是一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工具课;是学习中师各门课程不可缺少的文化课;也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书写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的能力,是中师生整个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流淌着艺术的魅力。披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书法艺术境界。流淌的文字之河,曾经...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
就书法创作,笔者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它包括空间与时间两个大的方面。空间上有三个层次,是指:基础层次重新回到手写状态;中间层次写好字;超越层次书法艺术创作,尤其强调功能语境的创作意义。时间上是前两个书法创作模式占主导的阶段的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