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城市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探析(2)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12-07 共8272字
  2 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面临多种安全风险复杂交织,非常规、复合型突发事件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亟需对现有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进行结构优化,通过理念创新和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是对工业时代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改革升级,是面向信息时代和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智能技术融合政府、社会、市场中相对分割的应急组织和应急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协作、综合集成和智能服务,使政府、社会等公共安全治理主体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全面透彻的感知、系统整体的掌控和迅捷精确的响应,能够对多样化公共安全需求进行实时反馈,形成一体化的公共安全治理和服务体系,从而有助于解决公共安全治理中纵向专业分工与横向需求整合的矛盾,即条块分割、部门局限、信息壁垒、协调不力等问题; 有助于增强应急资源动态适应性,解决资源分割、闭锁、凝滞等造成的供给不足、分布失衡、数据孤岛等问题,显着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效能。
  
  2. 1构建原则
  
  创新2. 0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理念,以用户中心、服务导向、以人为本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参与、协同、可持续的创新形态。创新2. 0正以其强大影响力重塑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组织方式,对政府公共管理( 包括公共安全治理) 带来机遇与挑战。其对公共安全治理的价值导向体现为三个方面,即融合、协同、可持续。
  
  融合,即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中多元异质资源的共享、多种治理工具的综合应用以及突发事件风险的综合治理,并面向未来复杂风险社会。协同,即以协作、责任、效率、公益为价值理念,以多元主体间权责明晰为基础,实现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多元共治和互联互通。可持续,即以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质,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的前馈预控、自主抗逆和过程治理,形成持续性、学习型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此,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构建以融合、协同、可持续作为基本原则。
  
  2. 2基本框架
  
  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在体系框架上主要分为资源层、组织层和运行层,如图1所示。
  
  公共安全智慧治理模式框架
  
  2. 2. 1资源层
  
  资源层是基础层,主要是对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中分散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相对孤立的人力、物资、信息、资本等多元异构的资源系统进行结构整合,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人、数据、信息以及各种事物间互联互通的网络,在进行资源集成共享的同时,以零距离感知和联接,提高危机预测预警和响应处置效能。基于网络式组织结构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动态适应性和利用效率,有助于解决常态下资源分割、闭锁,危机状态下资源供给不足、分布失衡、数据孤岛等制约公共安全治理效能的关键问题。资源层的融合与共享是实现公共安全智慧治理的物质基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确立均以互联互通的资源网络为基础和前提。
  
  多元异构资源系统的结构整合和集成共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共安全治理相关部门的全物联网覆盖,实现政府部门间多元异构资源共享,主要通过融合现有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安全政务网络的方式实现,使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环保、安监等相关部门的应急资源能够“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实时获取并整合利用。二是建设面向全社会应急联动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全社会的多元异构资源整合。这一平台作为企业、NPO、公众等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统一接口,具有信息搜集、分析和推送功能,基于政府+社会的全覆盖数据,预测预警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并根据事件类型、规模、响应等级等,动态协调政府、社会、市场的相关人力、物资、信息、资本等应急资源,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三是在实现以上资源整合共享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布式智能处理技术,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位于整个资源网络的中央,对整个网络进行协调控制,对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市场中各个资源节点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和维护,促进数据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再生更新,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高度整合共享。
  
  2. 2. 2组织层
  
  组织层通过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组织结构等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实现智慧城市多元异构资源的软性互联,为预防、预警、响应、恢复等公共安全治理过程的有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主要通过优化机构设置的方式实现,探索以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基础,建立统筹管理城市公共安全事务、具有议事协调职能的常设专业职能机构,作为跨政府部门、跨党政军群、跨安全领域的协调平台,发挥全面的协调核心作用。通过制度化授权,以立法方式赋予该机构不同状态下行使程序简便高效的决策和协调职权。危机状态下,该机构具有开放延展性,可转为网络式动态联动机构,即以面向全社会应急联动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中枢,搭建跨区域、多主体、扁平化的合作平台,政府、社会、市场中不同参与主体依据联动预案和协议,根据应急需求,接入合作平台,实现政府、社会、市场间多元互联和动态适应。同时,该机构需进一步强化与其他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横向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建立起多元主体横向合作、上下层级纵向衔接的网络式组织结构[11].
  
  组织层所建立起的软性互联,具体而言是公共安全治理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和实时互动。主要是依据主体利益的协调性原则,促进多元主体形成公共安全治理共识,并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确立利益协调策略。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 党委、政府等) 应重点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及协调机制,将多元主体纳入诉求一致、协同合作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中,并通过畅通信息渠道、引导社会舆情等途径,消除社会阻力,激发创新潜力,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危机状态下社会共识和社会支持。强势利益相关者( 政府职能部门、军队等) 应重点加强对统一指挥和分工协作的理念认同及落实,建立并完善联动合作机制,确定并细化职责权限和指挥调度程序,促进危机状态下的高效、有序。关键利益相关者( 各类企业等) 应重点提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意愿水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通过厘清权利义务、健全激励及补偿机制等方式促进利益协调。从属利益相关者( 社会组织、公民等) 应重点增强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自主性和规范性,通过发挥与政府、军队、市场间互补性的潜力和特色,提高对公共安全治理的参与、影响能力[12].
  
  2. 2. 3运行层
  
  运行层是在资源层和组织层实现充分感知、广泛互联的基础上,通过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决策处置、善后恢复的完整治理过程,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系统整体的掌控和迅捷精确的响应,实时监测评估高危风险,实时反馈多样化公共安全需求,进而对突发事件风险实现前馈预控和过程治理。具体而言,包括基于组合预测的监测预警机制、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处置机制、多元主体网络互动的协调合作机制、多样服务精确供给的善后恢复机制等。
  
  其中,一是在预防准备、善后恢复机制中突出多样化服务精确供给,主要体现为在充分知情、主动参与和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报警求助、应急防护指导、紧急避难等公共安全需求进行追踪、分析和预测,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预警等前馈预控式公共安全治理行为,提供动态化、交互式、精确化的公共安全服务。二是发挥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网络承载海量信息,并具有数据挖掘、信息整合功能的优势,在监测预警、决策处置机制中突出数据驱动。即探索建立一种以数据信息为中心的运行机制,由主客体产生的数据信息依据治理事务的不同进行处理、分析,而不遵循部门职责范围的限制,以破除条块分割、部门分立带来的信息壁垒或信息空白,以及部门利益干扰带来的信息失真。基于数据驱动的预警、决策机制,其决策依据是事实,有助于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利益掣肘,从而使应急决策更高效、开放和负责,实现由经验决策、政治性决策转向数据驱动的决策,并体现为信息→知识→洞察力→智慧治理的公共安全治理过程。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安全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