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室内设计论文 >

室内空间环境中雕塑艺术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9 共221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室内空间环境中雕塑艺术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尽快制定和实施。

  雕塑艺术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按照意图完美的实现,从根本上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撑,再好的设计、再好的构思,如果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首肯,也很难达到设计与现实的对接。要想实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要依托政策和法规,做到有规必守、有法必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但其中难免会出现公共艺术设计和建设中的一些偏差。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容易造成在设计和施工中的两层皮,对城市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对艺术本身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公共艺术的发展,雕塑艺术的融合,这一切都有赖于各个行政部门的不断理清职责,最终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驾护航者,而不能成为添乱者。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之后,雕塑艺术在公共环境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就能够得到保障。

  整个的公共环境中,要想实现雕塑艺术的现实化,其中有几个环节至关重要。其中作品的征集阶段,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多方的协调下,协作分工能够实现作品征集的合理正常化,又能够为作品的征集过程中,艺术性和环境整体的特征为主要考量对象,而不是其他的人情因素。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多的倾听大众的呼声,让雕塑艺术成为公共艺术中的亮点,使公共艺术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标杆。

  4.2 艺术家、建筑师与建筑业者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社会责任感是整个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保障,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工作者都是进行创作的主体,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一部分。环境的发展会限制上述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来进行设计和创作。整个的雕塑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考量公众的需要,又要考量雕塑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既要考虑艺术作品对于公共的安全性,又要考虑公众能否参与到公共艺术中的便捷性;既要考虑设计的主体性,又要考虑环境的主体-人的需求,努力再造出受大众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再好的艺术,没有公众的认可,也只能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再美的作品,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也只能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凄凉。

  我们在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大致遵循以下的程序,"调研与实地考察--构思与设计--公众的审核--再构思--社会反馈",我们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只有实现了建筑与雕塑,雕塑与公共环境,公共环境与大众的合理对接,才算是成功。

  4.3 建立当代雕塑空间拓展的平台。

  艺术家使艺术从无意识的想法走向合理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在雕塑走进大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当代雕塑走出了艺术馆被剥神圣的外衣之后,它能否变成流行生活的象征?在艺术面前,公众能否停下脚步从观看进入到体验呢?艺术总是少数人的事,如果它高高在上,人们只能从远距离观看,那么它能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么?

  懂艺术的"精英"热衷于当代雕塑的收藏,那些对当代艺术还不甚了解的大众,总把当代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们的胡闹。传统雕塑公园的兴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可是那些不能永久展示的新材料的艺术品怎样被人接受呢?由此可知,现代化的国际性的艺术作品展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完美的,再传统的雕塑作品也会因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永不退色。因此,应该存在一个更好地介绍当代雕塑的平台,而不仅仅是把抽象或具象的雕塑放在雕塑公园展出。为此,我们有必要改善当代雕塑与公众的对话关系,以新的语言来向公众介绍当代雕塑。

  就场所的意义而言,当代雕塑不能被局限在特定的空间里,多样化的作品的形态,会让当代雕塑的空间延伸到建筑艺术、雕塑艺术、装置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等艺术形式中去。当雕塑的造型不再受传统的材料所限制,那么当代雕塑的空间形式将以丰富的姿态衍生到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当代雕塑的设计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空间角度来看,更强调雕塑作品从位置、体量、色彩和肌理所表现的空间主题的精神内涵。

  从当代艺术家对于当代雕塑空间向自然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延伸所做出的努力来看,雕塑的空间设置同景观造型艺术的基本设计理念相通。

  4.4 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当代雕塑空间塑造的基点。

  当今中国雕塑,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受到当代西方艺术的强烈冲击,我们应当在吸收国外文化精髓的同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去解决中国当代雕塑的全球性课题,在根本上继承和重构中国的当代雕塑空间语言。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总是使用单纯的材料,继承与延续基于对传统形式的反复探索,这使得西方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中有了单调、刻板的印象,而一批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人心目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蔡国强是以火药作为媒介进行创作而在国内外文明遐迩的艺术家,近年来,他采用了日益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新中国艺术展(Inside out)中,他的作品《草船借箭》把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联系起来,构成了对现实的嘲讽和对文化冲突的寓言.

  例如,《草船借箭》把视觉语言和历史典故结合起来,悬挂在展厅的一艘插满箭的大船,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感受到其作为艺术家对传统文化感觉的敏锐和艺术作品构思的独到之处。当西方观众从文字的解说中了解到这件作品的历史内涵时,他们也能体会出这个历史典故带来的现代文化内涵。这种文学文化的符号的运用使人们耳目一新,草船借箭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它发展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智慧的心思,一种人们面对困境时候的处世哲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后留给国人的宝贵财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室内设计论文