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SLA的语言习得与研究模式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5-18 共1523字
摘要

  SLA的研究范式之间存在差异,目前大多数SLA研究范式上主要考查变量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方法注重量化研究,内容上强调单因子分析,因此,很多学者的研究纬度过于单一化。但是,众所周知,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者本身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DST就是将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联合起来来阐释SLA纷繁复杂的变量系统。本研究首先对DST的理论概念的核心特征进行描述,接着对SLA的语言习得与研究模式进行了分析,试图建构出中国语境下的SLA的动态习得模式。

  一。动态系统理论

  复杂理论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 代的 自 组织 理 论 、H.Haken的协同论、以及M.Eigen的超循环论。复杂理论表明每一个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同时他们具有无序性、自发性和联动性,复杂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能力。DST强调事件关系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互动。从这个层面上讲,DST摒弃了传统语言简化论-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将语言的发展的认知观与社会观联接起来,认为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着SLA的发展过程。

  语言习得不仅是学习语音、词汇、句式、语篇等语言的内部结构,还应学习语言的外部结构。语言的动态系统具有三组重要原则:动态、非线性、不可预测;复杂、开放、自组织;初始敏感与反馈敏感。因此,DST为SLA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我们从以往“语言是静止的”观点中脱离出来,对于语言学习和掌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二语的习得模式

  SLA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是习得理论的建构,如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文化适应模式、适应理论、功能理论、多变语言能力模式;后者则主要研究如何运用习得研究成果来改进外语教学、教材编写、课堂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如何来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目标主要是描写和解释,即描写二语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发展过程;解释学习者为什么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于SLA的作用。

  Ellis对SLA的研究范围和目标作了阐述,他指出情景因素、语言的输入、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过程决定了语言的输出。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着SLA的发展过程。例如语言因素包括源语、目的语、第一语言标记性、第二语言标记性、输入语言的种类、互动的种类、反馈数量;学习者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潜能、学习动机与态度等社会因素。因此,SLA也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

  三。结语

  笛卡尔二元论将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两个路径-外部延伸(社会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另一个路径是内部探索(Chomsky的天赋观)。社会与大脑认知截然分开的二元论似乎不能全面地解释语言的习得,但是DST的多维互动观为更好地解释SLA的习得过程取得了一定突破。语言能力、环境、学习者都是动态发展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DST强调SLA的自组织功能,更好地融合了系统性与生物基础。二者在动态、系统、多维互动等方面的共同点成为了两者之间融合的可能性基础,找到了彼此的界面。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韩大伟、邓奇。动态抑或互动-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J]. 外语电化教学,2013,(151):10-14.

  [3]王瑞华。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1-105.

  [4]王永亮、曲捷。基于语言能力与中介语语用能力关系的研究 [J]. 创新教育,2014,(6):24-29.

  [5]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 展 [J].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2011, (3):409-421.

  [6]刘文宇、程永红。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应用语言学研究发展综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3(8):31-34.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