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是比较散的,近年来,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和改善这些水域的防水灾的能力,都进行了一些疏通和处理的水利工程,这对于增强我国的水质质量和通航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河道底泥处理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的污水排放量也增加了不少,这对于污水的排放和处理部门来说也是压力重重,但是经过人工的处理污水还是残存了不少的污泥,这些最后都排放到了河道里,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了河水的流动性,不利于城市的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对于河道底泥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它的特质,以便于我们更好选择处理技术,开展处理工作。经研究,我们发现河道底泥具有以下的特性:
1.1 含水率,污泥中含有不少的水分,所以在普通的污水处理工艺中通过曝气、沉淀等工艺是无法完全除尽的,虽然可以实现机械化的脱水,但是对于设备的损坏程度也是极高的。
1.2 污泥中的成分多,且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无法彻底的根除,且容易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污泥中的成分主要有:砂石等矿物质,而且部分污泥含有较强挥发性的成分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损毁也比较大。
1.3 河道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大,特别是工业污水中的金属含量,这些对于周围的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 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及处置途径
目前,关于水利工程中河道底泥的处理方法有污泥浓缩法、抛泥法、填埋法等,这些都是应用的比较多的方法,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1 传统处理技术-污泥浓缩。现在国家原来越重视水污染的现状,加强了对污水处理厂的扶持,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中开始实行有针对性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污泥浓缩的主要方式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离心浓缩。通过浓缩一般可使污泥体积减少50%-70%,使后续处理的规模、能耗大幅度降低并为之创造条件。污水污泥的消化处理是污泥稳定化的过程,可分为好氧消化和厌氧消化。工程上一般采用厌氧中温消化。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通过集中收集后加以利用,通过消化过程,污泥中的有机物质量分数可降低至40%左右,达到初步稳定化效果。值得指出的是,经污水处理厂消化(稳定化)处理后的污泥,仍未失去其较强的污染环境的能力,而脱水污泥的排放问题一直困扰着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者们,因此污泥的后处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通过修建污泥干化场,尽可能的减少污泥中的水分含量,但是这样会占用较大面积,同时各地区的实情是不一样的,也需要选择污泥干化的方法是自然风干还是设备处理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流程。
2.2 抛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向海洋或者陆地上指定的区域来堆放底泥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海域对于河道底泥的填充已经饱和,而且影响了部分沿海地区的环境和渔民的抵制。陆地抛泥就是将疏浚出来的河湖底泥简单存置于沿河、沿湖的低洼地区(如鱼塘、耕地等区域),进行永久堆放或临时堆放后复耕,实际上是一种堆场存放的方法,内陆河湖产生的疏浚淤泥多采用此方法。在陆地上的处理实际上是占用了很多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是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少用的。
2.3 堆(吹)填法。疏浚底泥作为一种土材料可以作为填土材料使用,在许多少地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应用。如日本、新加坡众多海上人工岛和机场的建设中都大量使用了疏浚泥进行吹填、吹填后再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办法。由于淤泥含水率很高,吹填法形成的土地要想开发利用,仍需要花一定的代价对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淤泥吹填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泥沼状的泥塘,施工人员和机械难以进入施工。经过较长时间表面干化形成硬壳层以后,或者在表面采取铺砂、篱笆等表层处理后再进行插板并通过真空预压法或堆载预压进行排水。这些方法虽然施工技术成熟,但有排水固结时间长、承载力偏低、工后沉降较大的问题。如在南油“314”造地吹填中采用了堆载预压的方法,按间距1m布设塑料排水板就需要打插34.6万根,上面堆载厚度需15m,需填砂垫层厚达3.7m,固结周期达9个月。由此可见,疏浚泥吹填造地的方法,存在着施工周期长的缺点。
2.4 资源化利用法。河道底泥的资源化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无论是在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它的发展和应用都是处在初期阶段,而且,处理后主要是应用在农业上。它是指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将河道底泥进行处理,转变成为建筑类或者是其它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这对于缓解目前我国的底泥存放问题和污染环境的现状是一个很有利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将河道底泥的含水量处理掉,增强它的持久性和抗压性。
常用的疏浚淤泥处理方法从原理上讲有物理处理方法、热处理方法和化学处理方法3种。物理方法是借助挤压作用将淤泥中过多的自由水分挤出,以改良淤泥的工程性质。热处理则是通过烧结或熔融的方法将疏浚底泥烧制成陶粒或砖瓦等建筑材料加以使用。物理方法处理效率低,处理后仍需要经过二次处理才能满足工程用土材料的要求;热处理方法只能处理少量的疏浚泥,同样存在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化学方法是通过向疏浚底泥中添加固化材料混合后,借助固化材料与淤泥中水和粘土矿物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改善疏浚底泥性质,使之成为优良土工材料。固化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处理土的使用目的调整固化材料配方,处理效率高,技术比较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但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需进行研究。
在进行河道底泥资源化的处理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化,污泥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地域河道的资源化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找出各地区的河道处理中的特性,这样才能确保处理中能需求最优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还应该在河道底泥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时,应该实现无污染化,才能实现二次利用,应该时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首要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省研发的成本,实现资源化处理河道底泥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在我国污水排放量持高不下的情况下,河道底泥的处理工作也是愈发的困难,这些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限制了我国的航海和抗水患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水利工程的河道底泥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对各地区的现状进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对环境无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选择适用于当地的河道实情的底泥处理技术和处置方法,尽可能的实现河道底泥资源化的宏伟目标,同时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努力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大计。
参考文献
[1]林丰.污水污泥焚烧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环境科技,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