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 >

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19-11-25 共4494字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热荐10篇之第四篇: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摘要:高等学校财经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文章从普通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出发,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教学中的改进方向进行说明。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避免高难度的数学教学, 通过引导和启发, 将理论与实践、模型与实例相结合。

  关键词:普通高校; 计量经济学; 课堂教学;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门类的核心课程,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它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广大高校、教师以及学生所认识。1998年7月, 计量经济学作为核心课程, 成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 经济学学科教学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 也是其他经济学学科, 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金融市场学的基础, 这些学科都需要计量经济理论的支持。通过系统地学习计量经济学, 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系统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 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对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认识, 并对方法、理论的扩展有概念性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可以运用所学知识, 建立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本文结合普通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计量经济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由于授课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 教学中遇到的首个突出问题, 便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尽管计量经济学有别于数理统计学, 因数理统计学作为数学学科, 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不只是社会科学, 也应用于自然科学, 但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只限于经济领域。但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看, 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计量样本数据的收集, 都必须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 同时对经济理论和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建立, 二者缺一不可。但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 数理统计基础薄弱, 不能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以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四版) 》 (下同) 为例, 在第二章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一节中, 对回归分析进行讲解时,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在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 应该已经学习过,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 对此概念十分模糊, 导致在教学中, 出现死记硬背或者不理解的现象, 对此问题的认识不清。又如在对该书第二章第三节进行讲解时, 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是对参数估计的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进行学习, 由于在求解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和实际观察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时, 使用到微积分中的知识, 即令系数的一阶偏导数为0.但由于学生对于偏导概念的遗忘, 导致学生只能记住结果, 而忽略推导过程。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进度缓慢, 由于学生惧怕数学公式, 数理统计基础薄弱, 在面对很多数学公式的情况下, 对该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大部分学生课下不能及时复习, 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效果更差, 这成为普通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多媒体教学的欠缺

  在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区别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课程的学科, 有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推导, 尽管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节省板书的时间, 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 多媒体教学无形中加快了教学速度, 以前老师板书教学时, 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 不懂的知识点趁机回顾, 整理自己的思路,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借助多媒体, 尽管相关的数学公式更为清晰, 但相当于将教材的内容搬到屏幕, 在较短的时间内, 将大量的知识塞给学生, 造成了学生的思想负担, 使之无法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 在对该书第二章第三节参数估计的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进行讲解时, 参数估计量的推导涉及一系列公式, 如果借助多媒体对这些公式进行讲解, 仅能通过语言对各个步骤进行说明, 不能对推导过程进行清晰的说明。由于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仅借助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 而不对推导过程进行分步讲解, 会造成学生对数学推导过程的迷惑,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不利于今后的教学。

  (三) 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是学习的目的, 空洞的理论教学, 会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产生误解, 认为计量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没有任何区别, 进而有为畏难情绪。实际上,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便是根据实际经济问题, 借助计量经济学理论, 构建相应的模型并进行分析。在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 根据教材中的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统计软件 (如EViews) , 重复实现案例的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例如, 在中国内地各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案例中, 对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建立回归模型, 根据回归模型结果, 对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斜率项的系数, 对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说明, 并对是否符合边际消费倾向理论进行说明。但是, 通过目前的教学发现, 学生仅能模拟重复书中案例的结果, 并不能自己寻找现实生活的经济数据, 进行相关分析, 这说明目前案例教学存在局限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案例, 做到举一反三, 可以自主分析经济问题, 但案例教学目前的作用, 仅在于学生借助案例, 学会使用相关统计软件, 并对此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 拓展性和延伸性较差。

  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思考

  基于上文存在的问题, 作为普通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教师, 提出几点关于如何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避免高难度的数学教学, 通过引导和启发, 将理论与实践、模型与实例相结合, 利用教师自我反馈与学生反馈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 因材施教, 拓展教学内容

  由于授课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本科的学生, 鉴于普通本科学生的数理基础较弱, 在开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之前, 应该设计几堂引导课程, 对所需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梳理, 或者在每一章节开始之前, 对本章中所需数理知识, 进行较为系统的复习。例如, 在第二章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的教学中, 回归分析涉及到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 回归函数涉及均值,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OLS) 涉及偏导数的概念, 显著性检验中, 涉及到正态分布的公式及原理, 因此, 在进行第二章课程内容的教学之前, 教师先对整章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提炼出相关数理统计知识, 并进行归纳整理, 设计先导复习课程,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以前所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此后的课程。如果学生对这部分数学内容掌握较好, 则在课程遇到相关数理统计内容时, 引导学生自行推理解答;如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差, 则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讲解, 通过第二次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好。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提前将课程涉及到的数学部分, 提前整理并告知学生自主预习 (复习) ,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二)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尽管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 但由于多媒体教学, 会加快教学进度, 在较短的时间内, 将大量的知识塞给学生, 削弱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ppt展示与板书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 在对一元线性回归的预测问题进行讲解时,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对预测的概念性问题进行讲解说明, 借助多媒体清晰的展示, 教师可以高效的将概念性问题讲述清楚。其次, 当涉及到数学公式时, 利用板书, 对均值的预测区间进行推导, 让学生参与其中, 深入理解预测区间的计算过程。再次, 在理解了预测空间的概念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际问题的数据发送给学生, 引导学生借助软件得到的回归结果, 计算出均值的预测区间, 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计算方式, 给予一定的压力, 使学生尽快掌握预测区间的计算方法。最后, 再给予学生同类型案例的数据, 让学生自行查验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并及时反馈不理解的问题, 当堂解答。综上所述, 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 能够避免单调空洞的讲解, 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 进而丧失兴趣, 产生畏难情绪, 形成学习中的恶性循环。

  (三) 案例教学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上文提到, 单纯利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能学会利用软件对这一个案例的分析, 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 即依赖既有的数据进行分析, 缺少主观能动性, 成为教学中的遗憾。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两方面的改进, 首先, 在完成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现有案例进行拓展分析。如在中国内地各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案例中, 教材中给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的数据, 一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同类型但不同年份的数据, 如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各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本科学生查询数据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年份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31个省、市、自治区其他经济数据进行分析, 如消费水平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样便在无形中进行扩展, 引导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次, 在完成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之后, 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撰写课程论文的原因在于, 完整的论文可以锻炼学生详细分析经济问题的内容。案例分析往往根据数据得到结果, 并进行简短的分析, 但课程论文可以引导学生撰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以及撰写详细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分析结论,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完整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锻炼了利用计量分析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本文从普通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出发,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教学中的改进措施进行说明。为了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在教学中, 避免高难度的数学教学, 借助案例和课程论文, 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荣才, 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6 (9)
  [2]李晓宁, 石红溶, 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6)
  [3]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4]刘发跃, 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9)
  [5]王少平, 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 2012 (7)

点击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计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