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养老金不可持续迫使延退改革 随着我国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养老金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近几年,关于养老金缺口、空账等报道层出不穷,负面消息的聚集恶化了养老金可持续发展的信心。2013年8月,新浪、网易等多家媒体转载“推迟5年退休能增加3600亿养老金收入”的报道,促使许多网友怀疑延迟退休年龄是养老金发放困难或挪作他用下政府转嫁危机的手段。编号A184的网民质疑:“我们交的养老金去哪了”、编号A323的网民则希望:“政府要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要另谋思路”,这具有严重宣泄性的话语,凸显对养老金可持续的恐慌,产生了极大的制度误读。
从收支角度分析,提高退休年龄确实有增收减支,缓解财务压力的作用,但人口老龄化才是延迟退休年龄的根本动因。需要明确的是,养老金缺口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历史缺口; 二是当期缺口; 三是未来缺口。我国当期并不存在养老金收支缺口,而历史缺口和未来缺口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当期支付能力危机。通过整理官方公布的数据( 见表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保持增长,累计结余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加,足以说明当期并不存在支付难题。
如今不少媒体和专家有意无意的强调扣除财政补贴后,半数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现状,但社会养老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方式是《宪法》和《社会保险法》所赋予的国家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针对养老金历史缺口采取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加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这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历史隐性债务。当下养老金合理运行的标准是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并不在于保持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在目前物价上涨、老年风险不确定的现状下,无论延迟退休年龄能够多大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和空账规模,如果养老金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即便养老金是平衡或尚有结余,也不过是舍本逐末[10].
4. 3政府形象积淀性左右不信任 政府形象是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施政业绩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其形象的好坏与政府公信力高低直接挂钩[11].目前我国仍处于改革转型期,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公共管理职能,徇私舞弊、作风不当等行为折损形象,蚕食信任感,权利腐败和管理效率低等标签加剧了普通民众的被剥夺感,产生了“逢权必疑”的心态。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网络舆论受众存在逆反心理,即网友对政府信息所得出的结论、判断进行反向思维[12],习惯性动用否定性思维去理解政府决策。延退改革以来,网友的反对声音更多的是指责政策隐喻下的制定主体---政府和官员,主要的态度倾向有两种趋势: 一是批判性,认为延退政策是官员保留权力的理由或是一种违约行为。编号为A15的网民提出:“凡是支持延迟退休的都是政府机关或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各项福利待遇好或是手中掌握一些权力的人。”编号为A34的网民指出:“不许违约! 如果政府违约,那其它部门都跟着学,国家就乱套了!”犀利的言语折射出网友信任心理断裂,甚至反向理解政策目的,解构政府公信力。二是诉求性,虽然我国养老保险成效显着,但是仍然存在制度缺陷,要求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推行延退政策。编号A349的网民出于社会公平的角度强调:“第一位的问题是退休金首先并轨、并齐。”编号为A128的网民一针见血地指出:“先消灭腐败,再讨论延长退休问题。”网友关于政府形象认知的评论中不乏激烈的言语和情绪,并逐渐形成刻板印象,使得政府陷入塔西佗效应,无论是好政策还是坏政策都会同样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
5延退政策网络舆情的社会反思
尽管网友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视为民众总体的态度和意见,但一定程度上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因此矫正养老保险非公平性沉淀和网络公众认知定势所产生的政策误读,消除负效应成为未来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
5. 1引导养老保险政策价值 囿于过去的历史条件,养老保险碎片化所产生的非公平沉淀不会自动消失,但政策制定者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弭负效应。首先加快推进各地养老金并轨方案,在强调发展职业年金的同时完善企业年金,避免并轨后企业参保人群的严重不满; 其次将实际工资增长率纳入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参数,因地制宜的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评估机制[13],抑制养老金差距过大; 从退休群体、青年劳动者和企业负担出发,提供延退改革后的配套机制和晋升渠道,化解公众的不公平感。
5. 2塑造政府公信力 面对公共政策的网络舆情,尤其是负排斥,政府不能逃避、敷衍或冷处理,否则将会遭到更多的质疑。需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以优质足量的信息来引导公众,科学阐述政策目的,矫正畸变的舆论。在我国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教育年限的增加,延迟退休年龄无论是应对老龄化高峰期、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还是缓解养老金缺口来看,均有其合理性; 其次加大信息宣传,延退改革是向社会发布的一个公共信号,需要一定适应期,实现公众对就业预期、退休规划的调整,缓和延退产生的心理落差,增强改革认可度;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服务导向,塑造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5. 3弥补网络公众认知缺陷 在公共政策“渐进效应”和网友“短视负外部性”的交互作用下,网络民众容易因短期损益而忽视政策合理的社会背景。当下网民的短期利益诉求即渴求通过退休摆脱工作压力,安度晚年,但我国也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内部老龄化明显的现实问题,试想若在劳动力出现短缺后实施延退,政策作用显现将为时已晚。因此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度化的政治文化建设和政策价值取向的整合来提高网络公众的政治成熟度,降低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出现的民意失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